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乱丢垃圾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所以我们要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废弃的草稿纸应放入下列四个垃圾桶中的(  )
A.  B.
C.  D.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科学兴趣小组对金属R的活动性探究时发现:将R放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同时生成正二价的盐;将R放入ZnSO4溶液中无任何变化。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R+MgCl2=RCl2+MgB.R+2AgCl=RCl2+2Ag
C.R+2HCl=RCl2+H2D.Al+RSO4= AlSO4+R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小明发现某食品包装袋中有一个小袋,上面标有“成分:生石灰、铁粉;作用:防潮、防氧化”等字样。他想了解袋内粉末是否已失效,取少量粉末在水中充分溶解,滴入无色酚酞发现不变色。通过查阅资料获知,常温下铁在空气中不能反应生成Fe3O4和FeO。于是对粉末成分做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是CaCO3和Fe。
猜想二:可能是CaCO3和Fe2O3
猜想三:可能是____。
(实验设计)小明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与分析)
(1)向A装置中加入稀盐酸,B装置中出现浑浊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CaCO3
(2)若粉末中含有Fe,装置E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
(实验与分析)
上述实验中,如果将E装置去掉,是否还能验证粉末中含有Fe,请说明理由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小明把去除氧化膜的铝条用线栓好(线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上部,除了观察到事先预计到的现象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现象:反应一开始产生了较多气泡,试管壁发烫;反应较长时间后,铝条周边溶液接近无色透明,铝条以下溶液颜色几乎没变,上下溶液界面清晰,分层明显。   
(1)事先预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   
(2)解释试管中溶液出现分层的原因:________。   
(3)小明对气泡的成分提出了如下假设:可能是氢气;可能是二氧化硫;可能是氧气;可能是… 
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没有闻到刺激性的气味,所以小明同学排除气体是________ 的可能性。
(4)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另取相同原料做了该实验,并用尖嘴导管将产生的气体导入洗涤液中,洗涤液中出现大量气泡,点燃气泡时发出爆鸣声并看到火焰。老师告诉他铝片表面产生的气体就是氢气,检验该气体时,不是直接在尖嘴导管口点燃,而是点燃从洗涤液中冒出的气泡。老师为什么要求小明这么操作?________ 
小明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产生氢气呢?小明查阅资料得知,硫酸铜溶液属于酸性溶液,酸性溶液和酸溶液具有某些相似的性质。
当前题号:4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有一种在古籍里称为鋈的银白色铜合金,是占代云南、四川地区的特产,其主要成分是铜、锌、镍等金属单质。炼制时需要黑铜矿(主要成分是CuO)、硫化镍矿(主要成分是Ni2S3)等多种矿物。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鋈属于金属材料
B.经的样品在足量稀盐酸中能全部溶解
C.Ni2S3中镍元素呈+3价
D.黑铜矿跟木炭共热能生成单质铜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锡纸中的金属成分(锡纸中以一种金属为主,其它成分对实验无干扰),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锡纸中的金属是什么?
(建立猜想)根据锡纸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并结合金属活动性、价格等因素,猜想其中的金属可能是锌、铁、铝、锡中的一种。
(探究过程)
步骤
活动内容
收集证据
分析并得出结论
步骤一
①查阅资料:金属锌在室温下很脆
锡纸木破损
锡纸中金属不是锌
②取锡纸反复折叠
步骤二
用磁铁靠近锡纸
锡纸没有被磁铁吸引
锡纸中金属不是___
步骤三
①取锡纸条放入浓度为20%的盐酸中除去可能存在的氧化膜。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现象时,取出赐纸条并用蒸馏水清洗。 ②将处理过的锡纸条放入试管中,加入饱和硫酸锌溶液,静置观察。
②中锡纸条表面无明显现象
说明锡纸中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则锡纸中金属不是铝,而是锡
 
(交流评价)
小科对实验结论提出质疑:“无明显现象”并不代表没有发生反应,因为铝与硫酸锌反应
[2Al+3ZnSO4=3Zn+Al2(SO43]生成的金属锌为银白色,与铝颜色相同,因此无法得出结论。请在不改变反应原理的前提下运用定量方法完善实验方案,并根据预期结果得出相应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探究)运用完善后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初步结论:锡纸中金属是铝。
当前题号:6 | 题型:None | 难度:0.99
课堂上,老师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试管内壁出现光亮的紫红色。科学兴趣小组重做了这个实验,小明发现试管内壁显砖红色。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呢?是否产生了别的物质? 
小明查阅了相关资料。
资料1:氧化亚铜是砖红色不溶于水的固体
资料2:氧化亚铜能与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O+H2SO4=Cu+CuSO4+H2O
于是,小明往试管中加入一些稀硫酸浸泡一段时间后,根据产生的现象得出结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
(1)得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这一结论,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_。   
(2)小明与其他几个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发现加热前:第一小组是在潮湿的试管中加氧化铜粉未的;第二小组氧化铜粉末堆积在试管底部;第三小组氧化铜粉末薄薄地平铺在试管内壁。三个小组其他操作都相同且规范。结果是第一、二小组实验后试管内壁都显砖红色,第三小组试管内壁显光亮的紫红色。 
通过比较分析,试管内壁出现砖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第三小组实验虽然很成功,但是实验后试管内壁不容易清沸。老师告诉他们这是由于氧化铜粉末铺在试管内壁上造成的。如何既让实验成功又不会在试管内壁留下难以清洗的铜?小明经过思考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一束光亮的铜丝,对铜丝进行________ 处理,将处理过的铜丝代替氧化锅粉末进行实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当前题号:7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小丽为确认所回收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铁,剪取金属片打磨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检验,这样设计的依据是(   )
A.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反应
B.铁、铝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C.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
D.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为探究锌、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学习小组做了如图甲所示实验,实验结束后,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如图乙所示,则有(  )
A.甲图试管①中反应后固体可能不含铁
B.甲图试管②中反应后固体可能含铁
C.反应后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
D.烧杯中最后所得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2a g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Al和Fe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下列关于该滤渣和滤液说法正确的是(  )
A.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B.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沉淀产生
C.滤渣中一定含有Ag
D.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 )2,一定不含AgNO3,可能含有Al(NO3)3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