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温度下,硫酸铜热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观察到的现象是()
A.有蓝色晶体析出B.溶液变为无色 
C.溶液变为绿色D.有白色晶体析出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t℃时,将100g和50g饱和食盐水各蒸发掉10g水,降温至t℃,分别析出ag和bg食盐,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B.a=b
C.a>bD.无法确定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如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1)从表中数据分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_____,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在_____(填温度)之间;
(2)20℃,将50g硝酸钾与100g水混合,充分搅拌后静置,得到的溶液是硝酸钾的_____(“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若将温度升高到40℃,该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精确到0.1%);
(3)保持温度为20℃,将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写出一种可行的方法_____;
(4)当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提纯硝酸钾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海水晒盐的做法是先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逐渐蒸发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在晒盐过程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盐的溶解度始终保持不变B.海水中食盐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C.析出食盐时的海水是食盐饱和溶液D.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是纯净物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20 ℃时,在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加入70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逐渐升温(不考虑水蒸发的影响),测定不同温度时剩余固体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溶液温度/℃
20
30
40
50
6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38.4
24.2
6.1
0
0
 
(1)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
(2)30 ℃时,所得溶液是硝酸钾的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该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___(结果精确到0.1%)。
(3)温度从50 ℃升高到60 ℃过程中,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4)将60 ℃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有___。
A.升温   B.降温   C.加适量硝酸钾   D.加适量水
A.恒温蒸发水
(5)某同学要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实验时发现硝酸钾已结块,为了较快地溶解,合理的方法有___。
A.将硝酸钾研碎 B.用热水溶解
C.多加一些水 D.用玻璃棒搅拌
当前题号:5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欲使硝酸钾从其常温下的饱和溶液里迅速结晶出来,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冷却硝酸钾的饱和溶液B.常温下使水分蒸发
C.先加热蒸发掉一部分水,然后降温D.升高饱和溶液的温度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出现白色斑迹,是因为水分蒸发后盐分结晶析出
B.20℃时,取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钙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掉相同的水,再恢
复到原来的温度,氢氧化钙的溶质质量分数比蒸发前小,硝酸钾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
C.冷却或加入硝酸钾固体都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
D.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根据气体溶解度变化规律,贮存时要阴凉密封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我国是世界上产盐最早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制盐历史,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们采用的结晶方法是(  )
A.蒸发溶剂B.同时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溶剂的方法
C.冷却热饱和溶液D.加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据文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日晒风吹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B.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日晒风吹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D.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如图所示,将饱和硫酸铜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有晶体析出。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所用的饱和硫酸铜溶液最好是常温下的溶液
B.观察是否有晶体析出,可以用显微镜
C.实验主要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析出晶体
D.滴到玻片上的溶液,一般需要10滴左右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