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 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 +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现有100克20℃饱和KOH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K2O固体(K2O+H2O==2KOH)充分反应并恢复20℃,所得溶液与原溶液保持一致的是
A.K+总数 |
B.溶剂的质量 |
C.溶液的质量 |
D.溶质的质量分数 |
图中的直线表示t℃时,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对于a、b、c、d四点的分析,你认同的是


A.a、b两点质量分数不同 |
B.b点不可能是饱和溶液 |
C.c点质量分数最小 |
D.d点在t℃时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
小金为探究氧化钙的性质,将少量氧化钙加入到水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对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A.甲中一定含有氧化钙 |
B.搅拌是为了增大溶质的溶解性 |
C.若操作I用物理方法,则乙中溶液一定呈碱性 |
D.若操作Ⅱ用化学方法,则一定是通入二氧化碳 |
如图是三种固体物质a、b、c的溶解度曲线,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为b>a=c |
B.将t2℃时a的饱和溶液150g降温到t1℃时,析出溶质30g |
C.t2℃时,将1g a物质加入到2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3g不饱和溶液 |
D.要从含有少量c的a溶液中得到较多的a晶体,通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恒温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③⑤ | D.①②⑤ |
小金自制了一个“气象瓶”,其密闭玻璃容器内装有硝酸钾和氯化铵及蒸馏水,当外界温度改变,物质溶解度相应变化,会展现出不同形态的结晶。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 B.溶解度不变 |
C.溶剂质量变小 | D.溶质质量变小 |
如图所示,干黄花菜无毒、营养丰富,且具有药用价值,但鲜黄花菜有毒,这是因为鲜黄花中含有秋水仙碱,进入体内会形成有毒的二秋水仙碱。已知秋水仙碱易溶于乙醇,在冷水中易溶、热水中难溶。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秋水仙碱的乙醇溶液中,溶剂是乙醇 |
B.秋水仙碱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
C.溶剂的种类和温度都是影响秋水仙碱溶解性的因素 |
D.将80℃的秋水仙碱饱和溶液降温后会析出晶体 |
如图所示,用恒温蒸发氯化钠溶液来模拟海水晒盐的过程,已知图②中的溶液恰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图②到图③,溶质的质量不变 |
B.由图③到图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
C.由图①到图④,氯化钠的溶解度保持不变 |
D.由图①到图②,溶液的质量减少 |
配制硝酸钾饱和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_)
序号 | 温度/℃ | 水的质量/g | 所加硝酸钾的质量/g | 所得溶液的质量/g |
① | 28 | 10 | 4 | 14 |
② | 28 | 10 | 6 | 14 |
③ | 60 | 10 | 8 | 18 |
A.28℃时,1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克 |
B.③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
C.①②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D.60℃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时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