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某资料这样描述中国古代的一项制度:“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用人制度,它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了官吏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由此判断这项制度应是
A.察举制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九品中正制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元朝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的这一做法
A.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
C.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
D.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大臣奏请减少内外官俸,皇帝表示认可。该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祐驳回,最终此事未能实施。“给事中”一职当时应属于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户部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唐朝与北宋时期加强皇权专制的相同措施是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B.司法权集中于中央
C.重用侍从秘书等人D.分割削弱宰相权力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A.东汉设置州郡县三级
B.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
C.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度
D.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