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外国文学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题衡阳泗州寺
张抃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注]①张抃,唐朝将领,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人。②雪园,汉朝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悠悠”一词写出“一水”的多种情态:悠长、从容不迫地流淌的样子等。 |
B.“几层峡浪寒舂月”,写汹涌的峡浪冲荡着倒映在水中的明月,“舂”字颇具表现力。 |
C.尾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运用点染,用景物来渲染情感。 |
D.全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四句主要是虚写,后四句主要是实写,拓展了表现空间。 |
登尉佗楼
许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②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
[注]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②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秦亡后,尉佗自立为南越王。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③薰弦:指虞舜创作的《南风歌》。【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刘项相争,战祸连年,尉佗偏守一隅,在岭南自立为王,场面宏大,起笔不凡。 |
B.任嚣力主分裂,陆贾功在统一,两者相互对照,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 |
C.第五句与“箫鼓追随春社近”都出现的“箫鼓”一词,取意虽相近,但一为名词一为动词。 |
D.第七八句运用虞舜和薰弦的典故,站在南越百姓的角度,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缉而校之 缉: 收集整理 |
B.然后申之以弦歌 申: 反复说明 |
C.有兼人之才 兼:超过 |
D.其蔽也贼 贼:偷窃 |
A.吾世其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其性也 |
B.广之以读书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
C.傅说之诏其君 非此之谓也 |
D.而况余人乎? 凡学而不读书者 |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喜迁莺 晋师胜淝上(1)
李纲(2)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3)何曾专美!
注释:(1)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2)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3)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
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
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
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
A.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
B.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
D.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宋·林逋《山中寄招叶秀才》) |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①平。
(注)①泰阶,古星座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与朋友相遇,“各如萍”的情感内涵与文天祥“身世浮沉雨打萍”略有不同。 |
B.诗人综合运用了对比、比喻、借代等多种手法,使情感表达鲜明、生动。 |
C.诗人人生起伏跌宕,但仍然寻“春”赏“月”,追求美好、诗意的生活。 |
D.颔联描摹心理,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历经沧桑、年华蹉跎、辛酸悲苦的形象特点。 |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夕时,庄贾乃至,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何谓相送乎!”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何谓相送乎 |
B.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何谓相送乎 |
C.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何谓相送乎 |
D.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何谓相送乎 |
A.擢,破格提拔,古代授予官职的专用名称,与“陟”“升”“除”同用来表示升迁。 |
B.下漏,用漏壶中的水滴、沙漏来标记时刻。漏壶是古代利用滴水、漏沙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
C.不佞,谦辞,犹言不才,旧时用来谦称自己。“佞”还可以指巧言谄媚,含贬义。 |
D.大司马,是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曾经位列“三公”。 |
A.司马穰苴地位低下,才能出众。他是田家的妾生之子,身份低微,幸而晏婴慧眼识才,知道他文武双全。 |
B.司马穰苴缺乏自信,推辞任职。面对齐景公的赏识,他觉得自己人微权轻,所以只当了庄贾的助手。 |
C.司马穰苴法纪严明,斩杀庄贾。他与庄贾约定第二天日中时分会面,结果庄贾轻慢误时,被杀示众。 |
D.司马穰苴平等待下,大获全胜。他安抚士兵,体贴病弱,极大地提振了士气,最终解决了齐国困境。 |
(1)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
(2)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①
陆游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②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注)①七兄:指陆游仲兄陆濬,排行七。扬州帅:即淮南东路安抚使。幕:幕府。②荛:樵夫,这里代表普通人。【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二句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待了诗的写作背景。 |
B.诗人以“刍荛”自比,流露了其因不满现实而产生的归隐之意。 |
C.“空怀畎亩忧”表达了只能徒然为国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 |
D.尾联移情于景,诗人自己不忍与七兄分别,却不直接道出,而是将这种感情赋予多情的乱絮和飞花。 |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亮圜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耳!”盖以地下于西湖也。淳熙五年,孝宗即位,又十七年矣。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①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日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澹尝为考试官,黜亮,亮不平,数语侵澹,澹闻而嗛之,即檄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孝宗知为亮,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适被杀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由亮,闻于官。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亮自以屡遭大狱,归家读书,所学益博。是时,熹与亮往复论王伯之辨②。叶适曰:“同甫既修皇帝王伯之学,上下三千余年考其合散,发其秘藏,见圣贤之精微常流行于事物,儒者夫其指,故不足以开物成务。其说皆今人所未讲,朱元晦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
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时光宗不朝重华宫,群臣更进迭谏,皆不听。得亮策,乃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攉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孝宗在南内,宁宗在东宫,闻之皆喜。授佥书建康军判官斤公事。未至官,一夕卒。年五十五。
亮虽为布衣,家仅中产,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卒之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
(选自李贽《陈亮传》有刪节)
(注)①种放:北宋隐士,曾多次谢绝朝廷的征召,后来被诏到京城。②伯,即“霸”。【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入,不报 报:回复 | B.群臣更进迭谏 更:轮流 |
C.襟三江而带五湖 带:引入、带动 | D.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矜:自夸 |
A.他日国士也 今臣亡国贱俘 | B.盖以地下于西湖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 |
C.何罪之有 彼且奚适也 | D.而刘夙婴疾病 凌万顷之茫然 |
A.周葵担任郡守时读了陈亮写的《酌古论》后,便断言陈亮日后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等到周葵执掌朝政,常指使朝中学子去拜见陈亮。 |
B.陈亮渡江而回,每天和县邑的狂士喝酒,因喝醉了乱说大话而被人中伤下狱,被拷打得体无完肤,幸亏皇帝干涉才得以幸免。 |
C.陈亮与朱熹就“王伯之辨”又多次激烈的争论,叶适认为陈亮的学说都是今人没有讲到的,朱熹对陈亮的观点虽不认同但也不想改变什么。 |
D.陈亮在光宗策选进士时状元及第,被朝廷授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然而还没等到上任,在一天晚上突然去世了。 |
(1)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
(2)而辛弃疾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3)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暖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即谢朓,南朝著名诗人。【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话中有“话”,其深层含意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
甲: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 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 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 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乙:孺人①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②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 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 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 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 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释①孺(rú)人:明清时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封孺人,后成为古人对母亲或妻子的尊称。 ②姁姁(xǔ):言语温和亲切。
(选自归有光《先妣事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殆有神护者 殆:大概 |
B.余扃牖而居 扃:关闭 |
C.其制稍异于前 制:规制,格局 |
D.室靡弃物 靡:浪费 |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孺人所许聘者也 |
B.某所,而母立于兹 由千墩浦而南 |
C.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乃劳苦若不谋夕 |
D.顷之,持一象笏至 世乃有无母之人 |
A.日间“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夜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人至不去”,看似写景, 实借以抒情,这样着意描写,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在这个生活小圈子里感到的欣喜与满足。 |
B.从整个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写起,才见出几经破落的世家门第的迟暮景象,作者用“东犬西 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三个细节写出了原来一个大户人家逐渐把一座大宅第搞成了大 杂院。 |
C.乳母讲作者的祖母如何关心新出生的女儿这件琐事,从乳母来说,这是她亲身经历的,而且就发生在这间小屋里;而从作者说,虽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去足以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
D.作者的外祖父和外祖父的三位兄长,家境都很富有,为人敦厚、崇尚简约、朴实,与村 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
从 兄 辄 留 有 光 意 恋 恋 不 得 留 也 孺 人 中 夜 觉 寝 促 有 光 暗 诵《 孝 经 》即 熟 读 无 一 字 龃 龉 乃 喜 。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