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张岱(1597-1679)
- 李渔(1610-1680)
- 林嗣环(1607-约1662)
- 顾炎武(1613-1682)
- 魏禧(1624-1681)
- 蒲松龄(1640-1715)
- 洪昇(1645-1704)
- 孔尚任(1648-1718)
- 查慎行(1650-1727)
- 纳兰性德(1655-1685)
- 方苞(1668-1749)
- 吴敬梓(1701-1754)
- 全祖望(1705-1755)
- 曹雪芹(1715-1764)
- 袁枚(1716-1798)
- 姚鼐(1732-1815)
- 龚自珍(1792-1841)
- + 纪昀(1724-1805)
- 其他清代作家
- 李汝珍(1763-约1830)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蔓不枝 蔓:藤蔓 | B.陶后鲜有闻 鲜:少 |
C.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 D.尔辈不能究其物理. 究:探求 |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当求之于上流 |
B.其反激之力 但知其一 |
C.果得于数里外 湮于沙上 |
D.众服为确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A.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
B.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译: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 |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世态的厌恶。 |
B.《爱莲说》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并以菊、牡丹作为陪衬,比较品评了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
C.《河中石兽》告诉我们,对天下的事情,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
D.《河中石兽》中,“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小题2】请举出一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余,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④,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⑤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边。②圮(pǐ):倒塌。③阅:经历。④柿(fèi):木片。⑤河兵:治河的士兵。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一 讲 学 者 设 帐 寺 中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3)棹数小舟
(4)湮于沙上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小题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小题4】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甲)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①之妻,贻②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③,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④,六幕⑤相联如胠箧⑥,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⑦其精练。
(注释)①常:人名。②贻:赠送。③qì:完结,终了。④弥束:更加紧密连接。⑤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⑥胠箧qū qiè:一只打开的箱子。⑦伏:通“服”。【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是非木柿
③人履其板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塔动之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B.康肃忿然曰 然则天下之事 |
C.乃以瓦布之 以为顺流下矣 |
D.而动如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小题4】仔细摘摩甲文中老河兵的“笑”与乙文中喻皓的“笑”,分析两人“笑”的不同意味
【小题5】下列各项均是同学们从甲乙两文中得到的启示,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凡事不要空想,要勤于观察思考,勤于动手。 |
B.要联系实际,客观判断,不要主观臆想。 |
C.一个人认知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的判断正确与否。 |
D.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 |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九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
B.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
C.佛作引手取物状 引:弯 |
D.以一铜佛置案上 置:安放 |
A.如其言/其术乃败 |
B.当求之于上流/而装金于外 |
C.闻之笑曰/沿河求之 |
D.乃石性坚重/乃悟其盘中之丸 |
A.甲文最先以庙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 |
B.甲文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
C.乙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河间的游僧用科学的方法诊断病情、治病救人却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的故事。 |
D.乙文可用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概括文中“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这句话的含义,以比喻外表华美,里面一团糟。 |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说苑》:常枞①有疾,老子往问焉。常枞张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岂非以其软邪?”“吾齿存乎?”曰:“亡矣。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曰:“天下事皆尽矣。”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吴亮《忍经》)
(注)①常枞:据传是老子的老师。【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老河兵闻之 闻: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_________
(3)常枞有疾 疾:________(4)岂非以其刚邪? 刚: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
B.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
C.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
D.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存。岂非以其软邪?
【小题4】甲文作者和乙文的常枞在揭示“天下事”相关道理时,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 余幼时即嗜学_________________ (2)走送之___ ____
(3)自谓可将兵十万。____________ (4)会有土寇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
【小题3】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________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
郁而死的原因是打败仗和___________
【小题4】乙文中的刘羽冲是怎样的人?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土寇:土匪。 ③角:战斗。 ④洫(xù):沟渠。 ⑤甫:刚。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自谓可将兵十万
【小题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走送之走:
(2)自谓可将兵十万将:
(3)会有土寇会: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小题4】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 和 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 和 。
【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竞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小题1】请在下句中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需标两处)则 二 狼 伺 其 未 觉 将 啮 其 喉 犬 阻 之 不 使 前 也。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意暇甚
(2)断其股
(3)与家犬杂畜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小题4】甲、乙两文,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小题5】乙文告诉我们要警惕像狼一样的坏人,这类人与文中的狼有什么相似之处?(用原文回答)乙文中最后一句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