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①足下:对人的敬称,多用于同辈之间。②阿:山脚。③沾:浸润。④斯:这⑤焉:怎么
【小题1】甲文选自《_____》,南朝宋临川王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  (2)尊君在(_______)
(3)元方入门不(_________)  (4)家君(_________)
【小题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小题4】阅读甲、乙两文,从陈元方、陈季方兄弟俩的话语中,你可以读出他们与父亲怎样的关系?请结合两则短文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5:02: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之,宁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德行》

(丙)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世说新语˙德行》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②友人语巨伯曰    语:
③不忍委之 委:
④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以:
【小题2】甲、乙两篇文章在“生”和“义”的选择上有相同之处,请你结合原文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3】乙、丙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对“义”也有相同的价值追求,但在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 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 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 对曰:“仿佛志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诣:拜访。②进火:烧火。③著箅:放置蒸食物用的竹屉。④釜:锅。⑤馏:把米放在水里煮开,再滤出蒸熟。⑥糜:比较稠的粥。⑦识:记住。⑧志:记、记住。⑨易夺:补充。⑩但:只,只要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日中: ⑵元方入门不
⑶俱而窃听: ⑷尔颇有所识
【小题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B.友人/惭,下车/引之
C.太丘/使/元方、季方/炊D.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⑵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小题4】回答问题
⑴(乙)文讲述了“蒸饭成粥”这一成语故事,陈元方、陈季方为何将饭煮成了粥呢?请用原文的语句准确地回答出原因。
原因:  。
⑵读完这两则故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陈元方?请结合具体的内容简要分析陈元方这个人物的特点。(至少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