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轩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厘米。
(2)在图乙所示的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__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
(3)如果用焦距相同,面积变小的另一个凸透镜替代原凸透镜,放在相同的位置,对结果会造成什么影响?________。
A. 没有影响B. 所成像变大C. 所成像变小D. 所成像大小一致,但亮度变暗
当前题号:1 | 题型:None | 难度:0.99
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图乙中,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C.图丙中,漫反射的光线虽杂乱无章,但是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图丁中,如果逐渐减小入射角,则折射光线将逐渐远离法线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1)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________(选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
(2)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________(选填 “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3)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进行如下操作:
① 将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全部点燃,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如图丙所示,这样的操作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
② 将蜡烛B熄灭后,该同学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________,记下像与物的位置;
③ 移动蜡烛________ (选填“A”或“B”),重做实验。三次实验像与物的位置如图丁所示,通过分析可知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它们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如图所示为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发生折射的光路图,由图可知,入射光线是________,折射光线是________,入射角是________度.界面的________(选填“上”“下”、“左”、“右”)侧是空气.
当前题号:4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如图所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的像为S1,当平面镜转过一定角度后,它的像为S2,请你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转动后的平面镜的大致位置。
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5 | 题型:None | 难度:0.99
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请解释造成“看不见”和“又看见了”的原因.
_______
当前题号:6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________(填“虚”或“实”)像。   
(2)A点与水面相距3 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m。   
(3)若光斑B向右移动,说明水位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了。
当前题号:7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科学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
A.“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句中“明月”通过酒看到的月亮,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阴浓”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线经过大气发生折射而成的像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在做“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   
(2)小明在做实验的过程发现,在玻璃板放上一光屏,无论如何调节光屏都不能承接到 蜡烛A的像,请你解释其原因。________。
当前题号:9 | 题型:None | 难度:0.99
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面上的积水,迎着月光走路时地上_______(填“亮处或“暗处”)是水。而背对月光走路时地上_______(填“亮处”或“暗处”)是水。
当前题号:10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