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之战(节选)

左丘明

癸酉,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华不注

(选自《左传·成公二年》)

(简注)
①鞌(ān):齐地名,在今山东省济南市西北部。②癸酉:指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六月十七日。古人以干支纪日。  ③邴(bǐng)夏:齐国大夫。御:驾车。齐侯:指齐顷公。④逢丑父:齐国大夫。右:车右,又称骖乘。古代车战时,尊者居车的左边,御者居中(但君主或主帅则居中,御者居左),骖乘居右。骖乘都是有勇力的人,执戈御敌,并负责保卫尊者。⑤解(xiè)张:晋臣,解氏,字张,名侯。郤(xì)克:晋大夫,在鞌之战中是晋军的主帅。郑丘缓:人名,“郑丘”是复姓。⑥介:甲。⑦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这是合叙句,应理解为:师之耳,在吾鼓;师之目,在吾旗。⑧擐(huàn):穿,穿上。⑨勉:努力,尽力。⑩华(huà)不注:山名,在今济南市东北部。
(阅读指要)
《左传》记述鞌之战的文字较长,这里节选的是其中的一节。
本篇在叙述中穿插人物对话,既写了战斗的激烈程度,又表现了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并揭示了齐败晋胜的原因。文章语言精炼,对话符合人物身份,篇幅虽短,却留下了两个成语:“灭此朝食”、“擐甲执兵”。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师于鞌(______) (2)有险,余必下推车(______)
(3)齐师败绩(______) (4)三华不注(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有异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鼓音B.商人别离
C.若之何其以病君之大事也D.项伯杀人,臣
【小题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代词的具体所指。
(1)余姑翦灭而朝食 “此”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介马而驰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联系上下文,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内容。
(1)余折[ ]以御,左轮朱殷。    (2)[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2)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小题6】从全文看,齐败晋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2:59: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乎,越竟乃免。”
(节选自《左传》)
(注)胹:煮。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丸也 辟:躲避。
B.靡不有初,克有终 鲜:少。
C.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趋:趋向。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书法:记事的原则。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B.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C.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D.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季的讽谏,反而多次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最终被臣下弑杀。
B.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C.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麂、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D.太史董狐在史书里面记载“赵盾弑其君”,是因为他认为赵盾没有尽到臣子保护君主的责任。“弑”字体现了“不隐恶”的春秋笔法。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必修一《左传·知之武退秦师》)
(二)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必修一《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下列对文段(三)加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小题2】下列对(一)(二)文段中相关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和荆轲都是令人尊敬的爱国者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荆轲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悲剧英雄。
B.烛之武很懂得攻心战术,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很容易说服对方。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是一个明白事理,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君王形象。《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暴君形象。
D.烛之武能成功,是因为他虑事周全,巧舌如簧,并以武力威逼,致使秦师吓退。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是虑事不周、被亲近人陷害和因秦武阳“色变振恐”而给荆轲带来的内心慌乱。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夫晋,何厌之有
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若听茶声然
C.且贰于楚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项是(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③⑥B.①④⑤
C.②③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所以,秦晋两国军队合围郑国。
B.因郑文公一直不用烛之武,烛之武心里非常不满,在郑文公亲自登门道歉时,才勉强答应去见秦伯。
C.烛之武见到秦伯后,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不卑不亢,步步深入,最终说服了秦伯。
D.秦军退兵后,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并没有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
【小题5】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向戌善于赵文子①,又善于令尹子木,欲弭诸侯之兵以为名。如晋,告赵孟,赵孟谋于诸大夫,韩宣子曰:“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灾也。将或弭之,虽曰不可,必将许之。弗许,楚将许之,以召诸侯,则我失为盟主矣。”晋人许之。如楚,楚亦许之。如齐,齐人难之,陈文子曰:“晋、楚许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许,则固携吾民矣!将焉用之?”齐人许之。告于秦,秦亦许之。皆告于小国,为会于宋。宋人享赵文子,叔向为介。司马置折俎。秋七月戊寅,左师向戌至。是夜也,赵孟及子皙②盟,以齐言。庚辰,子木至自陈。以藩为军,晋、楚各处其偏。
伯夙谓赵孟曰:“楚氛甚恶,惧难。”赵孟曰:“吾左还,入于宋,若我何?”辛巳,将盟于宋西门之外。楚人衷甲,伯州犁曰:“合诸侯之师,以为不信,无乃不可乎?夫诸侯望信于楚,是以来服。若不信,是弃其所以服诸侯也。”固请释甲。子木曰:“晋、楚无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伯州犁退,告人曰:“令尹将死矣,不及三年。求逞志而弃信,志将逞乎?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信亡,何以及三?”
赵孟患楚衷甲,以告叔向。叔向曰:“何害也?匹夫一为不信,犹不可,单③毙其死。若合诸侯之卿,以为不信,必不捷矣。食言者不病,非子之患也。夫以信召人,而以僣④济之。必莫之与也,安能害我?且吾因宋以守病,则夫能致死,与宋致死,虽倍楚可也。子何惧焉?又不及是。曰弭兵以召诸侯,而称兵以害我,吾用多矣,非所患也。”
晋、楚争先。晋人曰:“晋固为诸侯盟主,未有先晋者也。”楚人曰:“子言晋、楚匹也,若晋常先,是楚弱也。且晋、楚狎主诸侯之盟也久矣!岂专在晋?”叔向谓赵孟曰:“诸侯归晋之德只,非归其尸盟也。子务德,无争先!且诸侯盟,小国固必有尸盟者。楚为晋细,不亦可乎?”乃先楚人。书先晋,晋有信也。
乙酉,宋公及诸侯之大夫盟于蒙门之外。 (选自《左传》,有删减)
【注】①赵文子:即赵孟,晋国的正卿。②子皙:春秋时期楚国的王子。③单:通“殚”,尽。④僣:奸诈狡猾。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欲弭诸侯之兵以为名     弭:消除
B.则固携吾民矣  携:带领
C.虽倍楚可也    倍:加倍
D.且晋、楚狎主诸侯之盟也久矣 狎:交替
【小题2】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尹: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之族。
B.折俎:古代祭祀、宴会时,将牲畜肢解然后置于俎上,供神灵、宾客享用。其中“俎”是指盛放牺牲的礼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俎”也是这个意思。
C.戊寅: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此处是指中国干支历法中的戊寅日。
D.《左传》: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为孔子编纂的《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文中“书先晋”的“书”就是指《春秋》。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晋、楚、齐、秦响应“弭兵”的原因主要是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这也就决定了这次会盟不仅能达到“为名”的目的,而且能真正起到“弭兵”的作用。
B.会盟时,“楚人衷甲”就表现出楚国的戒备心理和勃勃野心,对于这种做法,楚国内部意见并不统一,伯州犁和子木的争执就反映了这一分歧。
C.晋、楚争先盟誓,各有说辞。叔向劝赵孟应以大局为重,致力于德行,让楚人先盟誓。史书在记录这件事时,把晋国写在了前面,以表明晋国有信用。
D.文章记载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为“弭兵”而举行的一次会盟,描写了晋、楚之间互争盟主的勾心斗角。全文以写对话见长,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小题4】翻译。
(1)若合诸侯之卿,以为不信,必不捷矣。食言者不病,非子之患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同类题5

申胥自杀

《国语》

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曰:“昔吾先王体德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莲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出则罪吾众,挠乱百度,以妖孽吴国。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孤岂敢自,先王之钟鼓,实式灵之。敢告于大夫。”

申胥释剑而对曰:“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曰:‘余令而不违。’夫不违,乃违也。夫不违,亡之阶也。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也,亦有以弃之。用能援持盈以没,而骤救倾以时。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至,是吴命之短也。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遂自杀。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王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鴺,而投之于江

(选自《国语·吴语》)

(简注)
①荆:古代楚国的别称。因其原来建国于荆山一带,故名。③先王:指吴王阖闾。③员:伍员。④鸱鴺:皮制的口袋,可以盛酒,亦作鸱夷。⑤江:即长江。
(阅读指要)
吴王伐齐回来,责问申胥,有劝申胥辞官归家之意。申胥指出“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以此告诫吴王。作为一位明智、忠诚的人臣,在劝阻无效的时候,申胥以自杀来表明自己的忠心。而夫差恃强傲物,不可一世,最终落得个自尽的下场。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孤岂敢自(______)     (2)而天禄至(______)
(3)员不忍称疾辟易(______) (4)王曰(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此则大夫力也B.昔吾先王世有辅弼
C.夫不违,亡阶也D.夫天所弃,必骤近其小喜
【小题3】下列与“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立名于荆B.齐师受服
C.而投之于江D.盛以鸱鴺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
【小题5】从吴王和申胥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吴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而申胥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