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为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①。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②。以纸画字,不数字,辄③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④而归。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①相田:察看田地的好坏。②颖悟绝人:超过同辈,聪明过人。③辄:就。④剧饮:痛快喝酒。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为乐者/之同游清泉寺
B.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往求疗
C.不数字/答谢中书
D.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小题2】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余戏 之 曰 余 以 手 为 口 君 以 眼 为 耳 皆 一 时 异 人 也。
【小题3】请补写下面句子中省略的内容。
(1)______/以纸画字,书不数字,(2)_____/辄深了人意。
【小题4】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承天寺夜游》全篇仅有八十多字,但是作者开篇所记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却十分详尽,表明这个时间背景对此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传神之笔,短短数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描绘了一个空明的月夜。
C.“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作者在众多景物中突出兰溪,在兰溪中又捕捉了溪水西流的特征,这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契机。
D.“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指年老;“黄鸡”指“黄鸡催晓”,原指对年华易逝的感伤。此句意思是感伤时光流逝人易老,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小题5】苏轼一生豁达,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进行阐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1 10:48: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恬然不动,俶尔远逝,桂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津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文,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城志林》)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磓(duī)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石投入水中,是测水深的方法。④崖:边。⑤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⑥掏(jū):捧。⑦馀甘:橄榄。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心
(2)以其境过
(3)数谷
(4)影颓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相同的一组是(  )
A.坻,为屿 不足外人道也
B.乃记之而 停数日,辞
C.其源殆熟物   高二黍许
D.以付过 家十二卷
【小题3】(甲)(乙)两文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分别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衣欲睡
(2)欣然起
(3)无与为乐者 
(4)遂至承天寺张怀民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与步于中庭。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品写出月光的朦朦胧胧,竹柏的青翠,为我们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小题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承天寺的夜色与链接材料中虎丘的夜色有何共同之处,其写法又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选自李流芳《游虎丘小记》)

(注释)①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②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③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④趺坐:两脚盘腿打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小题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念无与乐者 (此句标一处)
(2)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此句标两处)
【小题2】解释下面句加点中字的意思。
(1)怀民亦未(______)
(2)竹柏影也(______)
(3)余寓居惠州嘉祐寺(______)
(4)兵阵相接(_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小题4】甲文中“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小题5】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