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 君主专制的演进
- 选官制度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尚书省 |
B.参知政事 |
C.军机处 |
D.枢密院 |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 B.察举制的完善 |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 D.科举制的推行 |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 时间 | 赴试人数 | 分配名额 | 录取比例 |
苏州 | 庆历中 | 200 | 4 | 50∶1 |
绍兴二十六年 | 2000 | 13 | 153∶1 | |
福州 | 绍兴二十六年 | 3400 | 62 | 56∶1 |
淳熙十年 | 15000 | 62 | 242∶1 |
A.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
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
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
D.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材料中涉及到的选官制度分别是
A.世官制和科举制 | B.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
C.察举制和科举制 | D.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制 |
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
A.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 | B.经济发展促使市民阶层壮大 |
C.程朱理学确保政治局面稳定 | D.制度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 |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A.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
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
C.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
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
唐代在遇到重大复杂的军国大事,御前会议和宰相会议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时,往往由皇帝指令或宰相请求,召开百官决策会议。据此可知唐代
A.决策机制趋于完备 | B.政权架构呈现民主性 |
C.政治运行严谨高效 | D.专制皇权具有开明性 |
如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候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 |
B.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 |
C.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
D.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
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
时期 | 顺治 | 康熙 | 雍正 | 乾隆 | 嘉庆 | 道光 | 咸丰 | 同治 |
任期 | 2.95 | 4.73 | 2.47 | 2.71 | 2.76 | 2.20 | 1.58 | 1.46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 |
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
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
D.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