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中产阶级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财富以及在地方城市机构中的影响,参与并领导了城市改革。改造后的工业城市,其街道的扩展,照明设施的改进,以及诸如音乐厅、俱乐部及百货商店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出现,使原本只局限于家庭等狭小的私人空间的中产阶级文化由此得到扩展,形成一种在公众面前展示的公共文化。通过一系列公共仪式活动,中产阶级将阶级、身份的区别以及属于这一阶级的文化、价值观非常直观地表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了中产阶级的阶级认同感和阶级凝聚力,进而扩展了他们在这些工业城市,乃至全国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王蓓《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城市改革与中产阶级公共文化》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开启近代国家转型的艰难进程。这一转型过程在国家形态上体现为近代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但其内涵却是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对近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报刊亭、电影院、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兴建及各类文化组织的创办和成长,逐步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公共文化领域,由此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方式。……通过公共文化领域的公共传播机制,沟通社会各个阶层,并培育市民社会,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民主宪政为基础的近代国家认同,这为古老中华民族从中古国家转入近代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摘编自傅才武《论近代公共文化领域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公共文化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当前题号:1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

——1890年《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1)材料一认为“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请为他的观点寻找两个历史依据。
材料二 英国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工业力量差不多等于除英国之外的世界上所有其它国家工业力量的总和,但英国的人口有限,而当时主要的欧洲国家都在实行贸易壁垒严重的重商主义.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什么?针对此种现象,英国采取了什么对策?这种对策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1932年英国议会通过《进口关税法》,规定除小麦、肉类和英国不生产或短缺的原材料外,所有的进口商品都要征收进口税,欧美日等国进口关税税率也基本提升到52%。

——以上材料摘自《贸易战争》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是什么?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四  “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有秩序的方法来决定国家货币单位的价值,……我们希望把国际货币体系从大规模投机活动的负面影响中解脱出来.

——1943年美国前财政部长助理怀特

(4)二战后西方国家找到的“有秩序的方法”是什么?效果如何?
当前题号:2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足鼎立,成为协调当今世界经济的支柱。世界贸易组织135个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90%,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同样也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贸易的自由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叶柏林《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直接推动因素,并简要概括这一因素给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哪些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材料二中“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目标以及它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当前题号:3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为了争夺欧洲霸权,拿破仑一世对英国采取大陆封锁政策,先后颁布“柏林敕令(1806年)”“米兰敕令(1807年)”,规定法国控制下的一切国家不得与英国进行贸易,违者惩,之后大陆各国的出口受到限制。这一政策
A.利于法国工业革命开展B.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动摇
C.背离了世界发展的趋势D.重商主义思想方兴未艾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1769年,韦奇伍德开办的制陶工厂,对工人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每个工人只完成一道工序,提高了产量和质量;瓦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把气缸和冷凝器分离。使蒸汽机的热效率提高了8至10倍。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B.依靠生产技术的革新
C.取决于发明家的个人智慧D.得益于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公共卫生是指与公众有关的卫生问题。主要是指通过社会共同努力 、改善公共环境卫生、公共食品卫生、公共饮水卫生、灌输个人卫生知识、促进医事发展以及对传染病的防治。公共卫生问题与人类社会相始终,反映时代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布罗代尔的研究,在前近代时期,欧洲城市,公共卫生情况大同小异,人们一般通过排放污水管道处理污水(主要是雨水),通过清洁工处理固体垃圾。直到18世纪,巴黎、伦敦的河畔依然成为人们自由大小便的场所;城内街道无清扫街道章程,是以各街道泥淖拉杂,堆积甚多;饮水也成问题因为居民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糟糕的卫生状况导致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极易流行。

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 、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9 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这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才逐渐酝酿、开展。这方面,传教士倡其先声,他们从母国和故乡的经验出发,呼吁中国改善卫生环境。中国出使人员有感于中国与欧美城市公共卫生的巨大差距 ,开始发出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记载了西方自来水生产过程, 称之为“激水机”。中国早期改良派思想家,也对改善公共卫生问题发表许多真知灼见。郑观应对西方城市垃圾处理称道不已。

近代中国,以上海为代表的25 个租界,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近代化也领先全国。以上海为例,租界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而上海华界将租界的一套移植过去,并在食品检疫、预防流行病等方面与租界合作。

——以上材料根据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整理、改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相比于前近代时期,19世纪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进步的表现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条件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结合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分析说明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意义。
当前题号:6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英国的采矿业在19世纪得到快速发展。1835年年产量将近100万吨,1841年为150万吨848年为200万吨,1870年已增长至600万吨,生铁产量占世界的一半,这说明英国( )
A.出现了垄断组织B.逐渐成为“世界工厂”
C.成为“日不落帝国”D.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进步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如图所示的英国海外贸易发生在
A.16世纪B.17世纪
C.18世纪D.19世纪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