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与式
- + 有理数
- 正数和负数
- 有理数的初步认识
- 数轴
- 相反数
- 绝对值
- 有理数大小比较
- 有理数的运算
- 实数
- 代数式
- 因式分解
- 分式
- 二次根式
- 方程与不等式
- 函数
- 图形的性质
- 图形的变化
- 统计与概率
- 观察、猜想与证明
- 实践与应用(暂存)
如图所示,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有理数为-6,点B表示的有理数为4,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向点B运动,当点P到达点B后立即返回,仍然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至点A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单位:秒).
(1)求t=1时点P表示的有理数;
(2)求点P与点B重合时的t值;
(3)在点P沿数轴由点A到点B再回到点A的运动过程中,求点P与点A的距离(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4)当点P表示的有理数与原点的距离是2个单位长度时,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值.
(1)求t=1时点P表示的有理数;
(2)求点P与点B重合时的t值;
(3)在点P沿数轴由点A到点B再回到点A的运动过程中,求点P与点A的距离(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4)当点P表示的有理数与原点的距离是2个单位长度时,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值.

在数轴上,点A表示1,现将点A沿数轴做如下移动,第一次将点A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达点
,第二次将点
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达点
,第三次将点
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达点
,....按照这种移动规律进行下去;
(1)第9次移动到点
,求点
所表示的数;
(2)第n次移动到点
,如果点
表示的数是19,求n;
(3)第n次移动到点
,如果点
与原点的距离是99,求n。





(1)第9次移动到点


(2)第n次移动到点


(3)第n次移动到点


如图数轴上A、B、C三点对应的数分别是a、b、7,满足
,
,P为数轴上一动点,点P从A出发,沿数轴正方向以每秒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从点C出发在射线CA上向点A匀速运动,且P、Q两点同时出发.

(1)求a、b的值
(2)当P运动到线段OB的中点时,点Q运动的位置恰好是线段AB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求点Q的运动速度
(3)在
的条件下,当P、Q两点间的距离是6个单位长度时,求OP的长.




(1)求a、b的值
(2)当P运动到线段OB的中点时,点Q运动的位置恰好是线段AB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求点Q的运动速度
(3)在

已知点A.B在数轴上对应的有理数分别是a,b那么A.B之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AB=ǀa-bǀ,点P是数轴上一动点,对应数为x,则点P与点A,B的距离分别表示为PA=ǀx-aǀ,PB=ǀx-bǀ,且ǀa+4ǀ+
=0.
(1)直接写出a,b的值;
(2)当
=2时,求x的值;
(3)当点P在数轴上运动时,是否存在这样的x,使
?若存在,请求出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直接写出a,b的值;
(2)当

(3)当点P在数轴上运动时,是否存在这样的x,使

如图,已知点A,B,C是数轴上三点,O为原点,点C对应的数为3,BC=2,AB=6.

(1)求点A,B对应的数;
(2)动点M,N分别同时从AC出发,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和1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P为AM的中点,Q在CN上,且CQ=
CN,设运动时间为t(t>0).
①求点P,Q对应的数(用含t的式子表示);
②t为何值时OP=BQ.

(1)求点A,B对应的数;
(2)动点M,N分别同时从AC出发,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和1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P为AM的中点,Q在CN上,且CQ=

①求点P,Q对应的数(用含t的式子表示);
②t为何值时OP=BQ.
数轴上OA两点的距离为4,一动点P从A点出发按以下规律跳动:第一次跳动到AO的中点A1处,第二次从A1点跳动到A1O的中点A2处,第三次从A2跳动到A2O的中点A3处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跳动到点A4A5A6……An(n≥3,n是整数)处那么线段A3O的长度为_________,AnA的长度为________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