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
A.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 |
B.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 |
C.衣裳朴素荣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
D.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 |
电视剧《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186l~1910)在上海租界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A.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
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 |
C.轮船招商局在广播上做广告 |
D.公司职员坐公共汽车上班 |
1890 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
B.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
C.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
D.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
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甲图清末婚嫁 乙图民国婚照

甲图清末婚嫁 乙图民国婚照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 |
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
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
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中产阶级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财富以及在地方城市机构中的影响,参与并领导了城市改革。改造后的工业城市,其街道的扩展,照明设施的改进,以及诸如音乐厅、俱乐部及百货商店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出现,使原本只局限于家庭等狭小的私人空间的中产阶级文化由此得到扩展,形成一种在公众面前展示的公共文化。通过一系列公共仪式活动,中产阶级将阶级、身份的区别以及属于这一阶级的文化、价值观非常直观地表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了中产阶级的阶级认同感和阶级凝聚力,进而扩展了他们在这些工业城市,乃至全国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公共文化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中产阶级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财富以及在地方城市机构中的影响,参与并领导了城市改革。改造后的工业城市,其街道的扩展,照明设施的改进,以及诸如音乐厅、俱乐部及百货商店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出现,使原本只局限于家庭等狭小的私人空间的中产阶级文化由此得到扩展,形成一种在公众面前展示的公共文化。通过一系列公共仪式活动,中产阶级将阶级、身份的区别以及属于这一阶级的文化、价值观非常直观地表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了中产阶级的阶级认同感和阶级凝聚力,进而扩展了他们在这些工业城市,乃至全国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王蓓《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城市改革与中产阶级公共文化》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开启近代国家转型的艰难进程。这一转型过程在国家形态上体现为近代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但其内涵却是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对近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报刊亭、电影院、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兴建及各类文化组织的创办和成长,逐步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公共文化领域,由此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方式。……通过公共文化领域的公共传播机制,沟通社会各个阶层,并培育市民社会,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民主宪政为基础的近代国家认同,这为古老中华民族从中古国家转入近代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摘编自傅才武《论近代公共文化领域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公共文化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据1928—1933年的统计,中国城市的离婚案件日益增多,《离婚法论》、《中华民国民法·第四编·亲属》等法律书籍销量增长。不少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都聘请律师,通过诉讼请求增加赡养费。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西方法律开始传人中国 |
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
C.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城乡各地离婚较为普遍 |
D.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
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A.“男女杂处,不以为嫌” |
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法处理” |
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 |
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 |
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宠。但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 )
A.西方工业革命成果早已传入 | B.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 |
C.交通运输业已经近代化 | D.中西方文化冲突严重 |
看民国风景,这是一段“过激”的历史,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民国范儿”。“民国范儿”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外国传教士的影响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辛亥革命的影响 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①外国传教士的影响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辛亥革命的影响 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世纪90年代中期,嘉定县大多数传统商品被洋货所取代,如火柴、肥皂、窗玻璃逐步代替了火石、皂荚和窗户纸。这种现象表明,当地
A.传统工艺日见式微 |
B.居民生活习尚渐变 |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
D.外国商品大量倾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