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南宋]陆游《入蜀记》)
[注]①祠:供泰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字。
(1)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
(3)皆无此奇(__________) (4)是日,天宇晴霁(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小题3】(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写的山各有什么特点?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_______)
(2)沿溯阻绝(________)
(3)属引凄异,空谷传响(_______)
(4)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3】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小题4】课文结尾写“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将:遮盖,这里指云。
【小题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天蔽日(隐瞒) |
B.良多趣味(确实) |
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 |
D.哀转久绝(消失) |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3】[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小题4】[甲][乙]两文段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 阙
②或王命急宣 或:
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 惟: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春冬之时/久之不散 |
B.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C.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 |
D.自非亭午夜分/自三峡七百里中 |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小题4】[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小题5】[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形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沿:逆流而上) |
B.不以疾也(疾:快) |
C.良多趣味(良:实在,确实) |
D.犹望见此物(犹:还) |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
B.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
C.回清倒影/回望如一矣 |
D.有时朝发白帝/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形如人负刀牵牛
【小题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_________;(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________。这在写法上都属于__________描写。
【小题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乙)江水又东,径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同伴中水疾,书记及品传悉以临惧相戒④,曾无⑤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⑥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节选自《水经注·江水》)
(注释)①径:取道,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戒:告诫,警戒。⑤曾无:不曾。⑥践跻:登临。【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略无阙处 阙:
(2)沿溯阻绝 溯:
(3)百许里 许:
(4)泠泠不绝 泠泠: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
B.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
C.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
D.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小题4】甲乙两文出自同一作者,也都描写到了“山”。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抒发的情感又有什么不同?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三峡》节选自《______________》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3】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
(甲)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曩:以往,过去,从前。【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通“缺”,断缺) |
B.属引凄异(属于) |
C.二人对酌(饮酒) |
D.越钱塘,绝长江 (横渡) |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
C.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三 峡
[作者]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下列词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虽/乘奔御风 | B.每至/晴初霜旦 |
C.绝巘多/生怪柏 | D.常有/高猿长啸 |
A.略无阙处:完全没有 | B.夏水襄陵:镶上 |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 | D.良多趣味 :良好 |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
B.在第一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二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河的汹涌。 |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5】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甲文]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西陵峡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注释:(1)形容:形态。(2)践跻:登临。【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沿溯阻绝(________) (2)迳西陵峡(________)
【小题2】和“泠泠不绝”的“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绝巘多生怪柏 | B.猿则百叫无绝 | C.天下独绝 | D.沿溯阻绝 |
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小题4】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2处。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
【小题5】三峡水疾,甲文和乙文在表现“水疾”这个特点的时候各自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小题6】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甲文和乙文中除了“水疾”这个特点相同外,还有哪些特点也是相同的,结合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