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发达的古代农业
- 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 古代主要经济政策与土地制度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我国第二次大一统帝国(隋唐)出现时的客观形势,和第一次大一统(秦汉)时有些不同。第二次大一统帝国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如下表所示)。为解决这一问题,第二次大一统帝国


A.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
B.开通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经济 |
C.推动南北物资交流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
D.通过运河把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相连接 |
学者许倬云认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及东南地区的人口增长非常显著。政府通过移民,使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人口压力大为减轻。根据许倬云的分析,汉代人口分布的变化
A.加剧了汉代的人地矛盾 | B.加快了少数民族内迁的步伐 |
C.缓解了边境地区的危机 | D.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平衡 |
《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 | B.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 |
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
下表是西汉、唐代和北宋三个历史时期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的对照表。该表的信息说明


A.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 B.南方的生产技术一直比北方先进 |
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 | D.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形成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一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经济主张。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 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 |
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 | 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 |
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 | B.宋代南方手工业进步 |
C.宋代南方商业繁荣,出现了“交子” | 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