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长城
远看长城,(象 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  艰)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zhong  chong)机,就靠着无数(shu   shu  )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用“/”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字或读音。
(2) 我能仿照例子,从文中找出类似的词语来 
例:陡峭的山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3)照样子,仿写句子。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很自然地想
当前题号:1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绍兴乌篷船
乌篷船,是绍(xìng xīng)水乡一道独特的风景。八百里鉴湖,犹如一张银灿灿的巨网,(sǎ sā)在古越大地上。乌篷船,就是活跃在这张网上的哈黑精灵。从十八世纪以来,多少中外人士曾把古城绍兴比喻为“东方的威尼斯”,的确,这里湖泊棋布,河港纵(héng hèng),整个绍兴城乡仿佛就轻轻浮在水面上。而那(zǎizài)着客人、载着笑声的乌篷船,犹如水上“的士"”穿梭其中,令人油然想起威尼斯的“刚朵拉”(载客小船)。
越州之地原来是大片低洼的沼泽地,经过历代改造,成为一片肥沃的河湖平原,人们出门见水,依水而居,乌篷船成了绍兴人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载客用船,运货用船,看社戏用船,嫁娶亦用船,还可作居所,去篷则可用作打鱼。一些临河酒店往往也自备一艘乌篷船,养着多种鲜鱼,客人在雅室内开窗俯瞰点食即捕,烹煮上桌。
在绍兴城乡,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乌篷船有小有大。大的可坐一二十人,是交通船,叫“埠船”。小的可载四五人。乌篷船两头尖翘,船身为木舟,船舱覆盖半圆形船篷若干扇,可自由移动。船篷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桐油黑漆。黑,绍兴方言叫“乌”,故称“乌篷船”。大的船身较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宽可置放桌椅,(gōng  gòng)乘客打牌、饮宴,船尾装一二支橹,船工立着摇橹,即作航行的推动力,又可控制航向。
乘乌篷船是一种乐趣。置身船中,那船桨汩汩的击水声和船尾的乃声,给人以飘然之感。晴天朗日,拨开乌篷,但见远山好像就在稻田的上部与船一起向前移,靠近田岸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你甚至可以闻到花草的清香。船游湖中,还不时可见一道道鱼箔(养鱼分隔水面用的竹坝,利用竹片的弹性让船通过),轻舟过箔,声如琴韵。倘若雨中行舟,更有一种"船底江声篷背雨,游船听得最分明"的感觉。烟色朦胧,岸柳轻舟,鱼燕飞跃,此中之趣,惟有置身其中方可一一领略。
与戴乌毡帽的船工聊天也是一种乐趣,看他一边用脚躅桨,一边用一口地道的绍兴话与你聊一些越中掌故、乡间趣闻,间或抿上一口绍兴老酒,唱上几句绍兴大班,虽不纯正,但在空旷的郊外听来别有一番风味。
最有意思的当数坐乌篷,品老酒,看社戏了。坐在轻轻荡漾的乌篷船上,(bō bāo)茴香豆,喝绍兴酒,听高亢激越的绍兴大班,或一出委婉文秀的越剧,你可联想到许多,关于水的温柔,关于酒的热情,关于绍剧的激昂和越剧的婉约,看似风格迥异,却又和谐共存。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独特—— 俯瞰——
领略—— 婉约_
(3)用“   ”在文中划出乌篷船在绍兴的用途。
(4)从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写在横线上。
  
  
  
  
(5)结合文章谈谈乌篷船具有怎样的特色。
   
   
      
当前题号:2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船过三峡
从重庆乘船到武汉,我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
三峡的山好奇啊。夔门像刀砍剑劈,笔直陡峭。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座山峰一个模样
三峡的水好急啊。长江像野马奔腾,嘶鸣吼叫。江水在山谷中七弯八拐,东闯西撞。它撕咬崖缝,拍打岩石,涛声哗哗响。
三峡的船好险啊。江水翻腾,漩涡连漩涡,波浪推波浪。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漂,像要碰着山壁。有时又像要倒下来……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我更喜欢三峡中的神女峰。那是一块细长的直立在山巅的岩石,她像个仙女,头上插簪子,身上拖绿色长裙,美极了! 这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从前有个渔民在江中捕鱼,一天,天昏地暗,风雨交加,渔民迷失了方向,不幸被波涛卷入江中,一个好心的姑娘站在山顶上,日日夜夜盼他回家。一天天过去了,渔民没有回来,姑娘却化作了一块岩石。从此,她从早到晚,不怕雨淋日晒,为过往船只当航标。
多美的神女峰,多善良的姑娘!我们的大轮船顺江而下,平安无事,原来是她在为我们指引航向哩。
(1)山巅的“巅”是( )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
(2)从文中找出比喻句写在下面。



这篇文章中第          自然段的结构是相同的,都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三个自然段构成了   ,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二是   ,三是
(3)全文通过对三峡    的描绘,反映了作者
当前题号:3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课外阅读。
一只贝
贾平凹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的,又有着风浪的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体面,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有一次,它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落潮去了,就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拢来,将它们的软肉吞噬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它们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项上。人们都在说:“这孩子多么漂亮!”“这贝壳多么漂亮!”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又带着棱角,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它默默地,它说不出来。
它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    )潮又退了(    )它还在沙滩上(    )壳已经破烂(    )很不完全了。
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呢。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同时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
【小题1】在文中括号内加上标点。
【小题2】读了文章我们知道“漂亮的贝壳”可以用来_____;那只丑陋的贝可以用来______。“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中的“色彩”是指______。“线条”是指_______。
【小题3】“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它默默地,它说不出来。”这句话中说“做贝的荣誉”是指______,“它默默的,说不出来”是因为_______。
【小题4】文中作者说“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成的”中“这”是指_____;联系上下文,你从哪里看出贝是用血和肉磨石子,用横线画下来。
【小题5】“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为什么“可怜”,又为什么“可敬”?_______。
当前题号:4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我会填。
1.《勇者的面对》全文以(______)为明线,以(______)为暗线,记叙了中国女孩对日本青年山崎产生的影响。
2.我认为课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是勇者,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5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那天晚上,我在灯下写作业,妈妈在我旁边,埋头补着衬衫。那是件很破旧的衬衫,领口卷曲着,袖口的布也磨破了。我知道,妈妈就两件衬衫,倒换着穿。她自己这样节省,为的是让我们能吃好、穿好、好好读书。望着妈妈消瘦的脸庞,我突然萌发了一个小小的念头,要为妈妈做一件小事。

第二天中午放学,我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校门正好有卖饼的,许多同学都纷纷涌过去。我忍不住把手伸向口袋,可一想起妈妈那件打着补丁的衬衫,便本能地缩回了手。

就这样,我攒起了钱,一分分,一角角地凑。那钱里包含着多少次的渴望,多少次的忍耐。

一年过去了,终于等来了母亲的生日。当我把自己用零花钱给母亲买的一件天蓝色衬衫捧给她时,她先是一愣,随即一把把我楼到怀里:“好孩子,你长大了,懂事了!”

我用行动证实自己长大了。长大的含义,其实并不复杂。

【小题1】“那钱里包含着多少次的渴望,多少次的忍耐。”联系上下文写出“渴望”和“忍耐”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写出“长大的含义”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6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本课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父亲为什么给“我们”做灯?
当前题号:7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阅读本课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父亲去世了,“我”为什么更加想起父亲坐过的灯?
当前题号:8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小群是个双目失明、失去母亲的苦孩子。他非常热爱这个世界,这都因为父亲就是小群的眼睛。

很小的时候,父亲让小群触摸柔软的凉凉的东西,说:“这是水,可以流动,长江、黄河和大海都是这样的水组成的,水多了便浩荡奔腾,可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不久,小群真的由父亲和父亲的一位朋友带到海边去玩,父亲还教会了小群游泳。

难度最大的是向小群解说颜色。小群生下来就面对着一个黑暗的世界,怎么让他理解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呢?比方给他解释红色:太阳就是红色的,它发光,能把黑夜变成白昼;它发热,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把人晒暖和。“我懂了,”小群说,“红色就是让人感到光亮和温暖!”“不全对。”父亲细致地解析,“血也是红色的,但它不会发出什么光来;人血也是温热的,鱼血却是冷的,但鱼血也是红色的。红色并不总同光和热联系在一起。”小群困惑了起来。父亲再作耐心的解析:“发热发光的是太阳,而不是红色;只是太阳能发光发热,同时又是红色的。红色只不过是有视力的人看到的一种颜色。”经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小群才逐渐有所领悟。

以后,(  )父亲也这样反复地给小群讲解天空的蓝色,大地的黄色,作物的绿色,(  )小群却对同光和热有点联系的红色情有独钟。

渐渐地,小群觉得世界(   )陌生黑暗的,(   )熟悉多彩的。他懂得世界上有许多用不着看便能感受的事情。可是有一次,小群真生父亲的气了。那次,小群让父亲买个红色的米老鼠书包,当书包买回来小群背着上学的时候,一位阿姨赞赏地对小群说:“小群这个绿色书包可真漂亮!”小群回家便对父亲喊:“爸爸,我让您给我买红书包,您怎么给我买绿色的呢?您知道我看不见便骗我!”说着,小群便哭了起来。

父亲听了,愣住了,半天没吱声,过了好一会儿才为小群擦眼泪,说:“爸爸对不起你,小群……那天买书包时售货员说只剩一个米老鼠的书包,所以绿的也买下了……小群,爸爸是爱你的。”小群感到爸爸用他那慈爱的大手抚摸着自己的脸庞和头发,小群就在那一刻理解了爱!

时光就这样慢慢地流过,小群读书的成绩越来越好,当小群学会了按摩、能够自食其力的时候,父亲却突发脑溢血去世了。父亲的匆匆离去让小群痛不欲生。小群想,今后谁还能做自己的眼睛呢?

然而,就在给父亲开追悼会的时候,小群听到了一句话,这句话犹如红太阳的光芒照亮了小群的一生。一位叔叔在追悼父亲时说:“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和奋斗,他对身边的人充满爱心,作为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他让我们每一个结识他的人都从他身上汲取了力量和勇气……”

就在这一刹那,父亲对生活、对自己的那份热爱和勇气仿佛一下子全贯注在了自己的身上。“父亲呀,”他默默地祈祷,“我会长出一双明亮的眼睛的,就在我的心上!”

【小题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的意思
震耳欲聋:_________
情有独钟:_________
【小题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入文章中的括号内:
不是……而是……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第4节: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节: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将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今后,谁还能像父亲那样做自己的眼睛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写了父亲关爱小群的三件事,请你简要概括如下:
第一件(第2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第3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第5~6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阅读全文,简要说说小群为书包责怪父亲时,父亲为什么愣住了,半天没吱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认真读第8节,为什么父亲追悼会上的一句话震撼着小群,又好像红太阳的光芒照亮了他的心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
(1)他非常热爱这个世界,这都因为父亲就是小群的眼睛。(读1-3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会长出一双明亮的眼睛的,就在我的心上!”(读7-8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8】给短文加个标题写在文前横线上。
当前题号:9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傍晚,小珍在后院瓜棚下做功课.凉风送爽,飘来一阵阵袭人的茉莉花香。

小玲起身到花坛边,见到满枝洁白的茉莉花儿.有的张着花瓣,有的打着苞蕾。她不由得凑近花儿闻了闻,可是不小心作业本被茉莉花枝戳破了。小珍忽然想起教语文的张老师:他身体不好,但经常废寝忘食地备课,批改作业。一次,他牙疼,连续三个晚上彻夜未眠,但每天还照常给学生上课,同学们真是又心疼又感激。想到这些,小珍不由自主地摘起茉莉花来。不一会儿,就摘了许多,她用心爱的花手帕,小心翼翼地把茉莉花包好,决定送给张老师。

到了学校,办公室亮着灯。张老师正在批改作业。小珍怕打搅老师,就轻手轻脚地走近窗台,踮起脚把茉莉花放在窗台上,让茉莉花香解除老师的疲劳。小珍退到一棵树底下。张老师似乎闻到花香,发现窗台上放着的茉莉花,便捧在手里,脸上露出了笑容。小珍看到这情景,。心里十分高兴。 

 回到家,小珍浮想联翩:老师不正是辛勤的园丁吗?他们用汗水培育了祖国的花朵,一旦鲜花开放,造福人民,老师将感到多么欣慰啊!她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要做一个对建设祖国有用的人才。

【小题1】给文章加一个恰当的标题。(须用上“茉莉花”一词)
【小题2】把文章分成三段,并写出各段小标题。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小题3】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描写“小珍”的________。“‘辛勤的园丁”“祖国花朵”用的是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小题4】说说文章中画线的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0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