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子与细胞
- 遗传与进化
- 遗传的细胞基础
- + 遗传的基本规律
- 基因的分离定律
-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 遗传的基本规律综合
- 遗传的分子基础综合
- 生物的变异与育种综合
- 遗传与人类健康综合
- 稳态与环境
- 生物技术实践
- 生物技术实践综合
-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综合
- 实验与探究综合
- 生物科学与社会
下图是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示意图
(1)乙果蝇的性别为______ ,对果蝇进行染色DNA测序应至少测______ 条。甲果蝇两条Ⅱ号染色体相同位置处的基因是控制________ (答同种或不同种)性状的基因。
(2)果蝇眼色有红和白两种,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清楚性状显隐性的条件下,某兴趣小组利用纯合果蝇若干(有雌有雄,有红眼有白眼),欲探究这对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兴趣小组先选用纯合的红眼雌性与纯合的白眼雄性杂交,F1只出现红眼性状,由此现象是否可以判断基因的位置?______ (答是或否)由此能判断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 。

(1)乙果蝇的性别为
(2)果蝇眼色有红和白两种,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清楚性状显隐性的条件下,某兴趣小组利用纯合果蝇若干(有雌有雄,有红眼有白眼),欲探究这对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兴趣小组先选用纯合的红眼雌性与纯合的白眼雄性杂交,F1只出现红眼性状,由此现象是否可以判断基因的位置?
蝗虫的性别决定属于X0型,0代表缺少一条性染色体,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控制体色褐色(A)和黑色(a)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复眼正常(B)和异常(b)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基因b使精子致死。下列有关蝗虫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蝗虫的群体中,不会存在复眼异常的雌雄个体 |
B.若要测蝗虫的基因组,应测定10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 |
C.杂合复眼正常雌体和复眼异常雄体杂交,后代复眼正常和复眼异常的比例为1:1 |
D.萨顿通过观察雄蝗虫体细胞和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
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1)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_______条。
(2)白眼雌果蝇(XrXrY)最多能产生Xr、XrXr、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__,从F2中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__。
(4)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Ⅰ.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环境改变;
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
Ⅲ.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1)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_______条。
(2)白眼雌果蝇(XrXrY)最多能产生Xr、XrXr、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__,从F2中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__。
(4)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Ⅰ.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环境改变;
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
Ⅲ.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某植物的红花和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受等位基因(A、a)控制,且含有a基因的配子有一定比例的会死亡。现有两组杂交实验,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合 | 亲本 | F1 |
组合一 | ♂红花×♀白花 | 红花372株,白花185株 |
组合二 | ♂红花×♀红花 | 红花409株,白花51株 |
A.A、a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
B.由组合一可知,含有a基因的雌雄配子会死亡 |
C.由组合一、二可知,含有a基因的雌雄配子的死亡率相同 |
D.组合二的F1红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 |
某一年生植物开两性花,其花非常小,杂交育种时去雄困难。其花粉可育与不育由细胞核基因A/a(A、a基因仅在花粉中表达)和线粒体基因(N、S,每一植株只具其中一种基因)共同控制,花粉不育的机理如下图所示(P蛋白的存在是S基因表达的必要条件);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基因中,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是________ 。
(2)基因型可用“线粒体基因(核基因型)”的形式表示,如植株N(aa)、花粉N(a)。现有植株N(aa)、S(aa)、S(AA)、N(AA),要培育出植株S(Aa)。
①选用的父本是________ ,母本是________ 。
②植株S(Aa)产生的花粉中可育花粉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是________ ,该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 。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基因中,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是
(2)基因型可用“线粒体基因(核基因型)”的形式表示,如植株N(aa)、花粉N(a)。现有植株N(aa)、S(aa)、S(AA)、N(AA),要培育出植株S(Aa)。
①选用的父本是
②植株S(Aa)产生的花粉中可育花粉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是
下列叙述与生物学事实相符的是( )
A.孟德尔遗传定律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 |
B.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C.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D.摩尔根绘制出了第一幅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同时也说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豌豆具有自花传粉、闭花受粉和性状易区分等优点 |
B.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以完成杂交 |
C.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检測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 |
D.F23:1的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
孟德尔利用豌豆杂交实验研究遗传规律,其获得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
A.始终坚持同时分析多对相对性状 |
B.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提出假说并进行验证 |
C.选用了非常适合的实验材料 |
D.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
孟德尔曾分别用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做杂交实验,最终总结出了分离定律,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运用统计学方法,发现在不同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分离比具有相同的规律 |
B.提出的“假设”之一,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
C.根据假说,进行“演绎”: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实验后代应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 |
D.假设能够完美地解释F2出现3∶1分离比的原因,即可证明假设是正确的 |
利用“假说一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假说的内容之一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
B.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 3:1 |
C.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遗传现象 |
D.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 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 1:1 的性状分离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