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 清
- 张岱(1597-1679)
- 李渔(1610-1680)
- 林嗣环(1607-约1662)
- 顾炎武(1613-1682)
- 魏禧(1624-1681)
- 蒲松龄(1640-1715)
- 洪昇(1645-1704)
- 孔尚任(1648-1718)
- 查慎行(1650-1727)
- 纳兰性德(1655-1685)
- 方苞(1668-1749)
- 吴敬梓(1701-1754)
- 全祖望(1705-1755)
- 曹雪芹(1715-1764)
- 袁枚(1716-1798)
- 姚鼐(1732-1815)
- 龚自珍(1792-1841)
- 纪昀(1724-1805)
- 其他清代作家
- 李汝珍(1763-约1830)
- 近代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
B.后两句诗以“落红”为喻,隐含着诗人对渺茫前途的幽怨。 |
C.这首诗将政治抱负与个人志向融为一体,通过抒情、叙事、议论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为振兴国家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豪情。 |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
B.“更护花”的“花”指青少年,此句表明自己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
C.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
D.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
(甲)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岑①生②、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③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④。坐久清冽,苍头⑤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⑥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岑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李岑: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②生:指男伶。③马小卿、潘小妃:女伶。④呆白:苍白,⑤苍头:年纪大的伙计,⑥欱:通“喝”。【小题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三处)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客此(________)
③大雪深三尺许(________)
④三鼓归寝(________)
【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 | B.惟长堤一痕/惟吾德馨 |
C.声为寒威所慑/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D.及下船/及其家穿井 |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
【小题5】甲乙两文同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描写雪天出游之作,请简析写景方式和思想情感的相同点。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题1】下面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 |
B.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
C.诗人以“落红”暗喻自己是具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题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写诗人离京东行。 |
B.诗的前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
C.后两句写诗人辞官归隐,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
D.本诗构思新颖,一改历代文人对花落泪的情调,表达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
兰雪茶
(明)张岱
日铸①者,越王铸剑地也。茶味棱棱②,有金石之气。……(余)遂募歙③人入日铸。A扚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培法、藏法,一如松萝④。他泉渝⑤之,香气不出。B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C以旋滚汤冲泻之,色如竹箨⑥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D取清妃白⑦,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余戏呼之“兰雪”。四五年后,“兰雪茶”一哄如市焉。越⑧之好事者不食松萝,止食兰雪。
(选自《陶庵梦忆》,有删节)
(注)①日铸,即日铸岭,位于浙江。②棱棱,形容茶叶味道浓厚、清朗。③歙,安徽歙县。④松萝,当时的安徽名茶。⑤瀹yuè,煮。⑥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⑦清妃白,一种细瓷、色浅、形曲的杯子。⑧越,指浙江一带。【小题1】阅读选文,用“/”标出下面句子停顿,标三处。
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
【小题2】有同学不理解文中“以旋滚汤冲泻之”中“旋”的意思,查阅了《古汉语字典》,下面四个义项中,符合语境的是( )。
A.转动 | B.返回 | C.随即 | D.屡次 |
煮禊泉,投以小罐,则香太浓郁。
【小题4】同学们特别喜欢文中“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这几句话,请你一起来赏析。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题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小题2】从修辞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甲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文)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小题1】甲文选自蒲松龄的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屋的名字,志异是:______【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缀行甚远(________)②方欲行(_______)③就枕将寐(_______)④伪睡以俟(_______)
【小题3】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
C.目似/瞑,意暇/甚 |
D.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②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小题5】阅读甲、乙两文后你体会到狼的本性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从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炀,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蒲松龄《狼》)
【小题1】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 B.场主\积薪其中 |
C.其\一犬坐于前 | D.乃悟\前狼假寐 |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顾() ②止() ③寐()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小题3】根据狼的故事,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为()。
A.“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底认识,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的方法,对狼心存幻想。 |
B.“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中的“持”字表明屠户在毫无退让的情况下做出了与敌斗争的果断抉择。 |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刻画屠户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 |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的“乃”字表明了屠户对狼奸诈的本性幡然醒悟。 |
黄生借书说(节选)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小题1】选文作者是_____朝的文学家___________(人名)。【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小题3】选文中作者以自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亲身经历为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 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