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新经济政策
-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和内容
-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影响和评价
- 斯大林模式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建设社会主义“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达到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们引导到共产主义。”由此可见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保国内战争胜利 |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 |
C.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
D.农业集体化推动苏联农业持续发展 |
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俄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 |
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 |
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 |
D.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 |
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A.建立工农兵代表苏维埃 |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
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
1923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十二大政治报告中说:我们的观点是,托拉斯是完全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的国家机构。”1927年,苏联在一份法令中取消了赢利作为托拉斯经济核算活动主要目标的概念。这反映出苏联
A.加大了扶植垄断组织的力度 | B.发展了新经济政策的理念 |
C.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D.已经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
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
D.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
瞿秋白(1899-1935)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现在丰富多了,可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业之故很不稳。然而大概而论,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工厂工资大增,废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
C.赫鲁晓夫的改革 |
D.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
如图是1890—1938年美、英、德、俄国/苏联四国的生铁产量示意图。其中①③分别是


A.美国、德国 | B.美国、俄国/苏联 |
C.英国、德国 | D.英国、俄国/苏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