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因为这种报纸是由邸负责发布的,所以叫邸报。什么是邸呢?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邸,属国舍也。”即分封国设在京都的馆舍,是供地方官员觐见皇帝或办公事的临时寓所,就像我们今天常说的驻京办事处。它平常担负传递消息的任务,将皇帝的命令文告,臣下给皇帝的奏折,封建政府官员的升黜、任免、赏罚、褒奖、贬斥等消息通过邸以奏报的形式发出去,地方官吏由此来了解朝廷的情况,窥测朝廷内部政治风云的变幻。
从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古代的邸报最晚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2年)就出现了。唐代学者孙樵在其著作《经纬集》中收录了一篇《读开元杂报》。文章记载,孙樵看过一种没有标题和结语、内容都是按日罗列朝廷动态的“数十幅书”。当时他不知是什么东西,后经考证,乃是开元年间发布的邸报,孙樵把它命名为“开元杂报”。除文献记载外,1982年英国伦敦博物馆还发现了一份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的邸报,距今已有1100多年了。原件是一张长97厘米、宽285厘米的白色宣纸,文字自右向左竖写。这是当时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邸吏张夷则,从唐僖宗所在地凤翔(今陕西凤翔)发往沙州(今甘肃敦煌)的一份邸报,记叙了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专使向皇帝赐求旌节的事情。这份晚唐邸报原保存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本世纪初被英国人斯坦因连同七千敦煌卷文一起窃走。这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它比欧州最早的手抄报纸要早八个世纪左右。
到了宋代,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朝廷强化了统一发报制度,进奏院成为中央级的统一发报机构。进奏院发出的报纸称“进奏院状报”,这是由朝廷向全国发布的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报纸。大约每日、每五日、每十日或一月发布一次,各州进奏吏再据此传抄。宋朝规定了严格的报纸审稿和发布制度,一般官员看到的邸报,是经过几道程序筛选出来的定本。宋朝的邸报发行很广,许多官吏和士大夫通过阅读邸报得知朝廷大事。元明时,撤销了进奏院,改以通政院或通政司为发布官报的机关。明朝时邸报所载内容,突破了只登诏旨奏章一类官文书的框框,出现了少量社会新闻。如1626年6月出版的一期邸报,生动地报道了北京宣武门的王恭厂火药库突然发生爆炸的情况。报道说,这次爆炸毁坏了内城西南角的房屋几万所,居民伤亡一万多人。爆炸的时候,东西长安街上不断有人头和血淋淋的肢体从空中飞坠,德胜门外坠落人手人脚更多,石驸马大街有一对五千斤重的石狮子也被震飞到宣武门外。明朝邸报的内容常常由皇帝审定,如果违旨,就会大祸临头。明末,兵部尚书陈新甲不慎将明清议和的消息在邸报上泄露,被崇祯皇帝处死。清朝以军机处为传报的总机关,皇帝谕旨、官员的奏折和机要公文,都在此汇集,由军机处决定把应公布的内容下达到内阁,再由内阁通知各省驻京提塘和衙门抄发。这种报纸仍称“邸报”,也称“邸钞”、“阁钞”或“塘报”。光绪三十年(1904年),邸报改为铅字印刷,并有了报名,从而结束了邸报的手写传抄,向近代报纸迈进了一大步。 (摘自《我国最早的报纸——邸报》)
【小题1】下列关于“邸报”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相关的文献记载显示,我国古代的邸报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的,要比欧洲早八百年左右。
B.邸报的发行,使许多官吏和士大夫能够及时了解朝廷大事,窥测朝廷内部政治风云的变幻。
C.宋朝规定了严格的报纸审稿和发布制度,一般官员看到的邸报,是经过几道程序筛选出来的定本。
D.唐宋时邸报所载内容,主要是诏旨奏章一类官文书,而不涉及其他社会新闻。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邸是分封国设在京都的馆舍,是供地方官员觐见皇帝或办公事的临时寓所,其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B.1626年6月出版的一期邸报,生动地报道了北京宣武门的王恭厂火药库突然发生爆炸的情况,表明邸报的内容已经由诏旨奏章转变为社会万象。
C.清朝以军机处为传报的总机关,军机处决定应公布的内容,再由内阁通知各省驻京提塘和衙门抄发。
D.清朝晚期,邸报改为铅字印刷,并有了报名,从而结束了手写传抄,但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报纸。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经考证,唐代学者孙樵在其著作《经纬集》中收录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到的“数十幅书”,是唐朝的邸报。
B.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专使向皇帝赐求旌节的邸报,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
C.宋朝强化了统一发报制度,进奏院成为中央级的统一发报机构,进奏院的“进奏院状报”,是由朝廷向全国发布的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报纸。
D.邸报是非常机密的报纸,兵部尚书陈新甲不慎将邸报上明清议和的消息泄露,结果被崇祯皇帝处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7: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生为故国招魂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联合大拳,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国史大纲》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遂闭门著书立说。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更有高度发挥,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
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小题1】【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说的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它贯穿始终,就是后文写到的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的工作也不例外。
B.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C.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1949年由广州去香港,离开大陆,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
D.在严耕望先生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术上,会收效更大,但因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无学术成果。
E. 本文通过对钱穆一生中所做几件事的叙述,通过对了解他的学生、朋友的话语的引述,表现了钱穆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
【小题3】【小题4】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严耕望对钱穆在西南联大讲课盛况的描述,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5】【小题6】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7】【小题8】文章题目为“一生为故国招魂”,老一代知识分子钱穆先生的故国情怀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科学家重建700年前古代病毒:仍具感染能力
近日,来自旧金山血液系统研究所的埃里克·德尔沃特(Eric Delwart)及其同事研究发现,在采自亚北极冰区的冰冻驯鹿粪便中,发现了两组700年前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包括一部分病毒RNA基因组,和一个DNA病毒的基因组。其中DNA病毒表现出了感染植物的能力。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科学家对于病毒的演化过程了解并不多。认识这些古代病毒的结构将有助于对病毒演化的探索。然而,科学家只对数量很少的古代病毒进行了基因组测序。病毒的变异很快,很难确定新的序列与其他病毒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因此很难对古代病毒进行重建。除此之外,古代病毒的核酸物质往往会迅速分解,给测序带来了困难。
为了找到保存完好的古代病毒,德尔沃特和他的团队来到了加拿大塞尔维恩山脉(Selwyn Mountains)一片已有4000年历史的冰区,对其中的驯鹿粪便进行了分析。在检查一个700年前的冰芯时,他们从冰冻的粪粒中鉴定出了两组保存完好的病毒序列。
其中一组是一个RNA病毒的部分基因组,研究者认为它可能来自能够感染昆虫的蟋蟀麻痹病毒属(Cripavirus)。驯鹿可能在进食的时候吃进了感染这种病毒的昆虫。被驯鹿或者驯鹿粪便吸引而来的昆虫也可能是病毒的。
根据另一组病毒基因序列,研究团队成功地重建了一种DNA病毒的完整基因组。这种病毒与现生所有已被测序的病毒都有不同。不过,科学家还是发现它与一类感染植物的双生病毒(geminiviruses),以及一类发现于蜻蜓、真菌和动物粪便中的病毒(gemycircularviruses)存在较远的联系。
为了了解DNA病毒的更多特性,研究人员采用了烟草本赛姆氏(Nicotiana benthamiana)品种作为实验材料。这一烟草品种常常作为研究克隆双生病毒感染力的模型。实验结果发现,在接种病毒的叶子,以及刚长出来的新叶上,都出现了感染的特征。不过,受到感染的植株并未出现任何患病症状。研究者称,这可能是因为烟草本赛姆氏并不是这种病毒的理想宿主。
研究团队认为,驯鹿应该是在进食的时候吃进了这种DNA病毒。较早之前的研究显示,病毒在经过动物消化道之后还可能保持着感染能力。这一烟草品种常常作为研究克隆双生病毒感染力的模型。
(科技2014年10月30日)
【小题1】下列对于“古代病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病毒由来自亚北极冰区的冰冻驯鹿粪便中发现,存在两组不同的基因组。
B.根据700年前的病毒基因组序列,科学家通过发现研究得出结论。
C.有关古代冰区病毒的发现的研究成果,获得专业学术期刊认可。
D.病毒发现的研究成果,是由团队集体智慧共同努力的结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虽然对于病毒的演化了解不多,但研究将有助于对病毒演化的探索。
B.科学家只对某些古代病毒进行了基因组测序,但很难对古代病毒进行重建。
C.研究团队来到已有4000年历史的冰区,选择性对驯鹿粪便进行了分析。
D.科学家检查700年前的冰芯,从冰冻的粪粒中鉴定出一定数量保存完好的病毒序列。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3分)
A.至今发现,“仍具感染能力”的古代病毒有两组病毒基因组序列,包括一部分病毒RNA基因组,和一个DNA病毒的基因组。
B.研究团队推测被驯鹿或者驯鹿粪便吸引来的昆虫也许是病毒的,驯鹿或许在进食的时候吃进了感染这种病毒的昆虫。
C.为了了解DNA病毒的更多特性,研究人员采用了常常作为研究克隆双生病毒感染力模型的烟草品种作为实验材料,并获得实验结果。
D.尽管历经700年冰川变化,但DNA病毒在经过动物消化道之后还可能保持着感染能力,值得引起科学界关注与研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精进的程序 
朱光潜
①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丁敬礼向曹子建说:“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杜工部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约文章要做得好,必须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肯严厉地批评自己,虽微疵小失,不肯轻易放过,须把它修到无疵可指,才能安心。不过这番话对于未脱“疵境”的作者恐未免是高调。据我的观察,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两种毛病:第一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病自己不能看出,明明是不通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奋热烈时的幻觉支配,对自己不能作客观的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所以初学作文的人最好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如果修改的人肯仔细指出毛病,说出应修改的理由,那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益处。作文如写字,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孤陋寡闻的人往往辛苦半生,没有摸上正路,到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对时,已悔之太晚,想把“先入为主”的恶习丢开,比走回头路还更难更冤枉。良师益友可以及早指点迷途,引上最平正的路,免得浪费精力。
②自己须经过一番揣摩,同时又须有师友指导,一个作者才可以逐渐由“疵境”达到“稳境”。“稳境”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我认识许多前一辈子的人,幼年经过科举的训练,后来借文字“混差事”,对于诗文字画,件件都会,件件都很平稳,可是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他们的毛病在成立了一种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要想免去这些毛病,必须由稳境重新尝试另一风格。如果太熟,无妨学生硬;如果太平易,无妨学艰深;如果太偏于阴柔,无妨学阳刚。在这样变化已成风格时,我们很可能地回到另一种“疵境”,再由这种“疵境”进到“稳境”,如此辗转下去,境界才能逐渐扩大,技巧才能逐渐成熟,所谓“醇境”大半都须经过这种“精钢百炼”的功夫才能达到。比如写字,入手习帖的人易于达到“稳境”,可是不易达到很高的境界。稳之后改习唐碑可以更稳,再陆续揣摩六朝碑版和汉隶秦篆以至于金文甲骨文,如果天资人力都没有欠缺,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
③这一切都是“匠”的范围以内的事,西文所谓“手艺”(craftsmanship)。要达到只有大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那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这是不能谈而且也无用谈的。本文只为初学说法,所以陈义不高,只劝人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的丁敬礼和杜工部的话,完全适用于作文未脱离“疵境”的作者。
B.作文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因此初学写作的人,要接受良师益友的指点,尽早走上最平正的道路。
C.初学写作者通常有两种毛病,一是不知晓文章的写法,二是自以为是。文章认为只要有良师益友,就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
D.借文字“混差事”的人,诗文字画件件平稳,但缺乏精彩,落入俗套。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对“精进的程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自己的一番揣摩和师友的指导,习作者就可以从“疵境”达到“稳境”了。
B.“疵境”→“稳境” →“新的疵境” →“新的稳境”,如此循环反复,方能到达“醇境”。
C.“醇境”仍属于“匠”的范畴,若要达到“化境”,则还要一定的人品学问。
D.作者认为作文“精进的程序”包括“疵境”“稳境”“醇境”“化境”,四境“疵境”最低,“化境”最高。
【小题3】(小题3)根据文意,写作训练者怎样才能写好作文?(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晚年朱光潜
⑴从1976年到1986年,朱光潜写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维柯的〈新科学〉及其对中西美学的影响》等三本书,重新翻译了《费尔巴哈论纲》并作了细致的注释,部分翻译了《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的章节,还用两年时间翻译了维柯四十万言的《新科学》。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愈加感到时间的宝贵,他每天要工作四至五小时,争分夺秒。朱光潜的晚年生活非常有规律。他把自己比作米勒那幅名画中的三位拾穗乡下妇人,这决不是自谦!只有真正体会到学海无涯的人才会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胸襟。
⑵面对美学界一些玩概念、套公式的恶劣文风,他实在忍不住了,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这些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不光是文风成问题,文艺界里还有许多禁区,要冲破这些“禁区”。他勇敢地站出来讲人性论、讲人道主义、讲人情味、讲共同美和形象思维。在给老友沈从文《凤凰》作序里他写道:“我相信从文在他的工作范围内实现了这个理想,我特别看出他有勇气提出‘人性’这个蹩脚倒霉的字眼,可能引起‘批判’,好在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就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在真理的长河中,是非终究会弄明白的。”
⑶果然,朱光潜的序文在《湘江文学》1983年第1期上发表,很快就遭来一些人的批判。该刊的编辑凌宇感到有些歉意,专程去看望朱先生,朱光潜十分平静地对他说:“没关系,发了也就发了。”当时的政治气候确实对朱光潜有些不利,朱光潜身体也已渐衰弱,病了一场。
⑷朱光潜感到自己的身体欠佳事小,美学界的视野狭窄,思维僵化事大,《新科学》又是近代对美学或诗论作出贡献最大的一部著作,因此他不惜余力和“维柯”一搏。他认为,把维柯的《新科学》介绍给国内的学者,有助于开拓视野,消除机械形而上学方法带来的危害,使中国美学真正和世界美学的潮流接轨。
⑸朱光潜治学的眼光是世界性的,因而他晚年的系列活动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3年3月,朱光潜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主持该校第五届“钱穆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讲的题目就是《维柯的〈新科学〉及其对中西美学的影响》。1984年,美国世界维柯研究会正式邀请朱光潜赴美参加年会,朱光潜因年老体衰,终未能成行。
⑹1985年春,朱光潜病情突然加剧。头脑有时清醒,有时已不能自已。在友谊医院时,他会时常冷不防冒出一句:“维柯的《新科学》里这个词,早该这样译的。”(摘编自宛小平《欣慨交心:朱光潜小传》)
相关链接
①《拾穗者》是近代法国画家米勒的一幅名画,画的是三位乡下妇人在夕阳微霭中弯着腰在田里拾收割后落下的麦穗。我青年时期在法国卢浮宫看过这幅画,时过半个世纪,对它还保存着新鲜愉快的印象。现在想起自己的晚年美学研究,和那三位拾穗的乡下妇人颇可攀上同调。(摘自朱光潜《美学拾穗集》)
②我近几年因译维柯的《新科学》,在研究古代社会。过去这方面知识太差,处处都感到“捉襟见肘”,就向他(沈从文)提出一些关于古代社会的问题。他不但引证他自己在研究文物中所得的收获和启发,作了令人信服的解答,而且还指导我去看我国最近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的新论著。我从此认识到研究文学和美学已不宜画地为牢、闭关自守,考古和研究古代社会也还是分内事。(摘自朱光潜《关于沈从文同志的文学成就历史将会重新评价》)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朱光潜认为研究美学的人只要学一些与美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就能彻底扭转美学界的玩概念、套公式的恶劣文风。
B.朱光潜高度肯定维柯的《新科学》在近代美学研究中的贡献,翻译它是为了开拓美学界视野,消除思维僵化的危害。
C.在香港中文大学讲“维柯”以及收到美国世界维柯研究会的参会邀请,体现了朱光潜学术研究的影响力。
D.病重的朱光潜时常冷不防地冒出一句:“维柯的《新科学》里这个词,早该这样译的。”这一细节表现了他对事业的一片痴心。
E.对维柯《新科学》的研究奠定了朱光潜先生在中国美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小题2】文章第二段与链接材料②提到朱光潜与沈从文的两段往事,从中可看出朱光潜在治学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析。(4分)
【小题3】朱光潜为什么把自己比作米勒名画中拾穗的乡下妇人?请根据文章和链接材料①探析。(6分)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吟诵的前世今生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方法,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通过吟诵的方式,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
吟诵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体系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吟诵的内容是经典和诗文,吟诵的形式则是依照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从内到外都是中华文明精神的结晶,体现着大雅君子风范。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尽管有个别文献提到了吟,但是语焉不详。东汉以后有歌有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多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为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法。吟诵主要通过古代的教育系统传承。老师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整个儿传给学生。所谓读书声,即吟诵声,诗词多吟而文赋多诵。在古代,吟诵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也有偏差。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一些农民也会吟诵。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文盲率窜升,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吟诵是完全口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流派纷呈,其吟诵调也有雅俗乐之别。
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不仅华人吟诵,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很多国家中,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不衰。但是,作为吟诵之根,远为丰厚璀璨的中华吟诵却几乎没有了传承!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私塾进一步消亡。抗日战争私塾再遭灭顶。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1934年、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1946年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吟诵”药方。建国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但很多著名学者都曾撰文提倡吟诵,如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等,80年代许多领导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复吟诵,惜未有实效。1997年,陈少松先生著《古诗词史吟诵研究》,并附吟诵录音光盘。此后陆续有零星论文、调研报告等。2008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以来,许多前辈学者都曾为光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而身体力行。然逝者如斯,吟诵终于还是濒临失传的边缘。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上都在80岁以上,由于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一代学会了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11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吟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学习汉语诗文传统高效的方式,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B.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是汉语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汉语诗词文赋的活态。
C.吟诵的形式依据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的格律,吟诵的传承主要依靠私塾和官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口传心授。
D.在古代,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历代的歌诗在不能歌之后,只有用吟诵之法传承。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吟诵“濒临失传”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堂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私塾由困境走向消亡。
B.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进入中国,汉语朗诵定型并取代吟诵。
C.近现代,虽有不少著名学者大力提倡、研究吟诵,但只有零星的论文和调研报告。
D.建国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学生和儿女。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B.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吟诵的专家和论著,却有很多吟诵的名家。
C.吟诵在古代,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而且一些农民和妇女也会吟诵。
D.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有偏差,其实,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文盲率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