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用“/”为下面句子画线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小题2】解释下列加粗加点的词。
(1)晓雾将(______)    
(2)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
(3)怀民亦未(______)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小题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2 10:49: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比较阅读下面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何事长向别时圆
⑵此事古难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题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⑵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题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中“水调歌头”是词牌,“明月几时有”是题目;乙选文中“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
B.两选文都是千古名篇,以情动人。甲词兄弟情中演绎着世间情、天下情,乙文君臣情中蕴含着家国情、民族情。
C.甲词写景,借明月之景议论抒情,语言华美斐然;乙选文叙事、达情、言志,言辞朴实恳切。
D.甲词词前小序,以记叙的笔调,交代作词的时间和原因,起到了为全词铺叙的作用。乙选文前两段也是以叙述的笔法,交代了“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两件事,叙事有些拖沓,削弱了后面的议论抒情。
【小题4】乙选文结尾“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是谦辞,使得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收缩中深化。甲词末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境界豁然大开,主题顿然升华。请就甲词末尾的这一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5】甲词划线的三个“三言句式”连用,不仅是词格律的要求,而且形成排比,富有情势,为下文议论抒情蓄势。乙选文划线句子“当”领起的六个“四言句式”,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品析。

同类题5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月色入 足不出 千家万
B.然起行 欢鼓舞 喜若狂
C.竹柏影 遮天地 气山河
D.欣然起 千里之各业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欣赏月亮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理解:月色如此美好,怎能没有知己好友一起欣赏?苏轼便想起了好友张怀民,立刻动身前往承天寺。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并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下的一汪积水中,藻类荇菜交错纵横,就像那竹柏的影子。
理解:在如水的月光中,庭院中的一切都美极了。就像水中的藻、荇,也都如竹柏一般。
【小题3】画家华秋岳(华岩)曾以《记承天寺夜游》内容为主题作画,诗人孙衣言为其题诗。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填空。

链接材料

华秋岳画苏子瞻夜游承天寺访张怀民润臣索诗

清·孙衣言

世间白日争红尘,那识人境有清绝。黄州秃翁物外游,令我喜对华岩笔。

西掖官居蓬岛寒,门前写影万琅玕。尽日清风无客至,今宵明月与谁看。

注:①红尘形容繁华。②黄州秃翁指苏轼。③西掖中书省。④写影投下影子。⑤琅玕翠竹的美称。
诗人用“①”二字形容承天寺月夜之景,用“物外”二字高度评价苏轼、怀民的“闲人”之心,用“②”一句表达了对二人相知相契的歆羡,以及知己难求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