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晋崤之战

《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 管:钥匙
B. 不鄙邑。 腆:丰厚
C. 郑商人弦高将于周 市:做买卖
D. 秦违蹇叔,而以贪民 勤:勤劳
【小题2】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余收尔骨焉  盘盘焉,囷囷
B. 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 后人哀之不鉴之
C. 吾子淹久敝邑 其势弱
D. 吾还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杞子作为秦国驻防在郑国的将领,拿到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之后,建议穆公里应外合消灭郑国,得到了穆公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秦穆公急于扩张的野心。
B. 蹇叔认为,千里奔袭,容易泄漏消息,疲惫之师也难以取胜,指出师出必败,并预测出遭晋军伏击战败的地点,然而秦穆公利令智昏,坚持进军郑国。
C. 蹇叔,忠直耿介,见识深远。因此秦穆公收到杞子从郑国发出密报的时候,首先“访诸蹇叔”,可见蹇叔受到国君的信赖。
D. 晋国原轸认为秦穆公不听贤者之言,劳师袭郑,是天奉我的好时机,他和栾枝激烈争论,批评栾枝不愿为国效劳的言论。表现出他的善辩能断,敢说敢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强秦的痛恨和关心国事的精神。
【小题4】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句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2)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2 12:02: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 氏 何 厌 之 有 不 如 早 为 所 无 使 滋蔓 蔓 难 图 也 蔓 草 犹 不 可 除 况 君 之 宠 弟 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已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④,厚将。”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郡》,有删改)

(注)①寤生:逆生。指胎儿出生时脚先出,即难产。②佗:通“他”,别的。③雉:古代度量名称,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④不义不暱(nì):对君不义,对兄不亲。⑤洩洩(yìyì):快乐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B.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C.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冀/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D.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称帝王的死为“崩”,文中即此意。
B.乘,在文中的意思是兵车,古时四马一车为一乘,如“千乘之国”中的“乘”即此意。
C.黄泉,打泉井至深时水呈黄色,又因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极深处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
D.小人,多指品行不端,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之类坏事的人;有时也用在臣子对君王或晚辈对长辈说话时,指说话人自己。文中的“小人”为后一个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其母姜氏受到惊吓,因此姜氏不喜欢他,而喜欢另一个儿子共叔段,并篡位未遂,但最后庄公包容了姜氏的过错,母子和好如初。
B.共叔段身为“京城大叔”,贪得无厌,修治城郭,集结兵力,修守战备,企图偷袭郑都,多行不义,结果众叛亲离,落荒而逃。
C.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满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义之地,说明庄公老谋深算。
D.庄公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冬,晋文公卒。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文羸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选自《左传》,有删节)

(注)①乘韦:四张熟牛皮。②文赢:晋襄公的嫡母。③眚:过失,过错。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B.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C.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D.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即孟明。“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老子、韩非子等。
B.辛已,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干支,可以用来表示年月日时。
C.孤,古代王侯的自称。类似的称谓还有“寡人”等,它们均有自谦之意。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有先见之明。秦穆公在接到杞子密报后,征询蹇叔的意见。蹇叔明确指出举兵攻郑只会劳而无功,而且秦国将在崤山大败。
B.弦高是一位爱国商人。他表面上主动犒劳秦军,表达恭敬服从之心;暗地里火速派人将秦军要攻打郑国的消息告诉郑国国君。
C.皇武子擅长辞令。郑穆公觉察到杞子等人的阴谋,派皇武子前去处理。皇武子通过恰当的外交语言,成功地让杞子等人离开。
D.秦穆公虽刚愎自用但知错能改。对于曾被晋国俘获的位将领,秦穆公没有因为他们打了败仗而治他们的罪,反而是主动承认自己的过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左转·楚归晋知罃》)
(文段二):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B.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C.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D.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凡自称於君……他国之人,则曰外臣”。
B.我国古代爵位通常分公、侯、伯、子、男五级,献公、晋侯分别为公爵和侯爵。
C.宗即宗庙,是指为已故祖先建立的灵魂依归之所。庙制规定,诸侯立七庙,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衅鼓,古时的一种祭礼。重要器物(如钟、鼓等)制成后,要杀牛羊猪等,把他们的血涂在新器物上表示祭,称作衅。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罃有智谋,善于论辩。把楚共王层层进逼的三个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使楚共王无言以对,于无奈之中不得不罢手。
B.知罃不卑不亢,忠于国家。楚共王问释放知罃回国,知罃将怎样报答自己。知罃回答,如在战场上相遇不敢违礼回避,定当对楚尽为臣之礼节。
C.介之推正气凛然,不求禄赏。认为晋侯(重耳)担任晋国的君主,主持晋国祭祀是上天的安排,不屑争功劳的二三子。
D.介之推意志坚定,不贪富贵。果断拒绝母亲两次,母亲说不要赏赐,也应让国君知道功劳,他认为既然隐居又要何名声。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曰:“然则德我乎?”
(2)王曰:“子归何以报我?”
(3)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注释:
1.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连尹襄老:连尹是楚国官名,襄老是楚国的大臣。
2.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3.馘: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宥;宽恕,原谅。
4.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
5.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 鄙:边疆、边境
B.唯君图之    图:考虑、谋划
C.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B.①郑既知亡矣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①行李之往来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D.①无能为也已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得以智退秦师。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使得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②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