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1】京口瓜洲一水间( )
A.珠江 | B.长江 | C.大运河 |
A.几层 | B.几座 | C.很多座 |
A.只 | B.但是 | C.可是 |
A.这首诗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
B.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 |
C.江岸上人来人往都是来看风浪中捕鱼的乐趣。 |
D.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
郑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傍晚时的湖光山色,只见艘艘渔船上( ),( ),一弯新月映照湖面,细浪如银。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啊!郑板桥触景生情,脱口吟道“半湾活水千江月……”
【小题1】按原文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A. |
【小题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A. |
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他(提题)笔写了:
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渔民们请石匠将此联刻在一块石碑上,留做(纪记)念。
【小题1】划去括号里使用错误的字。
【小题2】“石碑”的“碑”,应查(___)部,再查(___)画。
【小题3】文中的他指的是(),字(),号(),为“扬州八怪”之一。他在《竹石》一诗中写到,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 。
进京赶考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间。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东坡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对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过程,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可视为巧对。【小题1】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A. 载____( ) ____( ) 卷____( ) ____( ) |
A. 恻隐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破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苏东坡的下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副对联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联小史
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在门或大门两边贴上大红的、写着吉祥联语的对联,以烘托新年的气氛,这是古代的遗风。
战国时,中原百姓在门旁挂“桃梗”,堪称春联之滥觞。所谓“桃梗”,就是用桃木刻的木偶,据云可以驱邪恶,保平安。后来渐渐变成挂“桃符”。桃符也叫门神,是用桃木板刻上“神荼”、“郁垒”的字样,相传是两个能降伏恶鬼的神。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1000多年前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写的,现在公认是流传下来最早的一副对联。
“春联”这一名称诞生于明朝。据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在除夕传下圣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要各家各户贴上春联,并微服出巡,观赏取乐。朱元璋还亲题一联赠文臣陶安。联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经统治者这么一提倡,自此,春联之风流行民间。
【小题1】“滥觞”一词在本文中的含义,应该是( )。A.水少,只能浮起酒杯。 |
B.水少,只能浮起坏酒杯。 |
C.江河发源的地方。 |
D.事情的起源。 |
A.春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 |
B.奋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 |
C.春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 |
D.春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明朝时期。 |
A.烘托新年气氛。 | B.驱妖降魔。 |
C.嘉节喜庆。 | D.统治者提倡。 |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小题1】人间对( ),杨柳对( ),风霜对( ),客对( )
A. |
A. 风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后来有人给富商出了个主意,让富商请人为茶楼题了一条向顾客征求下联的上联,悬挂在茶楼门口,并夸下海口,如有能对出下联者,到茶楼白喝茶一年,还赠特等好茶十斤。悬挂的上联是: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这条上联挂出后,果然有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茶楼品茶对句,但始终没有妙句对出,不过,茶楼的生意确实红火起来。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A. (1)海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人墨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始终(互为反义词):______ _______ 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忘记一顿饭
乡村塾师在某家任教,事前讲明七夕乞巧节要设宴招待。到了七夕,主人家里毫无设宴的动静,老师便出了个上联给学生对—— “客舍(shě shè)凄凉,恰是今宵七夕。”学生对不上来,便去告诉父亲。主人已领会联中的意思,笑着说:“啊!我真的忘了。”并且代为对了下联 ——“寒斋(zhāi zāi)寂寞,可移下月中秋。”
到了中秋节,还是没有动静。老师又出上联叫学生对——“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āi ái)不过。”主人见了,又笑道:“我又忘了。”代对下联道——“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何迟?”转眼到了重阳节,依然没有动静。老师又出了上联——“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主人见了大笑起来说:“三杰是汉朝人,狄仁杰是唐朝人,老师怎么忘记了?”学生把父亲这番话转告塾师,老师说:“我没有忘记。只是你父亲前唐后汉都记得清清楚楚,却偏偏忘了一顿饭。”
【小题1】画去文中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小题2】请写出“客舍凄凉,恰是今宵七夕。”的下联。
【小题3】文中提到了哪些节日?
【小题4】你知道文中提到的“汉三杰”都是谁吗?
***与周恩来同车联对
上世纪50年代,有一次***与周恩来到湖南视察。一日,两人同坐一辆车,浏览长沙市。车驶到湘江的橘子洲,***触景生情,吟出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该联出的都是眼前情景,将穿梭的船只与千古不移的江洲自然地融于一联,而且“舟”与“洲”谐音,一时要想对出下联,实在不易。
轿车离开橘子洲开往市内,不久到了天一阁。这时,周恩来看见一群鸽子从阁内飞出,受到启发,立即对出下联:
天一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周恩来对的下联十分工巧,也是一地名,而且“阁”与“鸽”谐音,***听后,很满意地点点头,会心地笑了……
【小题1】给加点字注音
A. 橘子( ) 谐音( ) 天一阁( ) |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4】周恩来对的下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