-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春秋
- 孔子(前551-前479)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二十四年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缪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数楚于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木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史记·秦本纪》
【小题1】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外交使节 |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接济 |
D.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晋文公败楚于城濮 |
B.敢以烦执事 阙秦以利晋 |
C.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缪公乃罢兵归 |
A.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
B.文章详略得当,说理透彻。因为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泰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
C.周王室兄弟阋墙,日渐衰徽。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郑国,向秦晋求告,最后还是依靠缪公、文公的支持才得以回朝,杀死弟弟。 |
D.晋文公借助秦的力量回国登位,又在秦穆公的带领下助襄王回朝。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 |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②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物不必载(________)
(2)海不辞水(________)
(3)明主不厌人(________)
(4)知者乐水(________)(________)
(5)知者乐(________)
(6)仲尼亟称于水(________)
(7)源泉混混(________)
(8)盈科而后进(________)(________)
(9)观水有术(________)
(10)不成章不达(________)
(1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________)
(12)故几于道(________)
(13)正善治(________)
(14)故无尤(________)
(15)水因地而制流(________)
(16)故兵无常势(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何取于水也?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小题3】从文中看,诸子从水的哪些特性引发了怎样的联想?
【小题4】从文中看诸子从山的哪些特性引发了怎样的联想?
【小题5】从课文中任选一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它的理解和看法。
七 患
墨 子
今有负其子而汲者,坠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之。今岁凶,民饥道馑,此疚重于队其子,其可无察邪?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夫民何常此之有?为者寡,食者众,则岁无丰。
故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饥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完,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是若庆忌无去之心,不能轻出。夫桀无待汤之备,故放。纣无待武王之备,故杀。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故备者,国之重也。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故曰:以其极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民所苦者,非此也。苦于厚作敛于百姓,赏以赐无功,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苦其役徒,以治宫室观乐,死又厚为棺椁,多为衣裘。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故民苦于外,府库单于内,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此皆备不具之罪也。且夫食者,圣人之所宝也。故《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
(有删改)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母必从而道之 固本而用财,则财足 |
B.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 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 |
C.夫民何常此之有 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 |
D.故先民以时生财 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 |
关 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小题1】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小题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3】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小题4】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选自《诗经·鄘风》)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①之。谁谓宋远?跂予②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③。
(选自《诗经·卫风》)
[注]①杭:通“航”,渡过。②予:而。③崇朝(zhōnɡ zhāo):即“终朝”,从黎明到早饭这段时间。
【小题1】《相鼠》一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小题2】《相鼠》与《河广》这两首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晋灵公不君:厚敛①以雕②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③熊蹯④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⑤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⑥,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⑦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⑧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⑨夫獒⑩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注]①厚敛:后赋,指大肆搜乱百姓。②雕:绘饰。③宰夫腼:宰夫,厨工;腼,煮。④熊蹯:熊掌。⑤赵盾、士季:赵盾,晋大夫,谥号宣,一称宣孟;士季,晋大夫,名会,字季。⑥溜(liù):通“霤”,屋檐滴水处。此指屋檐下。⑦衮(gǔn):天子之服,此指周宣王。⑧鉏麑(Chú Ní):晋之大力士。⑨嗾(sǒu):唤狗咬人的声音。⑩獒:高大的猛犬。
【小题1】下列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
B.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
C.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
D.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灵公。 |
B.“稽首”指古代一种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
C.“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他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 |
D.古代统治阶级称下杀上、臣杀君为“弑”,如“弑君”“弑父”。 |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够 |
B.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空缺 |
C.宜子骤谏,公患之 骤:多次 |
D.使鉏麑贼之 贼:暗杀 |
A.厚敛以雕墙 置诸橐以与之 |
B.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C.既而与为公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D.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舍于翳桑 |
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③宣子骤谏,公患之 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③⑤⑥ | D.①③④ |
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
B.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荒淫无道“犹不改”,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
C.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改之”是假,“不改”是真,并且再三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
D.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表示“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决心不大,边改边犯,又再次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
(1)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2)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夭夭:形容草木茂盛。②归:出嫁。③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 |
B.本诗在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每一章第二句的变化最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得以发展、加深,但也有重复单调之感。 |
C.全诗分为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照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
D.本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 行李:货物运输 |
B.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
C.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同“悦”,高兴 |
D.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明智 |
A.敢以烦执事 以:拿 |
B.将焉取之 焉:哪里 |
C.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因为 |
D.吾其还也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
A.“夜,缒而出”一句点出郑国局势之严峻;秦、晋兵临城下,围困了郑国。 |
B.烛之武说辞的巧妙在于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使秦君易于入耳。 |
C.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等角度阐述了抗击晋国的主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D.晋文公面对突变的形势,毅然决定撤军,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
鞌①之战(节选)
左丘明
癸酉②,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③,逢丑父为右④。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⑤。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⑥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⑦,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⑧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⑨!”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⑩。
(选自《左传·成公二年》)
(简注)①鞌(ān):齐地名,在今山东省济南市西北部。②癸酉:指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六月十七日。古人以干支纪日。 ③邴(bǐng)夏:齐国大夫。御:驾车。齐侯:指齐顷公。④逢丑父:齐国大夫。右:车右,又称骖乘。古代车战时,尊者居车的左边,御者居中(但君主或主帅则居中,御者居左),骖乘居右。骖乘都是有勇力的人,执戈御敌,并负责保卫尊者。⑤解(xiè)张:晋臣,解氏,字张,名侯。郤(xì)克:晋大夫,在鞌之战中是晋军的主帅。郑丘缓:人名,“郑丘”是复姓。⑥介:甲。⑦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这是合叙句,应理解为:师之耳,在吾鼓;师之目,在吾旗。⑧擐(huàn):穿,穿上。⑨勉:努力,尽力。⑩华(huà)不注:山名,在今济南市东北部。
(阅读指要)
《左传》记述鞌之战的文字较长,这里节选的是其中的一节。
本篇在叙述中穿插人物对话,既写了战斗的激烈程度,又表现了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并揭示了齐败晋胜的原因。文章语言精炼,对话符合人物身份,篇幅虽短,却留下了两个成语:“灭此朝食”、“擐甲执兵”。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师陈于鞌(______) (2)苟有险,余必下推车(______)
(3)齐师败绩(______) (4)三周华不注(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有异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 B.商人重利轻别离 |
C.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 D.项伯杀人,臣活之 |
(1)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此”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介马而驰之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联系上下文,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内容。
(1)余折[ ]以御,左轮朱殷。 (2)[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2)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小题6】从全文看,齐败晋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