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春秋
- 孔子(前551-前479)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选自《论语•卫灵公》)
从文化的角度来考量,确实有很多事情很难用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来衡量。这种把自认为是先进的、是文明的东西强加给别人的做法,我觉得不适合这个社会。因此“己之所欲,也不要强加于人”。(选自莫言《己之所欲,也不要强加于人》)
(1)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请概括其相同点。
(2)这两种说法你更赞成哪一个,请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由。不超过80字。
秦晋崤之战
《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管:钥匙
B. 不腆鄙邑。 腆:丰厚
C.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市:做买卖
D.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勤:勤劳
【小题2】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余收尔骨焉 盘盘焉,囷囷焉
B.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 吾子淹久于敝邑 其势弱于秦
D. 吾其还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杞子作为秦国驻防在郑国的将领,拿到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之后,建议穆公里应外合消灭郑国,得到了穆公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秦穆公急于扩张的野心。
B. 蹇叔认为,千里奔袭,容易泄漏消息,疲惫之师也难以取胜,指出师出必败,并预测出遭晋军伏击战败的地点,然而秦穆公利令智昏,坚持进军郑国。
C. 蹇叔,忠直耿介,见识深远。因此秦穆公收到杞子从郑国发出密报的时候,首先“访诸蹇叔”,可见蹇叔受到国君的信赖。
D. 晋国原轸认为秦穆公不听贤者之言,劳师袭郑,是天奉我的好时机,他和栾枝激烈争论,批评栾枝不愿为国效劳的言论。表现出他的善辩能断,敢说敢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强秦的痛恨和关心国事的精神。
【小题4】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句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2)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甲)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伸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今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伸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乙)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注)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日“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节选自《左传·齐桓公伐楚》)
(注)昭王:周昭王。南征楚国,渡汉水时,船沉身亡。【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
B.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
C.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
D.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
A.六亲,通常指父、母、兄、弟、妻、子。成语“六亲不认”形容人没有情义或铁面无私、不讲情面。 |
B.四维,旧时称孝、悌、忠、信为四维。作为治国的纲纪准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
C.五侯,指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齐属侯爵,故称齐侯;楚属子爵,故称楚子。 |
D.不谷,也作“不穀”,是齐桓公自称之谦辞。本为周天子所用,后来周室衰落,诸侯霸主也僭用了。 |
A.管仲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在柯地会盟中,齐桓公背弃了曹沫同他订立的盟约,而管仲却设法使诸侯更加信任桓公,从而纷纷归顺齐国。 |
B.管仲善借条件,谙于运筹。凭借齐国地处海滨的条件,发展贸易,富国强兵;借助辅佐周王室有权征讨诸侯的名义助桓公伐楚争霸。 |
C.齐桓公恃强凌弱,软硬兼施。与屈完同乘辆战车观看军容以震慑对方,又辩称攻打楚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
D.屈完不卑不亢,柔中有刚。面对齐侯的武力威慑,屈完不但不惧反而讽劝他要以德服人,用楚国抗战的决心和实力说明武力威胁目的不会得逞。 |
(1)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2)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①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②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
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掌天地之祭礼,考百官之政事。诸侯昼考其国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卿大夫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治其家事。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纮、

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
(取材于《国语·鲁语下》)
注释:①歜(chù),即公父文伯。穆伯之子,季氏族人,鲁国大夫。②季孙:季康子,季氏宗主,鲁国权臣。③辟:惩罚。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惧干季孙之怒也 干:触犯 |
B.择瘠土而处之 处:惩处 |
C.男女效绩 效:献出 |
D.弟子志之 志:记 |
A.居,吾语女 语:告诉 |
B.故长王天下 王:帝王 |
C.淫则忘善 淫:过分,无节制 |
D.愆则有辟 愆:过失 |
A.鲁其亡乎 皆衣其夫 |
B.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 吾冀而朝夕修我 |
C.沃土之民不材 仲尼闻之曰 |
D.先王之训也 今我,寡也 |
A.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 他会认为我不能好好侍奉您呢 |
B.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贫瘠土地上的百姓,没有人不趋向道义,是由于勤劳 |
C.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 晴天劳动,雨天休息,没有一天懈怠 |
D.社而赋事,烝而献功 |
【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公父文伯认为母亲绩麻会让季康子误以为自己不孝。 |
B.文伯之母认为贪图安逸会让儿子断送前程甚至丧命。 |
C.各个阶层的男人女人都要劳作,既须劳心又须劳力。 |
D.孔子认为文伯之母不逾越礼法是对的,值得记下来。 |
材料二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小题1】两则材料体现了儒家的___________情怀和道家的__________情怀。
【小题2】“知其不可而为之”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两个观点是否完全对立?试作阐述。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小题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大略》)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
(《墨子·公孟》)
荀子、墨子二人都很重视言行一致,但又有所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
观 周
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对曰:“谨受命。”
遂言于鲁君曰:“臣受先臣③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其祖弗父何④,始有宋国而授厉公。及正考父⑤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⑥,再命而伛⑦,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⑧于是,粥于是,以糊其口。”其恭俭也若此。’臧孙纥有言:‘圣人之后,若不当世,则必有明君而达者焉。孔子少而好礼,其将在矣。’属臣曰:‘汝必师之。’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往。”
公曰:“诺。”与孔子车一乘,马二匹,竖子侍御。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⑨,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⑩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
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公所以盛也。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犹未有以异于却走而欲求及前人也,岂不惑哉!”
(选自《孔子家语》,有改动)
【注】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老子。③先臣:指南宫敬叔已去世的父亲。④弗父何:宋湣公长子,厉公兄。⑤正考父:弗父何的曾孙,生孔父嘉,即孔子的祖先。⑥偻:弯着腰,表示恭敬。⑦伛:弯着身子。⑧饘(zhān):稠粥。⑨墉:墙壁。⑩斧扆(yǐ):古代帝王所用的状如屏风的器物,高八尺,上绣斧形图案。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礼乐之原 原:起源 |
B.再命而伛 再:第二次 |
C.则必有明君而达者焉 达:使……通达 |
D.君盍以乘资之 盍:为何 |
A.礼乐,“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
B.乘,指兵车,包括一车四马,如《论语·先进》中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C.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
D.士,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如《礼记·王制》中规定:“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
(1)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2)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
【小题4】请根据文中内容概括孔子受尊崇的原因。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⑴,故退之。”(《论语·先进》)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小题1】上述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弟子时,提倡的教育方法。
【小题2】有人认为,以上两则材料都体现出孔子“中庸”的思想,你同意吗?请联系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
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⑤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