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 清
- 张岱(1597-1679)
- 李渔(1610-1680)
- 林嗣环(1607-约1662)
- 顾炎武(1613-1682)
- 魏禧(1624-1681)
- 蒲松龄(1640-1715)
- 洪昇(1645-1704)
- 孔尚任(1648-1718)
- 查慎行(1650-1727)
- 纳兰性德(1655-1685)
- 方苞(1668-1749)
- 吴敬梓(1701-1754)
- 全祖望(1705-1755)
- 曹雪芹(1715-1764)
- 袁枚(1716-1798)
- 姚鼐(1732-1815)
- 龚自珍(1792-1841)
- 纪昀(1724-1805)
- 其他清代作家
- 李汝珍(1763-约1830)
- 近代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雾凇沆砀 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
【小题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学#科#网Z#X#X#K]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自序)
注释:甲午指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丁酉指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小题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小题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雾凇沆砀”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汽一片弥漫的情景。 |
B.“一芥”、“两三粒”是虚写,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 |
C.张岱梦中的西湖与他二十八年后见到的西湖,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
D.“大喜”不但写出了客人见到“我”的惊喜,也暗示了张岱夜遇知己的高兴。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小题5】有人评价张岱的作品是“痴人说梦”,结合阅读材料,说说你对他的“痴”和“梦”的理解。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杭人游湖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擦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是夕好名 (4)客方散去
【小题2】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岸 上 人 亦 逐 队 赶 门 渐 稀 渐 薄 顷 刻 散 尽 矣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小题4】回答问题。
(1)甲文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
(2)乙文写出了杭州人________的盛况,多用________(填修辞手法),描写细腻,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1)上下一白(____) (2)及下船(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小题3】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的哪两项相似(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B.酒逢知己千杯少。 |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D.君向潇湘我向秦 |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毛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二)从武林门而西,望保淑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桌小人舟入湖。山色如蛾,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②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④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节选字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王。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
B.上下一白/长堤一痕 |
C.湖中人鸟声俱绝/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D.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3】语段(一)中的“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小题4】两篇文章在写景上有何不同?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甲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竞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张岱《龙山雪》)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欱:同“喝”。【小题1】用“/”给文中的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马小卿唱曲李界生吹洞箫和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字。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大雪深三尺许
(3)余勉强举大觥敌寒
【小题3】选出与例句中的“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B.从百步街旋滚而下 |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入 |
D.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小题5】甲、乙两文均是情景交融的佳作。请简要谈谈作者在描绘雪景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①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②。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③。道中迷雾冰滑,磴④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⑤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姚鼐《登泰山记》节选)
注释 ①环水:即中溪,俗称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东面南流。②天门:泰山峰名。③云:语气助词。④磴dèng。⑤徂徕(cú lái):山名,在泰安东南。【小题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
B.晓雾将歇 歇:消散 |
C.循东谷入 循:顺着 |
D.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居然 |
A.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
B.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
C.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
D.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
A.甲、乙两文都写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
B.甲、乙两文都写了清澈见底的水流。 |
C.甲、乙两文都写了景物的颜色。 |
D.甲文写了动物的活动,而乙文则写了人的活动。 |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意思。(1)余拏一小舟(_______)
(2)上下一白(________)
(3)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清幽、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做伏笔。 |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地正面描写。 |
D.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拥毳衣炉火(______)
(2)余拏一小舟(______)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
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
D.文章开篇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作者选择“人鸟声俱绝”时去赏雪,可见他与众不同的情趣。 |
(链接)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1]之胜境,静者[2]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释)[1]都邑:都会城镇。[2]静者:喜欢清静的人。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拥毳衣炉火 拥:裹,围 |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更加 |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客居 |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人罚酒用的酒杯 |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日出而林霏开 |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C.问其姓氏 其真无马邪 |
D.更有痴似相公者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A.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没有人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痴的人啊!” |
B.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没有人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啊! |
C.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啊!” |
D.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痴的人啊! |
A.文章情景交融,韵味无穷。既描绘了大雪后西湖的朴素淡雅,也映射出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
B.文章谴词用字精炼传神。“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写出作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傲岸自恃。 |
C.文章意境唯美又充满宇宙哲思。“上下一白”与“舟中人两三粒”对比。让人痴迷于天地之空阔,也慨叹人之渺小。 |
D.文章结尾饱含深意。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道出了作者的“痴”情,也道出了舟子对作者的指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