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 发达的古代农业
-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 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 古代主要经济政策与土地制度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自从秦国商鞅变法后,“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则父在而子分居,财产独立”就成为习俗,汉代以后一直通行“兄弟均分遗产”,由此内生为千百年来中国家庭的一种制度文化。该制度文化存在的主要意义是
A.推动了男女平等观念的逐步形成 | B.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
C.解决了传统家庭内部复杂的矛盾 | D.促进了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 |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隋唐时期的农业新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的是
A.耧车 | B.翻车 | C.曲辕犁 | D.水排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4)综上,体现了唯物史观那一基本原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4)综上,体现了唯物史观那一基本原理?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 B.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 D.古代农业生产尊重自然规律 |
学者王家范说,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作为最大、也是最小的生产单元,物资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合而为一,使得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小而十分脆弱 |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很难发展为复杂的经济机制 |
C.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小农经济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
D.小农经济有利于物资和人口快速增长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城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材料二 宋元之后,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此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据史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图一与图二所示内容,说出“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中“革命”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说明该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政府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4)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彻底解决灾害问题?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城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 宋元之后,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此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据史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四曰发赈;五曰……;六曰出货;七日蠲(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图一与图二所示内容,说出“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中“革命”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说明该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政府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4)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彻底解决灾害问题?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