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 | B.一童子/烧酒。 |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D.余拏/一小舟。 |
A.濯清涟而不妖 | B.启窗而观 |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D.溯溪而上 |
A.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
B.湖中人鸟声俱绝 往来而不绝者 |
C.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
D.客此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
(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②其上。有泉幽幽然③,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④咫尺⑤,或倍尺⑥,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⑦石而往有石泓⑧,昌蒲被⑨之,青藓⑩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曲折伸延)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麻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①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②桥:架桥。③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④或:有时。⑤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古代称八寸为咫。⑥倍尺:二尺。⑦逾:越过。⑧泓:深潭。水深而广。⑨被:通“披”,覆盖。⑩藓:苔藓。【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以其境过清(________) ②然卒入于渴(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其长可十许步 |
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又折西行 |
C.如鸣佩环/青藓环周 |
D.不可知其源/其鸣乍大乍细 |
A.久之,目似暝 |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C.何陋之有 |
D.乃记之而去 |
(1)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题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写法带领我们领略极强的动态画面?
【小题6】[甲]文中点明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
【小题7】[乙]文中作者描写岸上的奇石怪木林立,花草修竹繁茂美景有什么作用?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
(3)念无与为乐者: (4)怀民亦未寝:
【小题2】下列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
B.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
C.这篇随笔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
D.“闲人”,意为清闲的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以及自我排遣的旷达。 |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4】《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余拏一小舟。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④客此。
【小题2】对下面句子带点的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下一白。 一片 | B.惟长堤一痕。 一道 |
C.湖心亭一点。 一点 | D.与余舟一芥。 一个 |
A.是日更定矣。 | B.是金陵人。 |
C.是进亦忧退亦忧。 | D.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与“相与步于中庭”中“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苦其心志 | B.其一犬坐于前 | C.虽乘奔御风 | D.一狼洞其中 |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余拏一小舟 拏:撑 |
B.是日更定 是:这 |
C.名之者谁 名:命名 |
D.醉翁之意 意:情意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何陋之有 |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有闻而传之者 |
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告之于帝 |
D.其西南诸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A.山路回转,有一座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立在泉水上,是醉翁亭。 |
B.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方的亭子,是醉翁亭 |
C.山峰回环,山路崎岖,有一个亭子,上面的鸟张开翅膀,高踞在泉水上方,是醉翁亭。 |
D.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像鸟的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
A.两段文字都有叙事。甲文写“我”独自一人到湖心亭赏雪,乙文写太守与客人到醉翁亭饮酒。 |
B.两段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的是天云山水一片混沌的景色,乙文写的飞流直下的山间泉水。 |
C.两段选文都寄情山水。甲文痴迷于深夜西湖的美丽雪景,表现出愤世嫉俗、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乙文写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
D.画线句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神兼备;乙文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动静交织,有声有色,描绘了醉翁亭的优美环境与奇丽景色。 |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是日更定矣
(2)上下一白
(3)是金陵人,客此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张岱旅居杭州,正值此地多日大雪,在万籁俱寂的夜色中乘船至湖心享观赏雪景。 |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同时起了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的作用。 |
D.本文浓墨重彩地渲染雪景之美,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②,大块③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④以坐花,飞羽觞⑤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注释]①逆旅:客舍。迎客止歇,所以客舍称逆旅。逆:迎接。旅:客。②阳春:和煦的春光。召:召唤,引申为吸引。烟景:春天气候温润,景色似含烟雾。③大块:大地,大自然。④琼筵:华美的宴席。坐花:坐在花丛中。⑤羽觞:古代一种酒器,作鸟雀状,有头尾羽翼。【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
(3)幽赏未已(______________)
(4)良有以也(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然后知生于忧患 |
B.开琼筵以坐花 请以军礼见 |
C.念无与为乐者 为欢几何 |
D.自康乐以来 独惭康乐 |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小题4】(甲)写夜游,(乙)文写夜宴,结合内容说说其目的有什么不同?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②或王命急宜 ③四顾无纤翳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小题2】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小题4】(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郦道元的《三峡》中都引用了猿猴的叫声来表现作者当时的心境,请简析二者感情色彩是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