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光的反射
- 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 光的折射规律
- 凸面镜和凹面镜
- 光的可逆性
-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 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 + 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 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 光的反射定律
- 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某同学身高170 m,站立在离竖直镜面3 m的水平地面上。已知镜子只有40 cm长,则镜中该同学的像高________cm,如果在镜子后放了一块不透光木板,________(“会”或“不会”)影响成像的效果;该同学向着镜子靠近了1.2米,则他离像的距离变为了________m。
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1)同学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2)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进行如下操作:
将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全部点燃,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如图丙所示,这样的操作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
将蜡烛B熄灭后,该同学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重合,记下像与物的位置;
移动蜡烛______(选填“A”或“B”),重做实验。三次实验像与物的位置如图丁所示,通过分析可知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它们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
(1)同学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2)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进行如下操作:
将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全部点燃,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如图丙所示,这样的操作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
将蜡烛B熄灭后,该同学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重合,记下像与物的位置;
移动蜡烛______(选填“A”或“B”),重做实验。三次实验像与物的位置如图丁所示,通过分析可知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它们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
小王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选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平面镜成像过程中,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
B.为了使像更清晰,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
C.在B处换一光屏,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
D.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所成的像大小不变 |
小红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如图所示,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 )


A.0.2cm | B.0.4cm | C.0.8cm | D.1.6cm |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眼睛应该在玻璃板________(选填“前”或“后”)观察。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填“实”或“虚”)。
(4)若有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可供选择,你会选厚度________一些的玻璃做这个实验。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晓兰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________。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眼睛应该在玻璃板________(选填“前”或“后”)观察。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填“实”或“虚”)。
(4)若有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可供选择,你会选厚度________一些的玻璃做这个实验。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晓兰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________。
如图所示,落地平面镜高0.8米、身高1.5米的小丽站在镜前却看不到自己全身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看到全身的像,她应该适当后退一段距离 |
B.为了看到全身的像,她应该适当把镜子升高一段距离 |
C.不论怎么调节平面镜,她都无法看到自己全身的像 |
D.小丽通过该平面镜不能成完整的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