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冶金工业中常采用高炉法炼铁,主要存在着如下化学反应:Fe2O3+3CO  Fe+3CO2,该反应利用了CO的()
A.可燃性B.有毒性C.还原性D.密度小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木炭、氢气、一氧化碳分别与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都有红色铜产生B.都有氧化物产生
C.反应时都需要加热D.反应都属置换反应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钢铁是生活之中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右图为实验室炼铁的装置图。

(1)实验过程中,先要进行的是_ __(填Ⅰ或Ⅱ) Ⅰ.加热 Ⅱ.通一氧化碳。
(2)A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变为银白色,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反应后的气体通过装置B和C,收集较纯净的CO并循环使用,B中应盛放的试剂是 浓溶液。
(3)有同学提出,灼烧可使钢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钢样品的质量会减轻。但是他们将一定量的钢样品灼烧后,发现质量反而增加了,其原因是  
当前题号:3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将16克氧化铜和过量的炭粉均匀混合,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请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中最多能得到铜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2)同学们想通过测定消耗碳、氧元素的质量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以进一步分析氧化铜和炭粉反应产生的气体除CO2外是否还有其它产物。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冷却到室温。反应前、后测得的数据如下:
装置
反应前
反应后
A
试管的质量36.2 克
氧化铜和炭粉混合物的质量20.0克
试管和固体物质的质量54.8 克
B
反应后瓶内液体比反应前增重1.1 克
 
分析数据发现,反应中消耗碳和氧元素的质量  (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下列4项中跟这一结果有关的有     。(填编号)
A.装置中还有一部分CO2未被NaOH溶液吸收
B.氧化铜和炭粉反应产生的气体除CO2外还有CO
C.氧化铜和炭粉没有完全反应
D.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有同学认为用图示装置C代替上面的装置A,加热前先通一会气体X,停止加热后再通一会该气体,这样可使实验测得的数据更能准确的说明问题。你认为在O2、N2和H2三种气体中,X应选择哪一种气体?
当前题号:4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的转变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A.B.
C.D.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其中,氮气可用作本实验的保护气;盛放氧化铁的是一支带有支管的试管,其支管可用于导出试管内的气体;酒精灯带网罩;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a、b均处于关闭状态;开始实验时,打开a,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再关闭a,打开b。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内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结束实验时,应先打开a,再 ,然后    ,继续通入氮气直到试管冷却;
(3)请从两个不同角度评价该实验的优点:    
当前题号:6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将CO通入盛有24gFe2O3的试管内,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试管冷却,此时试管内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9.2g,则反应生成铁的质量为()
A.4.8gB.11.2g
C.16.8gD.19.2g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如图所示为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请分析回答:

(1)在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说明氢气具有________性。
(2)本实验的步骤依次为:①装氧化铜;②固定试管;③通入氢气;④加热;⑤停止加热;⑥停止通氢气。如果⑤⑥两步颠倒,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8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图为某同学绘制的铁的化学性质网络示意图。

(1)反应①中可用 (填化学式)作还原剂;
(2)反应②导致每年有大量的钢铁锈蚀,为阻止该反应的发生,人们常采用在钢铁表面涂刷油漆或镀上其它金属等方法。这两种方法的共同原理是阻止钢铁与 接触;生产中还通常将镍、铬等金属熔合在铁中制成不锈钢,改变其内部结构,达到防止铁制品生锈的目的,这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
(选填“
A.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或“B.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
(3)200吨含Fe2O 3质量分数为85%的铁矿石中,可提炼出含铁的质量分数为96%的生铁多少吨?
当前题号:9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在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根据氢气在本实验中的作用,生成铜的质量M与消耗氢气的质量m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
A.B.C.D.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