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20分)
园 花 寂 寞 红 季羡林
①楼前右边,前临池塘,背靠土山,有几间十分古老的平房,是清代保卫八大园的侍卫之类的人住的地方。整整四十年以来,一直住着一对老夫妇:女的是德国人,北大教员;男的是中国人,钢铁学院教授。我在德国时,已经认识了他们,算起来到今天已经将近六十年了,我们算是老朋友了。三十年前,我们的楼建成,我是第一个搬进来住的,从那以后,老朋友又成了邻居。有些往来,是必然的。逢年过节,互相拜访,感情是融洽的。我每天到办公室去,总会看到这个个子不高的老人,蹲在门前临湖的小花园里,不是除草栽花,就是浇水施肥;再就是砍几竿门前屋后的竹子,扎成篱笆。嘴里叼着半根雪茄,笑眯眯的,忙忙碌碌,似乎乐在其中。
②他种花很有一些特点。除了一些常见的花以外,他喜欢种外国种的唐菖蒲,还有颜色不同的名贵的月季。最难得的是一种特大的牵牛花,比平常的牵牛要大一倍,宛如小碗口一般。每年春天开花时,颇引起行人的注目。据说,此花来头不小。在北京,只有梅兰芳家里有,齐白石晚年以画牵牛花闻名全世,临摹的就是梅府上的牵牛花。
③我是颇喜欢一点花的。但是我既少空闲,又无水平。买几盆名贵的花,总养不了多久,就呜呼哀哉。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美感享受,我只能像北京人说的那样看“蹭”花,现在有这样神奇的牵牛花,绚丽夺目的月季和唐菖蒲,就摆在眼前,我焉得不“蹭”呢?每天下班或者开会回来,看到老友在侍弄花,我总要停下脚步,聊上几句,看一看花。花美,地方也美,湖光如镜,杨柳依依,说不尽的旖旎风光,人在其中,顿觉尘世烦恼,一扫而光,仿佛遗世而独立了。
④但是,世事往往有出人意料者。两个月前,我忽然听说,老友在夜里患了急病,不到几个小时,就离开了人间。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这又确是事实。我年届耄耋,阅历多矣,自谓已能做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有情,有多得超过了需要的情,老友之死,我焉能无动于衷呢?“当时只道是寻常”(注释1)这一句浅显而实深刻的词,又萦绕在我心中。
⑤几天来,我每次走过那个小花园,眼前总仿佛看到老友的身影,嘴里叼着半根雪茄,笑眯眯的,蹲在那里,侍弄花草。这当然只是幻象。老友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我抬头看到那大朵的牵牛花和多姿多彩的月季花,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人,朵朵都低眉敛目,一脸寂寞相,好像“溅泪”的样子。她们似乎认出了我,知道我是自己主人的老友,知道我是自己的认真入迷的欣赏者,知道我是自己的知己。她们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向我点头,向我倾诉心中郁积的寂寞。
⑥现在才只是夏末秋初。即使是寂寞吧,牵牛和月季仍然能够开花的。一旦秋风劲吹,落叶满山,牵牛和月季还能开下去吗?再过一些时候,冬天还会降临人间的。到了那时候,牵牛们和月季们只能被压在白皑皑的积雪下面的土里,做着春天的梦,连感到寂寞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⑦明年,春天总会重返大地的。春天总还是春天,她能让万物复苏,让万物再充满了活力。但是,这小花园的月季和牵牛怎样呢?月季大概还能靠自己的力量长出芽来,也许还能开出几朵小花。然而护花的主人已不在人间。谁为她们施肥浇水呢?等待她们的不仅仅是寂寞,还有枯萎和死亡。至于牵牛花,没有主人播种,恐怕连幼芽也长不出来。她们将永远被埋在地中了。
⑧我一想到这里,就不禁悲从中来。眼前包围着月季和牵牛的寂寞,也包围住了我。我不想再看到春天,我不想看到春天来时行将枯萎的月季,我不想看到连幼芽都冒不出来的牵牛。我虔心默祷上苍,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了。如果非降临不行的话,也希望把我楼前池边的这一个小花园放过去,让这一块小小的地方永远保留夏末秋初的景象,就像现在这样。
注释1:“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出自纳兰性德为悼念他的亡妻而作的《浣溪纱》。原词是:“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小题1】请概括文章每个层次大意。 (4分)
第一层:(①)
第二层:(②---③)
第三层:(④---⑤)
第四层:(⑥---⑧)
【小题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揣摩它们的含义。(4分)
A.“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句浅显而实深刻的词,又萦绕在我心中。
答:
B.老友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答:
【小题3】文章第一段写老人在园中侍弄花草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答:
【小题4】文章的题目是“园花寂寞红”,你读出了哪几重“寂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简要回答。(4分)
答:
【小题5】请从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两方面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50字左右。(6分)
答:
园 花 寂 寞 红 季羡林
①楼前右边,前临池塘,背靠土山,有几间十分古老的平房,是清代保卫八大园的侍卫之类的人住的地方。整整四十年以来,一直住着一对老夫妇:女的是德国人,北大教员;男的是中国人,钢铁学院教授。我在德国时,已经认识了他们,算起来到今天已经将近六十年了,我们算是老朋友了。三十年前,我们的楼建成,我是第一个搬进来住的,从那以后,老朋友又成了邻居。有些往来,是必然的。逢年过节,互相拜访,感情是融洽的。我每天到办公室去,总会看到这个个子不高的老人,蹲在门前临湖的小花园里,不是除草栽花,就是浇水施肥;再就是砍几竿门前屋后的竹子,扎成篱笆。嘴里叼着半根雪茄,笑眯眯的,忙忙碌碌,似乎乐在其中。
②他种花很有一些特点。除了一些常见的花以外,他喜欢种外国种的唐菖蒲,还有颜色不同的名贵的月季。最难得的是一种特大的牵牛花,比平常的牵牛要大一倍,宛如小碗口一般。每年春天开花时,颇引起行人的注目。据说,此花来头不小。在北京,只有梅兰芳家里有,齐白石晚年以画牵牛花闻名全世,临摹的就是梅府上的牵牛花。
③我是颇喜欢一点花的。但是我既少空闲,又无水平。买几盆名贵的花,总养不了多久,就呜呼哀哉。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美感享受,我只能像北京人说的那样看“蹭”花,现在有这样神奇的牵牛花,绚丽夺目的月季和唐菖蒲,就摆在眼前,我焉得不“蹭”呢?每天下班或者开会回来,看到老友在侍弄花,我总要停下脚步,聊上几句,看一看花。花美,地方也美,湖光如镜,杨柳依依,说不尽的旖旎风光,人在其中,顿觉尘世烦恼,一扫而光,仿佛遗世而独立了。
④但是,世事往往有出人意料者。两个月前,我忽然听说,老友在夜里患了急病,不到几个小时,就离开了人间。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这又确是事实。我年届耄耋,阅历多矣,自谓已能做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有情,有多得超过了需要的情,老友之死,我焉能无动于衷呢?“当时只道是寻常”(注释1)这一句浅显而实深刻的词,又萦绕在我心中。
⑤几天来,我每次走过那个小花园,眼前总仿佛看到老友的身影,嘴里叼着半根雪茄,笑眯眯的,蹲在那里,侍弄花草。这当然只是幻象。老友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我抬头看到那大朵的牵牛花和多姿多彩的月季花,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人,朵朵都低眉敛目,一脸寂寞相,好像“溅泪”的样子。她们似乎认出了我,知道我是自己主人的老友,知道我是自己的认真入迷的欣赏者,知道我是自己的知己。她们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向我点头,向我倾诉心中郁积的寂寞。
⑥现在才只是夏末秋初。即使是寂寞吧,牵牛和月季仍然能够开花的。一旦秋风劲吹,落叶满山,牵牛和月季还能开下去吗?再过一些时候,冬天还会降临人间的。到了那时候,牵牛们和月季们只能被压在白皑皑的积雪下面的土里,做着春天的梦,连感到寂寞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⑦明年,春天总会重返大地的。春天总还是春天,她能让万物复苏,让万物再充满了活力。但是,这小花园的月季和牵牛怎样呢?月季大概还能靠自己的力量长出芽来,也许还能开出几朵小花。然而护花的主人已不在人间。谁为她们施肥浇水呢?等待她们的不仅仅是寂寞,还有枯萎和死亡。至于牵牛花,没有主人播种,恐怕连幼芽也长不出来。她们将永远被埋在地中了。
⑧我一想到这里,就不禁悲从中来。眼前包围着月季和牵牛的寂寞,也包围住了我。我不想再看到春天,我不想看到春天来时行将枯萎的月季,我不想看到连幼芽都冒不出来的牵牛。我虔心默祷上苍,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了。如果非降临不行的话,也希望把我楼前池边的这一个小花园放过去,让这一块小小的地方永远保留夏末秋初的景象,就像现在这样。
注释1:“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出自纳兰性德为悼念他的亡妻而作的《浣溪纱》。原词是:“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小题1】请概括文章每个层次大意。 (4分)
第一层:(①)
第二层:(②---③)
第三层:(④---⑤)
第四层:(⑥---⑧)
【小题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揣摩它们的含义。(4分)
A.“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句浅显而实深刻的词,又萦绕在我心中。
答:
B.老友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答:
【小题3】文章第一段写老人在园中侍弄花草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答:
【小题4】文章的题目是“园花寂寞红”,你读出了哪几重“寂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简要回答。(4分)
答:
【小题5】请从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两方面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50字左右。(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2分)
面向未来的艺术想象
世界正在高科技引领下发生新变,谁不能通过审美想象来把握这个新变的世界,谁就不具有通过艺术方式来把握人类未来可能性的能力,就不可能站上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也不可能引领世界先进文化潮流。文化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人类前沿问题和未来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表现为对人类明天的艺术把握能力。只有深切关注着人类未来可能性及其命运的文化产品才会被全人类所关注,才能在文化艺术上引领风骚,吸引世界目光,也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从目前中国文艺现状来看,新的知识体系和观念还没有很好地融化到我们的文艺创作中,新的科学技术还没有激发出我们新的艺术想象力,还不能用我们的艺术想象为人类打开一扇未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新窗户。我们在抱怨外国大片抢夺了市场,却没有自问我们的艺术想象力与当今的高科技思维携手并进了吗?相反,我们更多地将艺术想象的兴趣集中在宫廷、侯门、大宅门里的恩怨纠缠上,集中在过去权力争夺的“权谋”手段上,还没有走出“官本位”。就说我们拍摄的所谓“大片”以及大量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大多没有离开“皇帝”,总是在“皇帝”身边兜圈子。用巨额投资堆积出古代宫廷的奢华奇观与视觉盛宴,强化着权力崇拜、皇恩浩荡的观念。“权谋文化”与“奴才主义”还在死死地纠缠着我们的意识,根本无暇顾及日新月异、五彩缤纷的人类新生活与未来可能性。实际上,这种文艺应当叫做“面向过去”的文艺,而不是“面向未来”的文艺。
这种“面向过去”的文艺,不是指题材的“过去时”,而是指思想意识的“过去时”——没有给人们提供什么新的思想资源。有几部所谓“大片”从历史中发掘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激情和动力?有哪部作品涉及到了目前人类共同面对的前沿问题?而人类是要走向未来的,新的生活才是人类的向往和未来世界的支点,是未来艺术想象的翅膀,因而是制高点所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绝不可能是朝着过去,而只能是朝着未来。不关心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及人类的共同利益,不关心人类未来的可能性,你的作品怎么可能走在时代前面?怎么走向世界?只有走到时代前面,先人一步用艺术想象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你的作品才可能走向世界。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变弱项为强项,把文艺的目光从陵墓中的“死魂灵”移向现实人生,移向未来世界,而不是用懒汉的思维方式为我们的弱项开脱。
当今时代文化的竞争,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为思想价值与想象力的竞争。中华民族不缺乏对未来的艺术想象能力,从远古神话“盘古开天地”,“二郎神担山”,“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鲲鹏展翅九万里”等气势磅礴的想象来看,无不表达了先民借助于幻想对自然界和未知世界的把握,这是真正的对未知世界和未来世界的艺术把握,这就是当时的人类之“梦”。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自信?其元气浩然,荡乎天地!因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唐诗以及明清小说《西游记》与《红楼梦》的艺术想象,也是超群绝伦,显示了中华民族奇诡的幻想智慧,创造了堪称世界一流的艺术想象成就。俱往矣,这一切都是先人在传统知识和农业文明经验基础上实现的。古人的许多艺术想象在今天已被科学所实现,谁能说这不是艺术对世界的一种把握?谁能说这不是走在时代前面?今天,生物工程、外太空探索、网络世界等等新的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生活。难道这一切新的知识元素就不能激活我们新的艺术想象力吗?就不能激发出我们除了“皇帝梦”之外新的梦想吗?无论如何,我们的艺术想象应当积极地、主动地与高科技思维比翼齐飞,借助于高科技知识的推力飞得更高更远。只有如此,我们的艺术想象才能不落人后。想象力是一个民族文化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只有面向未来,艺术想象的翅膀才会拥有更广阔的飞翔空间。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伟大复兴。文化复兴不是复古,而是让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焕发出新的活力,融汇新的时代内容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而文艺创作是文化创造的重要内容之一。文艺不是简单的娱乐,也不是简单的歌颂。文艺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通过艺术想象对世界的审美把握。一个民族的文艺,就是这个民族通过艺术方式对世界的把握,表达了这个民族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构成这个民族的文化能力。故而文艺创作之得失,关乎大矣!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然。(《人民日报》2010年6月18日)
【小题1】从全文看,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本文主旨的一项是(3分)
【小题2】(小题2)结合原文,对具有“艺术想象”的文艺作品的标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小题3】(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含义的理解。(3分)
答:
【小题4】选取文中的一个神话故事,简要谈谈先民对未来世界的艺术把握。(50字左右)(3分)
答:
面向未来的艺术想象
世界正在高科技引领下发生新变,谁不能通过审美想象来把握这个新变的世界,谁就不具有通过艺术方式来把握人类未来可能性的能力,就不可能站上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也不可能引领世界先进文化潮流。文化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人类前沿问题和未来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表现为对人类明天的艺术把握能力。只有深切关注着人类未来可能性及其命运的文化产品才会被全人类所关注,才能在文化艺术上引领风骚,吸引世界目光,也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从目前中国文艺现状来看,新的知识体系和观念还没有很好地融化到我们的文艺创作中,新的科学技术还没有激发出我们新的艺术想象力,还不能用我们的艺术想象为人类打开一扇未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新窗户。我们在抱怨外国大片抢夺了市场,却没有自问我们的艺术想象力与当今的高科技思维携手并进了吗?相反,我们更多地将艺术想象的兴趣集中在宫廷、侯门、大宅门里的恩怨纠缠上,集中在过去权力争夺的“权谋”手段上,还没有走出“官本位”。就说我们拍摄的所谓“大片”以及大量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大多没有离开“皇帝”,总是在“皇帝”身边兜圈子。用巨额投资堆积出古代宫廷的奢华奇观与视觉盛宴,强化着权力崇拜、皇恩浩荡的观念。“权谋文化”与“奴才主义”还在死死地纠缠着我们的意识,根本无暇顾及日新月异、五彩缤纷的人类新生活与未来可能性。实际上,这种文艺应当叫做“面向过去”的文艺,而不是“面向未来”的文艺。
这种“面向过去”的文艺,不是指题材的“过去时”,而是指思想意识的“过去时”——没有给人们提供什么新的思想资源。有几部所谓“大片”从历史中发掘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激情和动力?有哪部作品涉及到了目前人类共同面对的前沿问题?而人类是要走向未来的,新的生活才是人类的向往和未来世界的支点,是未来艺术想象的翅膀,因而是制高点所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绝不可能是朝着过去,而只能是朝着未来。不关心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及人类的共同利益,不关心人类未来的可能性,你的作品怎么可能走在时代前面?怎么走向世界?只有走到时代前面,先人一步用艺术想象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你的作品才可能走向世界。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变弱项为强项,把文艺的目光从陵墓中的“死魂灵”移向现实人生,移向未来世界,而不是用懒汉的思维方式为我们的弱项开脱。
当今时代文化的竞争,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为思想价值与想象力的竞争。中华民族不缺乏对未来的艺术想象能力,从远古神话“盘古开天地”,“二郎神担山”,“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鲲鹏展翅九万里”等气势磅礴的想象来看,无不表达了先民借助于幻想对自然界和未知世界的把握,这是真正的对未知世界和未来世界的艺术把握,这就是当时的人类之“梦”。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自信?其元气浩然,荡乎天地!因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唐诗以及明清小说《西游记》与《红楼梦》的艺术想象,也是超群绝伦,显示了中华民族奇诡的幻想智慧,创造了堪称世界一流的艺术想象成就。俱往矣,这一切都是先人在传统知识和农业文明经验基础上实现的。古人的许多艺术想象在今天已被科学所实现,谁能说这不是艺术对世界的一种把握?谁能说这不是走在时代前面?今天,生物工程、外太空探索、网络世界等等新的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生活。难道这一切新的知识元素就不能激活我们新的艺术想象力吗?就不能激发出我们除了“皇帝梦”之外新的梦想吗?无论如何,我们的艺术想象应当积极地、主动地与高科技思维比翼齐飞,借助于高科技知识的推力飞得更高更远。只有如此,我们的艺术想象才能不落人后。想象力是一个民族文化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只有面向未来,艺术想象的翅膀才会拥有更广阔的飞翔空间。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伟大复兴。文化复兴不是复古,而是让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焕发出新的活力,融汇新的时代内容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而文艺创作是文化创造的重要内容之一。文艺不是简单的娱乐,也不是简单的歌颂。文艺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通过艺术想象对世界的审美把握。一个民族的文艺,就是这个民族通过艺术方式对世界的把握,表达了这个民族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构成这个民族的文化能力。故而文艺创作之得失,关乎大矣!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然。(《人民日报》2010年6月18日)
【小题1】从全文看,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本文主旨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创作要与高科技思维携手并进。 |
B.文艺创作应摒弃“面向过去”的文艺。 |
C.文艺创作要有面向未来的艺术想象力。 |
D.中华民族的文艺史上有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
A.作品会被全人类所关注,能在文化艺术上引领风骚。 |
B.作品能深切关注人类未来可能性及其命运。 |
C.作品应很好地结合新的知识体系和观念。 |
D.作品能为人类打开一扇未来艺术和未知世界的新窗户。 |
答:
【小题4】选取文中的一个神话故事,简要谈谈先民对未来世界的艺术把握。(50字左右)(3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因为这种报纸是由邸负责发布的,所以叫邸报。什么是邸呢?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邸,属国舍也。”即分封国设在京都的馆舍,是供地方官员觐见皇帝或办公事的临时寓所,就像我们今天常说的驻京办事处。它平常担负传递消息的任务,将皇帝的命令文告,臣下给皇帝的奏折,封建政府官员的升黜、任免、赏罚、褒奖、贬斥等消息通过邸以奏报的形式发出去,地方官吏由此来了解朝廷的情况,窥测朝廷内部政治风云的变幻。
从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古代的邸报最晚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2年)就出现了。唐代学者孙樵在其著作《经纬集》中收录了一篇《读开元杂报》。文章记载,孙樵看过一种没有标题和结语、内容都是按日罗列朝廷动态的“数十幅书”。当时他不知是什么东西,后经考证,乃是开元年间发布的邸报,孙樵把它命名为“开元杂报”。除文献记载外,1982年英国伦敦博物馆还发现了一份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的邸报,距今已有1100多年了。原件是一张长97厘米、宽285厘米的白色宣纸,文字自右向左竖写。这是当时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邸吏张夷则,从唐僖宗所在地凤翔(今陕西凤翔)发往沙州(今甘肃敦煌)的一份邸报,记叙了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专使向皇帝赐求旌节的事情。这份晚唐邸报原保存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本世纪初被英国人斯坦因连同七千敦煌卷文一起窃走。这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它比欧州最早的手抄报纸要早八个世纪左右。
到了宋代,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朝廷强化了统一发报制度,进奏院成为中央级的统一发报机构。进奏院发出的报纸称“进奏院状报”,这是由朝廷向全国发布的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报纸。大约每日、每五日、每十日或一月发布一次,各州进奏吏再据此传抄。宋朝规定了严格的报纸审稿和发布制度,一般官员看到的邸报,是经过几道程序筛选出来的定本。宋朝的邸报发行很广,许多官吏和士大夫通过阅读邸报得知朝廷大事。元明时,撤销了进奏院,改以通政院或通政司为发布官报的机关。明朝时邸报所载内容,突破了只登诏旨奏章一类官文书的框框,出现了少量社会新闻。如1626年6月出版的一期邸报,生动地报道了北京宣武门的王恭厂火药库突然发生爆炸的情况。报道说,这次爆炸毁坏了内城西南角的房屋几万所,居民伤亡一万多人。爆炸的时候,东西长安街上不断有人头和血淋淋的肢体从空中飞坠,德胜门外坠落人手人脚更多,石驸马大街有一对五千斤重的石狮子也被震飞到宣武门外。明朝邸报的内容常常由皇帝审定,如果违旨,就会大祸临头。明末,兵部尚书陈新甲不慎将明清议和的消息在邸报上泄露,被崇祯皇帝处死。清朝以军机处为传报的总机关,皇帝谕旨、官员的奏折和机要公文,都在此汇集,由军机处决定把应公布的内容下达到内阁,再由内阁通知各省驻京提塘和衙门抄发。这种报纸仍称“邸报”,也称“邸钞”、“阁钞”或“塘报”。光绪三十年(1904年),邸报改为铅字印刷,并有了报名,从而结束了邸报的手写传抄,向近代报纸迈进了一大步。 (摘自《我国最早的报纸——邸报》)
【小题1】下列关于“邸报”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因为这种报纸是由邸负责发布的,所以叫邸报。什么是邸呢?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邸,属国舍也。”即分封国设在京都的馆舍,是供地方官员觐见皇帝或办公事的临时寓所,就像我们今天常说的驻京办事处。它平常担负传递消息的任务,将皇帝的命令文告,臣下给皇帝的奏折,封建政府官员的升黜、任免、赏罚、褒奖、贬斥等消息通过邸以奏报的形式发出去,地方官吏由此来了解朝廷的情况,窥测朝廷内部政治风云的变幻。
从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古代的邸报最晚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2年)就出现了。唐代学者孙樵在其著作《经纬集》中收录了一篇《读开元杂报》。文章记载,孙樵看过一种没有标题和结语、内容都是按日罗列朝廷动态的“数十幅书”。当时他不知是什么东西,后经考证,乃是开元年间发布的邸报,孙樵把它命名为“开元杂报”。除文献记载外,1982年英国伦敦博物馆还发现了一份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的邸报,距今已有1100多年了。原件是一张长97厘米、宽285厘米的白色宣纸,文字自右向左竖写。这是当时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邸吏张夷则,从唐僖宗所在地凤翔(今陕西凤翔)发往沙州(今甘肃敦煌)的一份邸报,记叙了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专使向皇帝赐求旌节的事情。这份晚唐邸报原保存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本世纪初被英国人斯坦因连同七千敦煌卷文一起窃走。这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它比欧州最早的手抄报纸要早八个世纪左右。
到了宋代,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朝廷强化了统一发报制度,进奏院成为中央级的统一发报机构。进奏院发出的报纸称“进奏院状报”,这是由朝廷向全国发布的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报纸。大约每日、每五日、每十日或一月发布一次,各州进奏吏再据此传抄。宋朝规定了严格的报纸审稿和发布制度,一般官员看到的邸报,是经过几道程序筛选出来的定本。宋朝的邸报发行很广,许多官吏和士大夫通过阅读邸报得知朝廷大事。元明时,撤销了进奏院,改以通政院或通政司为发布官报的机关。明朝时邸报所载内容,突破了只登诏旨奏章一类官文书的框框,出现了少量社会新闻。如1626年6月出版的一期邸报,生动地报道了北京宣武门的王恭厂火药库突然发生爆炸的情况。报道说,这次爆炸毁坏了内城西南角的房屋几万所,居民伤亡一万多人。爆炸的时候,东西长安街上不断有人头和血淋淋的肢体从空中飞坠,德胜门外坠落人手人脚更多,石驸马大街有一对五千斤重的石狮子也被震飞到宣武门外。明朝邸报的内容常常由皇帝审定,如果违旨,就会大祸临头。明末,兵部尚书陈新甲不慎将明清议和的消息在邸报上泄露,被崇祯皇帝处死。清朝以军机处为传报的总机关,皇帝谕旨、官员的奏折和机要公文,都在此汇集,由军机处决定把应公布的内容下达到内阁,再由内阁通知各省驻京提塘和衙门抄发。这种报纸仍称“邸报”,也称“邸钞”、“阁钞”或“塘报”。光绪三十年(1904年),邸报改为铅字印刷,并有了报名,从而结束了邸报的手写传抄,向近代报纸迈进了一大步。 (摘自《我国最早的报纸——邸报》)
【小题1】下列关于“邸报”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相关的文献记载显示,我国古代的邸报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的,要比欧洲早八百年左右。 |
B.邸报的发行,使许多官吏和士大夫能够及时了解朝廷大事,窥测朝廷内部政治风云的变幻。 |
C.宋朝规定了严格的报纸审稿和发布制度,一般官员看到的邸报,是经过几道程序筛选出来的定本。 |
D.唐宋时邸报所载内容,主要是诏旨奏章一类官文书,而不涉及其他社会新闻。 |
A.邸是分封国设在京都的馆舍,是供地方官员觐见皇帝或办公事的临时寓所,其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
B.1626年6月出版的一期邸报,生动地报道了北京宣武门的王恭厂火药库突然发生爆炸的情况,表明邸报的内容已经由诏旨奏章转变为社会万象。 |
C.清朝以军机处为传报的总机关,军机处决定应公布的内容,再由内阁通知各省驻京提塘和衙门抄发。 |
D.清朝晚期,邸报改为铅字印刷,并有了报名,从而结束了手写传抄,但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报纸。 |
A.经考证,唐代学者孙樵在其著作《经纬集》中收录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到的“数十幅书”,是唐朝的邸报。 |
B.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专使向皇帝赐求旌节的邸报,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 |
C.宋朝强化了统一发报制度,进奏院成为中央级的统一发报机构,进奏院的“进奏院状报”,是由朝廷向全国发布的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报纸。 |
D.邸报是非常机密的报纸,兵部尚书陈新甲不慎将邸报上明清议和的消息泄露,结果被崇祯皇帝处死。 |
阅读下面的文字(25分)
一朵花儿的绽放 刘黎莹
她长得很漂亮,是一位眼科女医生。
漂亮的女医生非常受人爱戴。她所工作的医院在本地是一家名气很大的医院。她在医院里是最优秀的眼科主治医生。她为那么多的病人动过手术,从没出过一次差错。
那天,眼科里要为一个病人做手术,但主刀的不是这位漂亮的女医生。于是,漂亮的女医生找到了医院领导,她说这次手术本应由她来做的,为什么换成了别的医生呢?
医院领导对她说:“临时换医生,主要是考虑到你母亲的缘故。”
女医生就有些激动,说:“正是为了我的母亲,才更不该换人。”
医院领导说:“可是……”
医院领导本来是想告诉漂亮的女医生,其实换医生的原因很复杂,那位正在等待手术的患者也不希望让这位漂亮的女医生来主刀。但医院领导想了想,还是没把这件事情说出来。因为医院领导发现漂亮女医生的情绪很激动,她好像特别在意这次手术。在她一再恳求下,领导就答应了她的要求。
女医生做过无数次的眼科手术,但是她从没像今天这样如此谨慎。她早早地来到手术室。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手术前的各项工作是否到位。她的几个助手也被她的情绪感染,和她一样小心翼翼,连走路都是轻手轻脚。一切迹象表明这次手术的确不同寻常。
女医生好像把这些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都用在了今天的手术上。因为她看到了患者进手术室时的复杂表情。她对患者微微一笑,患者刚想和她说话,她却垂头忙碌手头的工作去了。手术做完后,女医生对身边的助手说:“我刚才缝角膜第一针时,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眼睛正在望着我。心情没法平静。”
助手为她轻轻擦拭去脸上的汗水,助手的手也在轻轻地抖动。助手看到了漂亮的女医生开始流眼泪。助手没有去劝她。助手也禁不住掩面而泣。
患者被推回病房,他醒来后一直担心自己的眼睛能不能尽快复明。患者一直对临时换上女医生来为他做手术不太满意。
女医生来看过患者的康复情况。女医生每次来的时候,患者都想问一下他的眼睛会不会再出别的事情,但是女医生总是默默无言,这更让患者害怕了。
后来,患者的眼睛终于能看清楚周围的一切了。这让患者非常振奋。患者想表示一下对女医生的感激之情,但是女医生总是不肯给患者这样一个感谢的机会。每次女医生来病房时,患者都想着和她说上几句话,女医生只问他眼睛上的事,别的,根本不回答患者的问话。
那一天,患者要出院了。
患者向眼科的领导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他想单独和那位漂亮的女医生说说话。漂亮的女医生来了。她对患者说:“我知道你想问我什么。你在当年抛弃了我,我是恨过你。但我现在早就把这事给淡忘了。”患者说:“我没别的意思,只是想让你来说几句话,让你知道,我非常感谢你。”女医生说:“这是我的职责。”
患者问女医生:“那你给我说一句实话,你现在真的不再恨我了吗?”
女医生说:“我用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来想这件事情,早已想通了。其实,恨是一种很容易传染的情绪,因此我们活着的人尽可能地不要心怀怨恨。人类是因为爱而不是有恨才繁衍至今的。”
患者被女医生的话深深打动。他问女医生:“我问过很多人,还是不知道为我捐献眼角膜的人是谁,听医院的领导说是死者的家属不让说出来的。可我真的很想知道是谁。你能告诉我吗?求你告诉我好吗?”
女医生没说话。患者可怜巴巴地望着女医生。女医生就有些心软。
女医生说:“捐献者就是我刚刚病故不久的母亲。”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 女医生说“这是我的职责”,说明在她的眼中,医生的职责比个人的恩怨更重要,患者的身份对她做手术没有任何影响。
【小题2】小说中是怎样刻画女医生这个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标题为“一朵花儿的绽放”,但文中却没提到花儿。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文中说:“其实,恨是一种很容易传染的情绪,因此我们活着的人尽可能地不要心怀怨恨。人类是因为爱而不是有恨才繁衍至今的。”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以及你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的体验,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8分)
一朵花儿的绽放 刘黎莹
她长得很漂亮,是一位眼科女医生。
漂亮的女医生非常受人爱戴。她所工作的医院在本地是一家名气很大的医院。她在医院里是最优秀的眼科主治医生。她为那么多的病人动过手术,从没出过一次差错。
那天,眼科里要为一个病人做手术,但主刀的不是这位漂亮的女医生。于是,漂亮的女医生找到了医院领导,她说这次手术本应由她来做的,为什么换成了别的医生呢?
医院领导对她说:“临时换医生,主要是考虑到你母亲的缘故。”
女医生就有些激动,说:“正是为了我的母亲,才更不该换人。”
医院领导说:“可是……”
医院领导本来是想告诉漂亮的女医生,其实换医生的原因很复杂,那位正在等待手术的患者也不希望让这位漂亮的女医生来主刀。但医院领导想了想,还是没把这件事情说出来。因为医院领导发现漂亮女医生的情绪很激动,她好像特别在意这次手术。在她一再恳求下,领导就答应了她的要求。
女医生做过无数次的眼科手术,但是她从没像今天这样如此谨慎。她早早地来到手术室。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手术前的各项工作是否到位。她的几个助手也被她的情绪感染,和她一样小心翼翼,连走路都是轻手轻脚。一切迹象表明这次手术的确不同寻常。
女医生好像把这些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都用在了今天的手术上。因为她看到了患者进手术室时的复杂表情。她对患者微微一笑,患者刚想和她说话,她却垂头忙碌手头的工作去了。手术做完后,女医生对身边的助手说:“我刚才缝角膜第一针时,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眼睛正在望着我。心情没法平静。”
助手为她轻轻擦拭去脸上的汗水,助手的手也在轻轻地抖动。助手看到了漂亮的女医生开始流眼泪。助手没有去劝她。助手也禁不住掩面而泣。
患者被推回病房,他醒来后一直担心自己的眼睛能不能尽快复明。患者一直对临时换上女医生来为他做手术不太满意。
女医生来看过患者的康复情况。女医生每次来的时候,患者都想问一下他的眼睛会不会再出别的事情,但是女医生总是默默无言,这更让患者害怕了。
后来,患者的眼睛终于能看清楚周围的一切了。这让患者非常振奋。患者想表示一下对女医生的感激之情,但是女医生总是不肯给患者这样一个感谢的机会。每次女医生来病房时,患者都想着和她说上几句话,女医生只问他眼睛上的事,别的,根本不回答患者的问话。
那一天,患者要出院了。
患者向眼科的领导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他想单独和那位漂亮的女医生说说话。漂亮的女医生来了。她对患者说:“我知道你想问我什么。你在当年抛弃了我,我是恨过你。但我现在早就把这事给淡忘了。”患者说:“我没别的意思,只是想让你来说几句话,让你知道,我非常感谢你。”女医生说:“这是我的职责。”
患者问女医生:“那你给我说一句实话,你现在真的不再恨我了吗?”
女医生说:“我用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来想这件事情,早已想通了。其实,恨是一种很容易传染的情绪,因此我们活着的人尽可能地不要心怀怨恨。人类是因为爱而不是有恨才繁衍至今的。”
患者被女医生的话深深打动。他问女医生:“我问过很多人,还是不知道为我捐献眼角膜的人是谁,听医院的领导说是死者的家属不让说出来的。可我真的很想知道是谁。你能告诉我吗?求你告诉我好吗?”
女医生没说话。患者可怜巴巴地望着女医生。女医生就有些心软。
女医生说:“捐献者就是我刚刚病故不久的母亲。”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女医生“长得很漂亮”以及“非常受人爱戴”,这为后文赞美她的高尚品格做了铺垫。 |
B.医院领导不让女医生为患者做手术,是考虑到女医生是角膜捐献者的女儿,担心她在手术中会有情绪上的波动。 |
C.女医生做手术时非常谨慎,她是把自己母亲的角膜移植到患者的眼中,她觉得母亲的眼睛仿佛在看着她。 |
D.患者多次向女医生询问自己的眼睛会不会出事,除了她对二人关系的担心外,还说明他对女医生的医术有一定怀疑。 |
【小题2】小说中是怎样刻画女医生这个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标题为“一朵花儿的绽放”,但文中却没提到花儿。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文中说:“其实,恨是一种很容易传染的情绪,因此我们活着的人尽可能地不要心怀怨恨。人类是因为爱而不是有恨才繁衍至今的。”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以及你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的体验,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摆 渡
高晓声
有四个人走到了渡口,要到彼岸去。
这四个人:一个是有钱的,一个是大力士,一个是有权的,一个是作家。他们都要求渡河。
摆渡人说:“你们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
最宝贵的东西分一点给我,我就摆。谁不给,我就不摆。”
有钱人给了点钱,上了船。
大力士举举拳头说:“你吃得消这个吗?”也上了船。
有权的人说:“你摆我过河以后,就别干这苦活了,跟我去做一点干净省力的事儿吧。”摆渡人听了高兴,扶他上了船。
最后轮到作家开口了。作家说:“我最宝贵的,就是写作了。不过一时也写不出来。我唱个歌儿你听听吧。”
摆渡人说:“歌儿我也会唱,谁要听你的!你如实在没有什么,唱一个也可以。唱得好,就让你过去。”
作家就唱了一个。
摆渡人听了,摇摇头说:“你唱的算什么,还没有他(指有权的)说得
好听。”说罢,不让作家上船,篙子一点,船就离了岸。这时暮色已浓。作家又冷又饿,想着对岸家中,妻儿还在等他回来想办法买米烧夜饭吃,他一阵心酸,不禁仰天叹道:“我平生没有作过孽,为什么就没有路走了呢?”
摆渡人一听,又把船靠岸,说:“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得好听。请上船吧!”
作家一愣,继而一乐。他觉得摆渡人说得真好。
到了次日,作家想起摆渡人已跟那有权的走掉,没有人摆渡了,那怎么行呢?于是他就自动去做摆渡人。从此改了行。
过一阵以后,作家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
【小题1】摆渡人最终为什么让作家上船?作家从摆渡人最后的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4分)
【小题2】文章结尾处,作家为什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3分)
【小题3】这则寓言故事篇幅虽不长,却有深意蕴涵其间。请简要分析。(8分)
摆 渡
高晓声
有四个人走到了渡口,要到彼岸去。
这四个人:一个是有钱的,一个是大力士,一个是有权的,一个是作家。他们都要求渡河。
摆渡人说:“你们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

有钱人给了点钱,上了船。
大力士举举拳头说:“你吃得消这个吗?”也上了船。
有权的人说:“你摆我过河以后,就别干这苦活了,跟我去做一点干净省力的事儿吧。”摆渡人听了高兴,扶他上了船。
最后轮到作家开口了。作家说:“我最宝贵的,就是写作了。不过一时也写不出来。我唱个歌儿你听听吧。”
摆渡人说:“歌儿我也会唱,谁要听你的!你如实在没有什么,唱一个也可以。唱得好,就让你过去。”
作家就唱了一个。
摆渡人听了,摇摇头说:“你唱的算什么,还没有他(指有权的)说得

摆渡人一听,又把船靠岸,说:“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得好听。请上船吧!”
作家一愣,继而一乐。他觉得摆渡人说得真好。
到了次日,作家想起摆渡人已跟那有权的走掉,没有人摆渡了,那怎么行呢?于是他就自动去做摆渡人。从此改了行。
过一阵以后,作家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
【小题1】摆渡人最终为什么让作家上船?作家从摆渡人最后的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4分)
【小题2】文章结尾处,作家为什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3分)
【小题3】这则寓言故事篇幅虽不长,却有深意蕴涵其间。请简要分析。(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下列各题。(
每题3分)
人类如何前往距地4.37光年的类地行星
在距离地球4.37光年外的“半人马座”,很可能存在着一颗适宜生命的类地行星——阿尔法星。人类如果想要前往这颗行星上生活,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够顺利抵达呢?
或许反物质发动机可以被用来提供动力,其动力来自于反物质与物质相互湮灭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然而,这种反物质发动机的问题在于如何在航行中产生足够多的反物质并将其储存下来。科幻小说作家.美国宇航局物理学家杰弗里·兰迪斯说:“目前,所有制造反物质的方法都需要大型粒子加速器,并且产生的反物质还为数不多。此外,如果要储存一克反物质的话,则需要一吨磁铁。储存大量反物质的想法听上去非常轻松,但是实施起来却不那么轻松了。这个设想目前还未被推翻,一点反物质就可以帮我们一个大忙。”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施蒂芬·霍金此前曾表示,人类未来必将会离开太阳系寻找别的可生存行星,反物质能源将是星际旅行中飞船的主要动力。霍金说:“利用物质/反物质对冲产生的能量,可使飞船达到亚光速。这样我们仅需六年就能够飞抵最近的恒星。”反物质推进被看作是恒星际航行中极有前途的方式。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能量定律,利用物质——反物质湮没反应能把质量全部转变成动能,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物质的潜能。
物理学家罗伯特·布沙德则提出另一个设想,就是使用电磁场,通过吸收纯氢来为核动力火箭提供燃料。把核燃料做成很多细小的颗粒——“微型氢弹”,然后通过激光或者粒子束加热到极高温度并引起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粒子流将形
成反作用推力。逐个点燃“微型氢弹”可获得脉动式的持续推力。不幸的是,布沙德的这种喷气引擎可能无法工作。兰迪斯说:“星际媒介并不如布沙德想像的那么密集。到目前为止,所有尝试设计某种喷气引擎的想法产生的都是后拖力而不是后推力。况且,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如何利用星际中的纯氢作为聚变燃料。这个主意虽然不错,却不现实。”
光航行可能是另一种方法——依靠光束提供的轻微推力进行轻便的反射航行。光航行并不只是利用来自太阳的大量光能,它还利用了激光束提供额外推进力,尤其是在飞船航行到距离太阳较远处时。借助激光进行星际航行的问题在于,需要在很长时间中使用大量的光,以在人的寿命期间迅速抵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这意味着需要在整个航行过程中一直使用大量高能激光。
与传统的化学推进方式相比,激光推进最突出的优点是不需携带燃料。航天器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只需对空气加热,穿越大气层后,只需少量工作物质即可工作。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现激光器以来,由于激光推进巨大的潜在优势,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发达国家联合攻关,在激光推进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目前美.俄等国已经提出并制造出了激光光船,并把激光推进作为发展运载工具优先考虑的目标。据预测,如果新一代大功率激光器的研制能够取得突破,到2015年前后,利用激光推进系统可将数百千克的小卫星送入轨道。
(选自《中国UFO资讯网》2008年3月18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描述的星际航行方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人类如何前往距地4.37光年的类地行星
在距离地球4.37光年外的“半人马座”,很可能存在着一颗适宜生命的类地行星——阿尔法星。人类如果想要前往这颗行星上生活,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够顺利抵达呢?
或许反物质发动机可以被用来提供动力,其动力来自于反物质与物质相互湮灭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然而,这种反物质发动机的问题在于如何在航行中产生足够多的反物质并将其储存下来。科幻小说作家.美国宇航局物理学家杰弗里·兰迪斯说:“目前,所有制造反物质的方法都需要大型粒子加速器,并且产生的反物质还为数不多。此外,如果要储存一克反物质的话,则需要一吨磁铁。储存大量反物质的想法听上去非常轻松,但是实施起来却不那么轻松了。这个设想目前还未被推翻,一点反物质就可以帮我们一个大忙。”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施蒂芬·霍金此前曾表示,人类未来必将会离开太阳系寻找别的可生存行星,反物质能源将是星际旅行中飞船的主要动力。霍金说:“利用物质/反物质对冲产生的能量,可使飞船达到亚光速。这样我们仅需六年就能够飞抵最近的恒星。”反物质推进被看作是恒星际航行中极有前途的方式。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能量定律,利用物质——反物质湮没反应能把质量全部转变成动能,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物质的潜能。
物理学家罗伯特·布沙德则提出另一个设想,就是使用电磁场,通过吸收纯氢来为核动力火箭提供燃料。把核燃料做成很多细小的颗粒——“微型氢弹”,然后通过激光或者粒子束加热到极高温度并引起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粒子流将形

光航行可能是另一种方法——依靠光束提供的轻微推力进行轻便的反射航行。光航行并不只是利用来自太阳的大量光能,它还利用了激光束提供额外推进力,尤其是在飞船航行到距离太阳较远处时。借助激光进行星际航行的问题在于,需要在很长时间中使用大量的光,以在人的寿命期间迅速抵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这意味着需要在整个航行过程中一直使用大量高能激光。
与传统的化学推进方式相比,激光推进最突出的优点是不需携带燃料。航天器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只需对空气加热,穿越大气层后,只需少量工作物质即可工作。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现激光器以来,由于激光推进巨大的潜在优势,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发达国家联合攻关,在激光推进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目前美.俄等国已经提出并制造出了激光光船,并把激光推进作为发展运载工具优先考虑的目标。据预测,如果新一代大功率激光器的研制能够取得突破,到2015年前后,利用激光推进系统可将数百千克的小卫星送入轨道。
(选自《中国UFO资讯网》2008年3月18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描述的星际航行方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装利用物质——反物质对冲以提供动力的反物质发动机的星际飞船,其速度可接近光速。 |
B.用电磁场吸收纯氢作为燃料的核动力火箭,其动力于众多微型“氢弹”的爆炸所形成的反作用推力。 |
C.因为反物质潜能巨大,反物质推进被看作恒星际航行的极有效方式。 |
D.光航行,即可利用太阳光能,也可利用星际飞船上安装的激光器产生的激光束提供的推进力进行反射航行。 |
A.光航行式星际飞船要在人的寿命期间迅速抵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需要长时间地大量地使用高能激光,而现有的激光器显然还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
B.储存大量反物质的设想虽然目前还未被推翻,但实施起来却![]() |
C.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利用反物质能源的设想,遭到了美国科幻小说作家杰弗里·兰迪斯的质疑和否定。 |
D.星际空间中纯氢的密集度并不如布沙德想像的那样,而且对利用这些纯氢作为核聚变燃料的问题,人们也并不真正了解。 |

A.从现有科学技术的熟练程度看,光航行是人类星际航行方式的首选,也必将是人类抵达阿尔法星的第一种航行方式。 |
B.再过七年左右,新一代大功率激光器的研制就能够取得突破,那时人类就可以开始星际航行了。 |
C.由于物质/反物质对冲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物质的潜能,反物质能源将被作为恒星际飞船的主要动力,所以星际飞船安装反物质发动机将是人类未来的必然选择。 |
D.通过与文中所述的这几种恒星际航行方式的比较,可以感觉到传统火箭主要有速度和燃料两大不足。 |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吟
上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朋友写信:“我拼命工作,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却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一位以“面壁写书”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啬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看“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做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灵。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起”和“伊始”,是富有动感、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日出”是艺术,是大自然最重视的一幅杰作。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增添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梦想、光明、生机和道路……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场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种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的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抱怎样的态度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仔细想想,也许确定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一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眼惺忪,满脸疲态的你,被浩荡人流推搡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挤出车站。踏上站前广场的一刹,一束极细的猩红的浮光突然鱼鳍般拂了你一下,吹在你脸上——你倏地意识到:日出了!然而这一闪念并没打动你,你早被沉重的身体击垮,眼皮浮肿,头昏脑胀,除了赶紧找地方睡一觉,你什么也不想,一刻也不愿意再多呆……当然,也曾有过对“光明”超强重视的时刻。不知谁发明了“新世纪第一缕曙光”这个诗化概念,再经吸引投资和权威论证,竟打造出一个诱人的旅游品牌。一时间,媒体喧哗,山票陡涨,那峦顶便成了寸土寸金的摇钱树……
其实,大自然从无等级之别。而看日出,本是一种私人性极强、朴素而平静的生命美学行为,对一个习惯了对自然的漠视、又素无美学心理积淀的人来说,即使那一刻,你花大钱购下了山的制高点,你又能领略到什么呢?又能比别人多争取到什么呢?
爱默生在《论自然》中道:“实际上,很少有成年人能真正看到自然,多数人不会仔细地观察太阳,至多他们只是一掠而过。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
值得尊敬的成年人,一定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小题1】文章开头部分说,我被“每天看日出”这句话“猝然绊倒”,又说“浑身打个激灵”,根据文意解释“猝然绊倒”和“打个激灵”的含义。(4分)
猝然绊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个激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把福楼拜“按时看日出”,看作是“精神明亮”的标志,为什么这样说?请分条简述其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末尾引用了爱默生的话:“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
E.作者把福楼拜和生活中的某些人对自然的态度作对比.是为了说明欣赏自然必须具有美学心理积淀。
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吟
上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朋友写信:“我拼命工作,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却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一位以“面壁写书”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啬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看“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做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灵。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起”和“伊始”,是富有动感、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日出”是艺术,是大自然最重视的一幅杰作。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增添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梦想、光明、生机和道路……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场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种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的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抱怎样的态度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仔细想想,也许确定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一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眼惺忪,满脸疲态的你,被浩荡人流推搡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挤出车站。踏上站前广场的一刹,一束极细的猩红的浮光突然鱼鳍般拂了你一下,吹在你脸上——你倏地意识到:日出了!然而这一闪念并没打动你,你早被沉重的身体击垮,眼皮浮肿,头昏脑胀,除了赶紧找地方睡一觉,你什么也不想,一刻也不愿意再多呆……当然,也曾有过对“光明”超强重视的时刻。不知谁发明了“新世纪第一缕曙光”这个诗化概念,再经吸引投资和权威论证,竟打造出一个诱人的旅游品牌。一时间,媒体喧哗,山票陡涨,那峦顶便成了寸土寸金的摇钱树……
其实,大自然从无等级之别。而看日出,本是一种私人性极强、朴素而平静的生命美学行为,对一个习惯了对自然的漠视、又素无美学心理积淀的人来说,即使那一刻,你花大钱购下了山的制高点,你又能领略到什么呢?又能比别人多争取到什么呢?
爱默生在《论自然》中道:“实际上,很少有成年人能真正看到自然,多数人不会仔细地观察太阳,至多他们只是一掠而过。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
值得尊敬的成年人,一定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小题1】文章开头部分说,我被“每天看日出”这句话“猝然绊倒”,又说“浑身打个激灵”,根据文意解释“猝然绊倒”和“打个激灵”的含义。(4分)
猝然绊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个激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把福楼拜“按时看日出”,看作是“精神明亮”的标志,为什么这样说?请分条简述其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末尾引用了爱默生的话:“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
A.在作者看来,福楼拜“按时看日出”,不仅是一种生活姿态.更是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命哲学,一种精神美学。 |
B.作者认为普通人对晨曦对日出的麻木、混沌是因为他们为生活所迫,应该同情他们才对。 |
C.“透过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的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这句话是对福楼拜“按时看日出”的生命哲学、精神美学意义的形象概括。 |
D.作者认为类似“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的炒作,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体悟自然,而是精神贫乏的表现。 |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回答问题(22分)
故都的秋①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有删节)
①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政治压力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了这篇传世之作。
【小题1】研读第三段,回答:①加点部分共写了五处景点,用意是什么?②对这五处景点为什么略写?既然是在“皇城人海之中”,为什么“不出门”,还要租一间破屋住着?(4分)
【小题2】研读第四段,分析划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小题3】从表达方式、手法和语言特色三方面赏析这篇选文。(6分)
【小题4】①用三个词概括本文所写秋天的特点。②探究并回答问题:郁达夫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结合注解、课文相关内容和自己的感受作简要分析。(6分)
故都的秋①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有删节)
①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政治压力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了这篇传世之作。
【小题1】研读第三段,回答:①加点部分共写了五处景点,用意是什么?②对这五处景点为什么略写?既然是在“皇城人海之中”,为什么“不出门”,还要租一间破屋住着?(4分)
【小题2】研读第四段,分析划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小题3】从表达方式、手法和语言特色三方面赏析这篇选文。(6分)
【小题4】①用三个词概括本文所写秋天的特点。②探究并回答问题:郁达夫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结合注解、课文相关内容和自己的感受作简要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共21分)
篱 笆 青 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逶迤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家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房。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者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位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拔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商商量量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在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点上了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奏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啄破了黎明,一刹时乡村沐浴着七彩云霞。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在读一首诗,像在欣赏一幅画,像听到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一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一个花朵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自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在春天,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儿女。在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枚枚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前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⑾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摩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⑿只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选自《散文》20lO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E.泥土是有芳香的,亦如作者华丽的辞藻;村庄是有情韵的,又亦如作者多情的心灵。当所有的泥土、村庄与情感结缘,就形成了一篇优美的散文。
【小题2】散文第10段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5分)
答
【小题3】第11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答
【小题4】有人说,这篇散文表面上写的是乡村优美的景色,实际上是一首乡民优秀品质的赞美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6分)
答
篱 笆 青 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逶迤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家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房。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者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位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拔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商商量量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在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点上了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奏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啄破了黎明,一刹时乡村沐浴着七彩云霞。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在读一首诗,像在欣赏一幅画,像听到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一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一个花朵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自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在春天,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儿女。在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枚枚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前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⑾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摩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⑿只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选自《散文》20lO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文章中的篱笆,既有实的意思,又有虚的含意。作者借助实的篱笆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借助虚的篱笆,向自己,也向读者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
B.全文共12段,文字诗意、本真、纯净。文章第2段到第7段,分三个层次,写了三种篱笆,每一种篱笆都各有侧重,体现了作者精心的构思和清晰的思路。 |
C.这篇文章物象丰富,精美如画,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作者不仅写不同时间篱笆美景,还从不同种类的篱笆之美去描写。 |
D.作者像一个孩子,行吟在厚土民间,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全景式的团园诗画,其间有担待、叩问、温情,也有疼痛和苦难,都很纯粹,没有掺杂过多的烟火和功利。 |
【小题2】散文第10段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5分)
答
【小题3】第11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答
【小题4】有人说,这篇散文表面上写的是乡村优美的景色,实际上是一首乡民优秀品质的赞美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6分)
答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20分)
“吾先生”
杨绛
一九四九年我到清华后不久,发现燕京东门外有个果园,有苹果树和桃树等,果园里有个出售鲜果的摊儿,我和女儿常去买,因此和园里的工人很熟。
园主姓虞,果园因此称为虞园。虞先生是早年留学美国的园林学家,五十多岁,头发已经花白,我们常看见他爬在梯子上修剪果树,和工人一起劳动,工人都称他“吾先生”——就是“我们先生”。我不知道他们当面怎么称呼,对我们用第三人称,总是“吾先生”。这称呼的口气里带着拥护爱戴的意思。
虞先生和蔼可亲。小孩子进园买果子,拿出一分两分钱,虞先生总把稍带伤残的果子大捧大捧塞给孩子。有一次我和女儿进园,看见虞先生坐在树荫里看一本线装书。我好奇,想知道他看的什么书,就近前去和他攀话。我忘了他那本书的书名,只记得是一本诸子百家的书。从此我到了虞园常和他闲聊。
我和女儿去买果子,有时是工人掌秤,有时虞先生亲自掌秤。黄桃熟了,虞先生给个篮子让我们自己挑好的从树上摘。他还带我们下窖看里面储藏的大筐大筐苹果。我们在虞园买的果子,五斤至少有六斤重。
三反运动刚开始,我发现虞园气氛反常。一小部分工人——大约一两个——不称“吾先生”了,好像他们的气势比虞先生高出一头。过些时再去,称“吾先生”的只两三人了。再过些时,他们的“吾先生”不挂在嘴上,好像只闷在肚里。
有一天我到果园去,开门的工人对我说:
“这园子归公了。”
“虞先生呢?”
“和我们一样了。”
这个工人不是最初就不称“吾先生”的那派,也不是到后来仍坚持称“吾先生”的那派,大约是中间顺大流的。
我想虞先生不会变成“工人阶级”,大约和其他工人那样,也算是园子里的雇员罢了,可能也拿同等的工资。
一次我看见虞先生仍在果园里晒太阳,但是离果子摊儿远远的。他说:得离得远远的,免得怀疑他偷果子。他说,他吃园里的果子得到市上去买,不能在这里买,人家会说他多拿了果子。我几次劝他把事情看开些,得随着时世变通,反正他照样为自己培植的果树服务,不就完了吗?果园毕竟是身外之物呀。但虞先生说:“想不通”,我想他也受不了日常难免的腌臜气。听说他闷了一程,病了一程,终于自己触电去世。
没几年果园夷为平地,建造起一片房屋。如今虞园旧址已无从寻觅。
【小题1】文中说“我忘了他那本书的书名,只记得是一本诸子百家的书。”交待这一细节,有何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小题2】结合全文内容,请举例分析“吾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小题3】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却用一句平淡、平实的客观事实交待作为结尾。请分析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4分)
【小题4】试探究本文用“吾先生”这个称呼作标题的原因。(6分)
“吾先生”
杨绛
一九四九年我到清华后不久,发现燕京东门外有个果园,有苹果树和桃树等,果园里有个出售鲜果的摊儿,我和女儿常去买,因此和园里的工人很熟。
园主姓虞,果园因此称为虞园。虞先生是早年留学美国的园林学家,五十多岁,头发已经花白,我们常看见他爬在梯子上修剪果树,和工人一起劳动,工人都称他“吾先生”——就是“我们先生”。我不知道他们当面怎么称呼,对我们用第三人称,总是“吾先生”。这称呼的口气里带着拥护爱戴的意思。
虞先生和蔼可亲。小孩子进园买果子,拿出一分两分钱,虞先生总把稍带伤残的果子大捧大捧塞给孩子。有一次我和女儿进园,看见虞先生坐在树荫里看一本线装书。我好奇,想知道他看的什么书,就近前去和他攀话。我忘了他那本书的书名,只记得是一本诸子百家的书。从此我到了虞园常和他闲聊。
我和女儿去买果子,有时是工人掌秤,有时虞先生亲自掌秤。黄桃熟了,虞先生给个篮子让我们自己挑好的从树上摘。他还带我们下窖看里面储藏的大筐大筐苹果。我们在虞园买的果子,五斤至少有六斤重。
三反运动刚开始,我发现虞园气氛反常。一小部分工人——大约一两个——不称“吾先生”了,好像他们的气势比虞先生高出一头。过些时再去,称“吾先生”的只两三人了。再过些时,他们的“吾先生”不挂在嘴上,好像只闷在肚里。
有一天我到果园去,开门的工人对我说:
“这园子归公了。”
“虞先生呢?”
“和我们一样了。”
这个工人不是最初就不称“吾先生”的那派,也不是到后来仍坚持称“吾先生”的那派,大约是中间顺大流的。
我想虞先生不会变成“工人阶级”,大约和其他工人那样,也算是园子里的雇员罢了,可能也拿同等的工资。
一次我看见虞先生仍在果园里晒太阳,但是离果子摊儿远远的。他说:得离得远远的,免得怀疑他偷果子。他说,他吃园里的果子得到市上去买,不能在这里买,人家会说他多拿了果子。我几次劝他把事情看开些,得随着时世变通,反正他照样为自己培植的果树服务,不就完了吗?果园毕竟是身外之物呀。但虞先生说:“想不通”,我想他也受不了日常难免的腌臜气。听说他闷了一程,病了一程,终于自己触电去世。
没几年果园夷为平地,建造起一片房屋。如今虞园旧址已无从寻觅。
【小题1】文中说“我忘了他那本书的书名,只记得是一本诸子百家的书。”交待这一细节,有何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小题2】结合全文内容,请举例分析“吾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小题3】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却用一句平淡、平实的客观事实交待作为结尾。请分析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4分)
【小题4】试探究本文用“吾先生”这个称呼作标题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