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晋崤之战

《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 管:钥匙
B. 不鄙邑。 腆:丰厚
C. 郑商人弦高将于周 市:做买卖
D. 秦违蹇叔,而以贪民 勤:勤劳
【小题2】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余收尔骨焉  盘盘焉,囷囷
B. 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 后人哀之不鉴之
C. 吾子淹久敝邑 其势弱
D. 吾还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杞子作为秦国驻防在郑国的将领,拿到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之后,建议穆公里应外合消灭郑国,得到了穆公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秦穆公急于扩张的野心。
B. 蹇叔认为,千里奔袭,容易泄漏消息,疲惫之师也难以取胜,指出师出必败,并预测出遭晋军伏击战败的地点,然而秦穆公利令智昏,坚持进军郑国。
C. 蹇叔,忠直耿介,见识深远。因此秦穆公收到杞子从郑国发出密报的时候,首先“访诸蹇叔”,可见蹇叔受到国君的信赖。
D. 晋国原轸认为秦穆公不听贤者之言,劳师袭郑,是天奉我的好时机,他和栾枝激烈争论,批评栾枝不愿为国效劳的言论。表现出他的善辩能断,敢说敢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强秦的痛恨和关心国事的精神。
【小题4】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句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2)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2 12:02: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其”指秦国,“贰于楚”是说郑对晋怀有二心,同楚亲近。
B.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意思是晋国是多么的讨厌啊。
C.君之所知也——所知”指的是,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晚上修筑防御工事,只答应秦国占据焦、瑕两地。
D.焉用亡郑以陪邻—_陪邻”的意思是来给邻邦(指晋国)增加土地。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B.《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主要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D.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的原因,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B.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D.本文出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外,首尾几个段落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带“之”字的各句,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⑧/⑨⑩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子犯请击之
【小题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沛公安在?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佚之狐言于郑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之     从:跟随。
B.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谢罪。
D.令将军与臣有 郤:隔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是古代爵位之一,故事发生的春秋时期,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B.九宾,君王接见外国使者的隆重礼节,由九个招待官员依次传呼接引来宾上殿。
C.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敬称,文中指秦王。
D.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词义范围扩大,其他河流也叫河,在文中指的是黄河。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句是
A.是寡人之过也B.原举国为内臣
C.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D.亚父者,范增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伯克段于鄢(节选)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小题1】下列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 寤生:脚先出来,难产
B.为之请制 制:制度,礼节
C.大叔完聚 完:修治城廓
D.大叔出奔共 奔:逃跑
【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制,严邑也,虢叔死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B.为之请制   廉颇为赵将
C.命子封车二百乘以伐京 以勇气闻于诸侯
D.若弗与则请除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小题3】下列对于文中有关词语和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武公是郑桓公的儿子,武姜是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B.本文塑造人物个性鲜明。郑庄公老谋深算,阴险狡猾。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同胞兄弟“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义”。
C.作者紧紧抓住以郑庄公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这一线索,围绕争夺权利这一焦点安排叙事线索。第一部分(第一、二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
D.“伐”指的是公开宣战,有时还有伴有礼乐,古汉语表示“宣战”的字词还有“侵”“征”“袭”,“征”是天子随从作战,一般指的是正义的战争。
【小题4】用“/”给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断句: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