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之以弦歌,广之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而校之   缉: 收集整理
B.然后之以弦歌 申: 反复说明
C.有人之才   兼:超过
D.其蔽也贼     贼:偷窃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世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性也
B.广之读书 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傅说诏其君 非此谓也
D.况余人乎? 凡学不读书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小题5】翻译: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1 07:46: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之以弦歌,广之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而校之   缉: 收集整理
B.然后之以弦歌 申: 反复说明
C.有人之才   兼:超过
D.其蔽也     贼:偷窃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世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性也
B.广之读书  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傅说诏其君 非此谓也
D.况余人乎? 凡学不读书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小题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B.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C.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D.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小题6】文中“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等方面的实践就是学习,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学习呢?请概括孔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

同类题3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节选)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节选)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组是(  )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②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错)
③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凭借) ④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完整)
⑤以阴助其急(暗地里) ⑥未有能愈于秦者也(胜过)
⑦视秦无异也(看待) ⑧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擅长)
A.②③④⑧B.①③⑤⑥
C.①⑤⑥⑦D.②④⑦⑧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四国休息于内
⑤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⑥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A.①⑤B.②③
C.③⑥D.②④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像秦国一样富国强兵,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B.苏辙假设“彼秦者将何为哉”的条件是“韩魏无东顾之忧”,四国“阴助其急”。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陵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含,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急,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②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陁(tuó)山冈。②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于齐安 迁:搬迁
B.然将西山  适:到
C.不足以众客 席:坐
D.而西山之始具 胜:美景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迁于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愤怒感伤的情绪。
【小题3】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