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长城
远看长城,(象 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  艰)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zhong  chong)机,就靠着无数(shu   shu  )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用“/”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字或读音。
(2) 我能仿照例子,从文中找出类似的词语来 
例:陡峭的山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3)照样子,仿写句子。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很自然地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20 02:22: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练习。

四海为家的微塑料

微塑料的概念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海洋中的微塑料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如用于清洁剂、洗面奶,以及工业研磨料、去角质、药物和纺织物的塑料原料等。“次生”微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大块海洋塑料污染物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层层分解破碎而成的细小塑料颗粒。

微塑料难降解,除此以外最大的特性就是粒径细小,数量巨大,非常容易被海洋浮游生物摄入,它的尺寸越小,危害越大,因为它容易堵塞生物食道。微塑料另一个特性就是高疏水性,加之有较大面积,容易吸附海水中的多环芳烃等疏水性污染物,并产生富集作用。而这些疏水性污染物基本都是持久性有机物,大都具有较大生物毒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通过生物食物链进行累积。最让科学家们担心的是,通过食物链,这些被海洋生物摄取的微塑料最终会进入生物链顶端——人类的体内,威胁人体健康。

科学家们普遍呼吁,世界各国应一道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并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以降低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

【小题1】微塑料的特性有(_____)。(多选)
①难降解 ②粒径细小,数量巨大
③容易被海洋浮游生物摄入   ④高疏水性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
【小题3】下面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微塑料是半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
B.微塑料的尺寸越小,危害就越大,因为它容易堵塞生物的食道。
C.通过食物链,这些被海洋生物摄取的微塑料最终会进入生物链顶端——人类的体内,威胁人体健康。
D.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并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以降低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
【小题4】画“  ”的句子中“基本”可以去掉吗?试着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课外阅读。

在生活中,只要一提到蜜蜂,有的小朋友马上就想到蜜蜂会蜇人。其实,蜜蜂一般不轻易蜇人,蜇人是它进行的自卫,是它维护生命做出的一种本能反应。当蜜蜂遇到侵害时,它就会把尾部的毒针刺入对方的身上,并放出毒液。蜜蜂尾端的毒针是自卫的武器,它连着身体里的毒腺,蜜蜂在使用它的毒针之后身体会被撕毁而死去。

其实,蜜蜂是一种可爱的小精灵,以它的勤劳赢得人们的喜爱。蜜蜂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分工明确而精细。工蜂负责采蜜,每天忙碌地出去寻找蜜源,采到蜜后送回来,再出去。它的身体带有电荷,能形成一个生物磁场,根据磁场判断出去和回来的方向。工蜂还能根据太阳判断方向,所以不论它们飞多远,都能找到家。

蜜蜂在采蜜时,眼睛起了关键作用。蜜蜂生长着许多复眼,大约有500万只。所谓复眼就是由很多微小的眼睛组成的,每只小眼睛都能看清一个小范围,再把那么多小眼睛看到的物体组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很大的范围。虽然蜜蜂有许多复眼,但是由于它的身体较小,眼睛就显得更微小了。

看来蜜蜂虽然体型微小,但它们对人类的影响和贡献却一点也不小,所以我们要保护它们。

【小题1】给短文拟一个题目。
【小题2】工蜂是如何判断风向的?用“______”在短文中画出。
【小题3】读了短文,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蜜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理解

人类的老师

科学家研究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其实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大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啊!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方法,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可是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薄薄的鸡蛋壳怎么这样坚固呢?科学家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了这个问题,终于发现薄薄的蛋壳之所以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的特点中,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和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是这种“薄壳结构”。
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广大生物界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小题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后面的括号里打“√”,并用另一种读音组一个词。
模仿  mó  (  )  mú  (  )
薄壳 bó  (  )    báo (  )
【小题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轻而易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线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按要求改变句型。
①工程师改进了船体的设计。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广大生物界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概括第3自然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
【小题5】科学家从蜻蜓、鲸、鸡蛋的哪一方面得到启示,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
【小题6】举两例来说说你知道的本文内容以外的人类的“老师”。
____________

同类题4

认真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动物眼中的色彩
①在正常人的眼中,能看到红的花,绿的树,蓝的天,白的云……,人眼中的世界是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那么,大自然中其他动物眼中的色彩是什么样的呢?科学家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②研究证实,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色盲。如我们常见的马、牛、羊、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观看斗牛表演时,斗牛士用红色的斗篷向公牛挑战,人们会以为是红色激怒了它,而实际上是因为斗篷在公牛面前不断地摇晃,使它受到烦扰而发怒,如果换上别的颜色的斗篷,公牛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狗也不能分辨颜色, 它看景物就像一张黑白照片。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我们人类的“近亲”猿猴也是色盲,天天过着平淡无奇的灰色生活。田鼠、家鼠、黄鼠、花鼠、松鼠、草原犬等也不能分辨颜色。
③值得一提的是斑马,虽然它也是地地道道的色盲,但它却能利用色彩来保护自己。斑马和其他动物混在一起吃草,黑白条纹可以引起注意,因此在出现危险时,只要领头马一动,所有斑马会迅速逃走。当斑马奔跑时,黑白两色条纹的晃动使得捕食动物难以快速测定距离,斑马便可以借机安全逃脱。
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色盲,鹿对灰色的识别力最强。长颈鹿能分辨黄色、绿色和橘黄色。
⑤鸟类的情况便好多了。除了某些过惯了夜生活的鸟类,如猫头鹰,因为视网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无法认色以外,许多飞禽都有色的感觉。鸟在高空飞行,颜色会帮助它们判断距离和形状,这样它们就能够抓住在高空中飞行的虫子,并在树枝上轻轻降落。
⑥多数水生动物都具有辨色能力。鲈鱼能感知颜色,生物学家用染成红色的幼虫喂它们,待其习惯后,改用红色羊毛喂它们,鲈鱼竟然照吃不误。龙虾、小虾以及爬行动物里的甲鱼、乌龟和蜥蜴等,也都有色的感觉。
⑦昆虫虽然属低等动物,但是它们的辨色能力比哺乳动物高明。
⑧据悉,蜻蜒对色的视觉感最佳,其次是蝴蝶和飞蛾。苍蝇和蚊子也能看见颜色。家蝇最讨厌蓝色,因而不愿接近蓝色的门窗、帐幔。 蚊子能够辨别黄、蓝和黑色,并且偏爱黑色。勤劳的小蜜蜂生活在万紫千红的花丛中,却是红色盲,红色和黑色在蜜蜂眼里没有什么区别。蜜蜂能分辨青、黄、蓝三种颜色,但橙、黄、绿在它们看来是一样的,它们也搞不清蓝与紫有何不同。可是,蜜蜂能看见人所看不见的紫外线,并能把紫外线和各种深浅不同的白色和灰色准确地区别开来。
1.解释词语。
平淡无奇:
地地道道: 
2.选文的开头为什么写到人眼中多姿多彩的世界?
3.填空。
如我们常见的马、牛、羊、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
句子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我还能在文中找出相同方法写的句子:

4.品读句子回答问题。
“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句中的画线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5.从文中看,某些过惯夜生活的鸟类为什么不能辨别色彩?

同类题5

李四光采“莲”
李四光采“莲”,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山上。
五十年代中的一个夏天,李四光在大连疗养。有一天,他路过马栏河桥时,偶然看到一个形态奇特的山峰,一道一道的山梁呈弧形(xuàn  xuán)上山顶。他立(jì  jí)登上山顶(鸟瞰、观赏)全貌,发现道道山脊和条条沟谷相间展布,(拥抱、环抱)着中心高地,就象莲花花瓣围绕着莲蓬一样。这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了揭开这奇特山峰的(奥秘、奥妙),他顶烈日,攀悬崖,经过多次详细(考察、观察),终于弄清这是一次地壳旋(zhuǎn  zhuàn)运动造成的一种地质构造体系的新类型,于是就命名为“莲花状构造”。
这就是李四光采“莲”的故事。(相同、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在四川北碚北泉公园附近,他发现了一个小型旋转构造。在北京中山公园散步,他从走过的大理石台阶上发现一个棋盘格式构造的典型标本。在庐山住所旁边,他发现一块在天然条件下因自重而发生变形的砾石,这对探索岩石的力学地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李四光的一生,就是这样时刻注意进行地质(diào  tiáo)查。
(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2)划去括号内不适当的词语。
(3)李四光采“莲”是指发现了  ,后来,他在四川北碚北泉公园附近,他发现了 。在北京中山公园散步,发现 。在庐山住所旁边,他发现 ,这对探索岩石的力学地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4)关于李四光故事还有很多,如果同学们喜欢的话,就请你们在课下赶快找来读一读吧。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点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