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2分)
面向未来的艺术想象
世界正在高科技引领下发生新变,谁不能通过审美想象来把握这个新变的世界,谁就不具有通过艺术方式来把握人类未来可能性的能力,就不可能站上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也不可能引领世界先进文化潮流。文化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人类前沿问题和未来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表现为对人类明天的艺术把握能力。只有深切关注着人类未来可能性及其命运的文化产品才会被全人类所关注,才能在文化艺术上引领风骚,吸引世界目光,也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从目前中国文艺现状来看,新的知识体系和观念还没有很好地融化到我们的文艺创作中,新的科学技术还没有激发出我们新的艺术想象力,还不能用我们的艺术想象为人类打开一扇未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新窗户。我们在抱怨外国大片抢夺了市场,却没有自问我们的艺术想象力与当今的高科技思维携手并进了吗?相反,我们更多地将艺术想象的兴趣集中在宫廷、侯门、大宅门里的恩怨纠缠上,集中在过去权力争夺的“权谋”手段上,还没有走出“官本位”。就说我们拍摄的所谓“大片”以及大量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大多没有离开“皇帝”,总是在“皇帝”身边兜圈子。用巨额投资堆积出古代宫廷的奢华奇观与视觉盛宴,强化着权力崇拜、皇恩浩荡的观念。“权谋文化”与“奴才主义”还在死死地纠缠着我们的意识,根本无暇顾及日新月异、五彩缤纷的人类新生活与未来可能性。实际上,这种文艺应当叫做“面向过去”的文艺,而不是“面向未来”的文艺。
  这种“面向过去”的文艺,不是指题材的“过去时”,而是指思想意识的“过去时”——没有给人们提供什么新的思想资源。有几部所谓“大片”从历史中发掘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激情和动力?有哪部作品涉及到了目前人类共同面对的前沿问题?而人类是要走向未来的,新的生活才是人类的向往和未来世界的支点,是未来艺术想象的翅膀,因而是制高点所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绝不可能是朝着过去,而只能是朝着未来。不关心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及人类的共同利益,不关心人类未来的可能性,你的作品怎么可能走在时代前面?怎么走向世界?只有走到时代前面,先人一步用艺术想象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你的作品才可能走向世界。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变弱项为强项,把文艺的目光从陵墓中的“死魂灵”移向现实人生,移向未来世界,而不是用懒汉的思维方式为我们的弱项开脱。
  当今时代文化的竞争,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为思想价值与想象力的竞争。中华民族不缺乏对未来的艺术想象能力,从远古神话“盘古开天地”,“二郎神担山”,“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鲲鹏展翅九万里”等气势磅礴的想象来看,无不表达了先民借助于幻想对自然界和未知世界的把握,这是真正的对未知世界和未来世界的艺术把握,这就是当时的人类之“梦”。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自信?其元气浩然,荡乎天地!因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唐诗以及明清小说《西游记》与《红楼梦》的艺术想象,也是超群绝伦,显示了中华民族奇诡的幻想智慧,创造了堪称世界一流的艺术想象成就。俱往矣,这一切都是先人在传统知识和农业文明经验基础上实现的。古人的许多艺术想象在今天已被科学所实现,谁能说这不是艺术对世界的一种把握?谁能说这不是走在时代前面?今天,生物工程、外太空探索、网络世界等等新的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生活。难道这一切新的知识元素就不能激活我们新的艺术想象力吗?就不能激发出我们除了“皇帝梦”之外新的梦想吗?无论如何,我们的艺术想象应当积极地、主动地与高科技思维比翼齐飞,借助于高科技知识的推力飞得更高更远。只有如此,我们的艺术想象才能不落人后。想象力是一个民族文化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只有面向未来,艺术想象的翅膀才会拥有更广阔的飞翔空间。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伟大复兴。文化复兴不是复古,而是让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焕发出新的活力,融汇新的时代内容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而文艺创作是文化创造的重要内容之一。文艺不是简单的娱乐,也不是简单的歌颂。文艺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通过艺术想象对世界的审美把握。一个民族的文艺,就是这个民族通过艺术方式对世界的把握,表达了这个民族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构成这个民族的文化能力。故而文艺创作之得失,关乎大矣!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然。(《人民日报》2010年6月18日)
【小题1】从全文看,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本文主旨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创作要与高科技思维携手并进。
B.文艺创作应摒弃“面向过去”的文艺。
C.文艺创作要有面向未来的艺术想象力。
D.中华民族的文艺史上有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小题2】(小题2)结合原文,对具有“艺术想象”的文艺作品的标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会被全人类所关注,能在文化艺术上引领风骚。
B.作品能深切关注人类未来可能性及其命运。
C.作品应很好地结合新的知识体系和观念。
D.作品能为人类打开一扇未来艺术和未知世界的新窗户。
【小题3】(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含义的理解。(3分)
答:
【小题4】选取文中的一个神话故事,简要谈谈先民对未来世界的艺术把握。(50字左右)(3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23: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文后各小题。

生物发光的奥秘

说到生物世界里的发光现象,人们首先会想到萤火虫,但是除了这种昆虫外,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光,人们发现,不同的生物会发出不同绿色的光来,所有的植物在阳光照射后都会发出一种很暗淡的红光,组生物一般都会发生淡淡的蓝光或浅绿光,某些昆虫会发出黄光。仔细地划分一下,生物发光可分两类:一类是被动发光,如植物,那些微弱的红光不过是没能参与光合作用的多余的光,这种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但一般的看法是这种光无意义,就像涂有荧光物质的材料经强光照射后再置于黑暗中发光那样;另一类是主动发光,尽管有一些主动发光的意义目前还未全部认识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大多较生物的主动发光是有用途的。光是一种能量,生动发光是对能量的一种消耗。生物的生存策略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在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中最大很度地粟节省能量,因此主动发光必定是主动受光生物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

1885年,社堡伊斯在实验室里提取出萤火虫的荧光素和荧光素晦,指出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化学反应,后来,科学家们又得到了荧光素酶的基因。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它全看清楚了。我们知道,化学发光的物质有两种能态,即基态和激发态,前者能级任而后者能级很高。一般地说,在激发态时分子有很高并且不稳定的能量,它们很容易释放能量重新回到基诚,当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时,我们就看到了生物发光,如果我们企图使一个物体发光,我们只需要的它足够的能量使它从基态变成激发态就行了?但生物要发光则需要体内的醉来参与,溶是一种催化剂,并且是高效率的催化剂。它可以促使化学反应的发生,给发光物质提供能量,且能保证消耗的能量尽量少而发光强度尽可能高。在萤火虫体内,ATP(三清腺酸苷)水解产生能量提供给荧光素而发光负化反应,每分解一个ATP氧化一个荧光素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从而发出光来。目前已知,绝大多数的生物发光机制是这种模式。不适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荧光素则换成了光蛋白,如常见发光水母的绿荧光蛋白,这些绿荧光蛋白与钙或铁离子结合发生反应从而发出光来。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生物发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发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的被动发光,一类是具有意义的主动发光。
B.生物发光指的是生物在激发态时因能量释放而形成的一种发光现象。
C.生物发光是一种化学发光现象,它只有在两种能态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产生。
D.生物发光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反应来提供能量。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植物吸收的光部分未参与光合作用,因而有些植物只能发出暗淡的红光。
B.因为杜堡伊斯找到荧光素酶的基因,才使得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
C.科学家在分析物质的化学发光原理时,一般认为在激发态时分子很容易释放很高且不稳定的能量然后重新回到基态。
D.被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基态,主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激发态。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一个ATP和一个荧光素发生氧化反应,萤火虫体内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
B.生物之所以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因为体内拥有荧光素或光蛋白。
C.生物发光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生物体内的酶越多,发出的光越强。反之亦然。
D.荧火虫发光原理的揭示,为人类开发利用高效节能的新光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长发短缨
田洪波
21岁的孙凤英加入抗联队伍那会儿,一条麻花似的大辫子长至腰间,油旺旺,黑亮亮的。
她原是宣传小分队的成员,随着战事吃紧就混编到四支队来了。对此孙凤英相当得意:俺也是抗联正规军了!
的确,正规军的孙凤英有枪了。
枪是短枪,而且孙凤英还扎上了绑腿,走起路来飒爽英姿。
每天行军途中,孙凤英总不忘唱上几句《小鬼子把门》什么的。
她嗓音清细,战士们听着脸上都一扫阴霾和疲惫。
可惜好景不长,有一天她的歌声被从营地上下来的一位营长听到了。
营长围着孙凤英转了两三圈,把孙凤英转毛了,小脸通红不知营长要干什么。
“你以为这是在舞台上吗?去,把你的辫子给我剪了!”营长突然发起怒来。
有几个女兵吓得吐了下舌头,拉起孙凤英就走。孙凤英张了张嘴想告诉营长,我这辫子可是留了20来年!可末了,她看了看冲她直摇头的同伴,只是咬紧了嘴唇,什么也没说。
孙凤英不情愿地被剪成短发了。剪成短发的孙凤英不可抑制地一个人坐在光秃秃的树桩上好顿哭。许久,才把头猛地一甩,继续冲女伴们扬起那张青春的脸说笑。
孙凤英还是那个爱唱歌的孙凤英,只是歌词换了:红旗飘飘在半天空/ 好似草堆落火星/ 妇女姐妹入抗联/ 长发剪成短缨缨……
孙凤英好像天生不知道什么愁事,哪怕子弹从她耳边穿过!
战事紧,可每次打完仗孙凤英都不忘化化妆。用烧过的火柴杆儿、细树枝儿,或者把大红纸蘸点水洇一洇,往脸上、眉上、唇上轻轻一抹、一描、一勾,一个妩媚无比的孙凤英就出现了……对一些女伴的狐疑,孙凤英干脆搬出营长的话给挡回去——咱们是正规军。正规军就要有正规军的样子!把个女伴噎得眼直翻白。孙凤英却仰天大笑,开心无比。
起始,战士们累了还能听孙凤英亮亮嗓子。可仗越打越激烈,孙凤英就长时间没有尽情亮嗓子的机会了。不过,除了唱歌,孙凤英还懂一点医护常识,也会把饭烧得很香,于是后来,孙凤英的角色就杂了,甚至缝缝补补,浆浆洗洗的活儿也常被她揽下来。
就是在那会,孙凤英与副支队长刘老顺走到了一起。孙凤英有个被战士称为“百宝囊”的背兜,什么药包、天剪,补衣的碎布、针线等等,用场大着哩。可偏偏就让刘老顺给看在眼里了,就隔三差五找孙凤英,一来二去,两人就有了那层意思。
是营长作主,给他们两人在营地上举行了婚礼。
婚后月余,郭塌子战役便打响了。
郭塌子战役,是抗联三团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尽管有战士在撤退过程中一直注意倒着走,在走过的脚印上撒上辣椒面,破坏敌人狼犬的嗅觉,奈何敌人还是步步紧逼,穷追不舍。
于是在一个黄昏,六营的战士们撤到了山峰陡峭的七星峰。
再往前走已经没有路了,而两岸悬崖相距约两米左右。营长指挥众人一个个跳过去,但轮到孙凤英这儿卡壳了——她身上背着铁锅和铁桶,还有那个永远不离身的“百宝囊”。
把东西都扔了!营长当机立断。
我不!孙凤英第一次顶撞起营长。
营长瞪圆了眼睛。
孙凤英也不瞅他,把“百宝囊”摘下来递给了刘老顺,你先过去,你过去再接应我。刘老顺伸手要摘她的锅,但孙凤英挡住了,锅在我在!说时还冲刘老顺一笑。可是你?刘老顺有点急了。
少废话!孙凤英狠狠瞪刘老顺一眼。
无奈,刘老顺只好咬牙跳了过去,然后揪心扯肺地等着孙凤英跳。孙凤英几次试跳都没成功。刘老顺见状,干脆和战士们砍断了旁边的桦树搭向对岸,让孙凤英小心爬过来。孙凤英爬到一半,系铁锅和铁桶的麻绳突然断了,铁锅和铁桶落入悬崖的巨大声响惊起一群山鹰。
被惊扰的还有敌人。眼见孙凤英快要爬到对岸了,这时,一声枪响,孙凤英掉下了深渊,只留下刘老顺撕心裂肺的哭喊——凤英,凤英……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去,把你的辫子给我剪了”、“突然发起怒来”、“瞪圆了眼睛”等交代,一方面说明营长对部下要求严格,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营长态度蛮横,带兵方法简单粗暴。
B.作者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营长围着孙凤英转了两三圈”、“小脸通红”、“吓得吐了下舌头,拉起孙凤英就走”等细节描写使人物群像更显鲜活,场景更加生动。
C.小说写营地歌声,写抗联战士的爱情,写女战士就地取材描眉化妆,这些描写是为了淡化残酷的战争氛围,增加作品的诗意,彰显人性的美好。
D.抗联战士用了很多办法力图摆脱敌人但未能如愿,最终无奈撤到陡峭的七星峰。如果上级能够未雨绸缪,周密筹划,局面就不会如此被动。
E.小说前半部分对故事的结局进行了充分的铺垫,且这些铺垫与故事悲壮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小题2】小说在刻画孙凤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题“长发短缨”的含意。
【小题4】小说结尾写到孙凤英的牺牲与“抗命”有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风雨中忆萧红
丁玲
①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微微地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
②就在这样的风雨中,我想起了天涯的故人,那些死去的或是正受着难的。前天我想起了雪峰,昨天我又苦苦地想起秋白,今天我想起了刚逝世不久的萧红。
③萧红和我认识的时候,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初。初次见她,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吧。
④我们相处了一个春天,彼此都很亲切,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孤僻的性格。我们尽情地在一块儿唱歌,每夜谈到很晚才睡觉。当然我们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不是没有差异。然而彼此都能理解,并不会因为不同意见或不同嗜好而争吵,而揶揄。我们痛饮过,我们也曾在风雨之夕互相倾诉。然而现在想来,我们谈得是多么的少啊!我们似乎从没有谈到过自己,尤其是我。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是失去了自己的,因为我们实在都太真实,太爱在朋友的面前赤裸自己的精神。但我仍会觉得我们是谈得太少的,因为,像这样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人是太少了啊!:学.科.网
⑤抗战开始后,劳累奔波使她迷茫,不知在何处安顿自己的生活。延安虽不够作为一个写作的百年长计之处,然在抗战中,可以使一个人少顾虑于日常琐碎,或者会使她能更健康些。但萧红却南去了。
⑥我们分手后,就没有通过一封信。端未曾来过几次信,在最后的一封信上(香港失陷约一星期前收到)告诉我,萧红因病由皇后医院迁出。不知为什么我就有一种预感,觉得有种可怕的东西会来似的。有一次我同白朗说:“萧红绝不会长寿的。”当我说这话的时候,我是曾把眼睛扫遍了中国我所认识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能够耐苦的,不依赖于别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写作的女友,是如此寥寥啊!
⑦不幸的是我的杞忧竟成了现实,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
⑧生在现在的世界上,死对于自己也是莫大的损失。因为这世界上有的是戮尸的遗法,从此你的话语和文学将更被歪曲,被侮辱:听说连未死的胡风都有人证明他是汉奸,那么对于已死的人,当然更不必贿买这种无耻的人证了。鲁迅先生的“阿Q”曾被那批御用文人歪曲地诠释。那么《生死场》的命运也就难免于这种灾难。
⑨只要我活着,朋友的噩耗一定将陆续地压住我沉闷的呼吸。尤其是在这风雨的日子里,我会更感到我的重荷,但我一定可以支持下去的。我将压榨我生命所有的余剩,为着你们的安慰和光荣。哪怕就仅仅为着你们也好,因为你们是受苦难的劳动者,你们的理想就是真理。
⑩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晴天。我为着明天的胜利而微笑,为着永生而休息。我吹熄了灯,平静地躺到床上。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文章有删减)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有关“风雨”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萧红的性格特点。(6分)

【小题3】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4分)
(1)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2分)

(2)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晴天。(2分)

【小题4】结合文章对萧红的回忆,探究作者蕴含其中的丰富的思想感情。(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除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唐代陆上海上的交通也很发达,唐的政治文化影响越出了国境。沟通中西的丝路空前繁荣,唐三彩的骆驼俑和人俑中的胡商形象就是丝路繁荣的记录。除了丝织品,瓷器也从陆上与海上输出到国外。交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和落后地区的开发,都为陶瓷制品准备了市场。陶瓷考古发现的唐瓷窑址之多是空前的,特别是北方瓷窑的增加超过了长江以南各地,这为日后北方出现众多的名窑和南北制瓷中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特点。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分别伐表了南方瓷业与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这虽是事实,但实际上,北方诸窑也兼烧青瓷、黄瓷、黑瓷、花瓷,也有专烧黑瓷与花瓷的瓷窑。北方诸窑中,很多瓷窑烧瓷历史较短,没有陈规可以墨守,因而敢于作各种尝试和探索。釉色不厌弃青、白、黄、黑、绿、花,制胎可以两色重叠拉坯,形成纹理,不薄雅素,更喜富丽。这代表了一种新的自信和进取的时代风格。虽然在南方没有发现白瓷窑址,只是在唐墓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白瓷,但这是白瓷向倾向于保守的青瓷进行冲击的迹象。
评诗家说唐诗有所谓盛唐气象。陶瓷艺术最能表现这种盛唐气象的则是唐的三彩釉陶。这不仅因为三彩釉器绚丽斑斓,富于浪漫色彩,釉色的富丽热烈能反映唐人的生活意趣;还因为凤头壶、龙首杯这些有异邦色彩与趣味的新的器物造型,表现了唐人对异域文化广收博采的自信与气魄;而且三彩陶俑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是一幅唐代长安与洛阳贵族风习与生活情趣的风情画。那些丰腴的贵妇,那些射猎的贵族,那些恭谨的文吏与女侍,那些牵驼的胡商,还有那些负重的骆驼,那些马,那些狞猛的武士与天王。记录了开元盛世的安富与尊荣、豪华与放纵。
在制瓷工艺上,唐人的贡献是不少的。他留给后世的一份厚礼是在烧成工艺中普遍使用了匣钵装烧。匣钵创制使用可能早于唐,但大量使用并作为工艺的常规,则在中唐以后。唐人凭借高超的工艺烧制出高质量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
“纷纷五代乱离间”。五代、十国的纷争是唐王朝各种固有矛盾发展的结果。但各地割据政权之所以能够存在,也是因为唐末地方经济有了发展,可以作为割据者的依凭。一些割据政权为保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使得战祸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开发。所以在五代十国时期,在二些地方政权割据的地区,包括陶瓷在内的手工业仍然有所进步和发展,吴越的青瓷就是其例。但是也正因为全国分裂、割据的形势,使得各地瓷窑之间借鉴、仿制以至市场竞争变得异常困难,这种进步与发展又是有限度的,瓷业的新的发展繁荣还有待于北宋统一全国。
(摘编自冯先铭等《中国陶瓷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大运河沟通南北,海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丝织品和陶瓷远销海外,政治文化影响越出了国境。
B.陶瓷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北方窑址,说明北方瓷窑在数量上超过南方,并为形成新的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
C.唐代北方瓷窑以烧制白瓷为主,但很多瓷窑因历史较短,没有陈规旧制,所以勇于探索,烧制出花色各异的产品。
D.唐代北方瓷窑制胎可以使用两色重叠拉坯技术,釉色雅素富丽并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信和进取的时代风格。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瓷技术的进步、社会的需求和中西文明的频繁交流和碰撞,各种因素相互融合,诞生了唐三彩这一艺术瑰宝。
B.随着沟通中西的丝路的空前繁荣,异国的驼队和牵驼的商人往来其间,他们的形象出现唐三彩陶俑中。
C.凤头壶、龙首杯等瓷器的烧制吸收了异国的制瓷技术,表现了异域文化日益影响着唐代艺术品。
D.唐代三彩陶俑艺术地记录开元盛世唐人的生活情景,陶俑的形象身份各异,造型多样,栩栩如生。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之前,南方青瓷占据陶瓷业的主流地位,但在南方唐墓中发现了大量的白瓷,说明青瓷的地位正在受到冲击。
B.匣钵装烧是制瓷工艺的一项重要技术,唐人的这一创制技术,得到广泛推行并作为工艺的常规,烧制出高质量的陶瓷。
C.吴越地方割据政权采用保境息民的政策,经济得到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陶瓷业的进步和发展。
D.唐朝社会安定,瓷业兴旺;五代时期,国家分裂,瓷业发展受到限制;北宋统一全国,将迎来瓷业新的繁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 痴

梅 寒

临城面山向水,地处水陆交通要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小城虽然不大,城中有钱有闲的人家却不少,临城的戏园茶馆也就格外多。南来的北往的戏班子,来临城,没有一家不赚个钵满盆满满载而归的。

在临城,余家是响当当的大户,余家老太太一口气连生五子,五个儿子中有四位子承父业开染坊做买卖,只有年纪最小的余五让父母大失所望。余五也生得人高马大、气宇轩昂,却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倒是对游山玩水、逛街、下馆子挺在行。老爷子看不习惯,软硬兼施,企图把这个最小的儿子拉入商海正途,无奈余五是那扶不起的阿斗,心思全然不在那里。老爷子也只好放手,由了他去。余五自此越发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活得没了章法。

余五爱听戏,临城凡是搭台唱戏的地方,没有一处少得了余五的身影。余五彼时年纪正轻,家世又好,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所过之处,街里街坊斜睨皱眉,心下慨叹老余家出了这等败家之子。到得戏园茶馆,余五所受待遇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老板笑脸相迎,台上扮戏的演员更是恭恭敬敬地称余五为“五爷”。

这一声“五爷”也不是白白叫得的,别看余五没有经商的天赋,对戏,对台上的戏子们而言,余五可谓知己。当然,余五也不可能成为所有戏子们的知己,他爱戏,捧角儿,只捧自己欣赏中意的人儿。不入他戏眼的,他连正眼都不瞧一下。也怪,但凡入了余五的戏眼,被他着意去捧的戏子,无论是花旦还是老生,最终无一不红,无一不火。也正为此,五爷这个名字在梨园界越叫越响,前来奉承巴结五爷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入了这一行,吃了这碗饭,谁不想成角儿?

五爷却有五爷的标准,不肯轻易出手,也决不轻易放弃。他不看好的戏子,哪怕将相王侯携了金玉满堂来找他,他也不肯叫一声“好儿”;他看好的,哪怕两手空空,他也场场都会准时前去捧场叫好儿。

有时,城东城西,两边的戏班子摆开擂台,同时开唱,刚好两个戏班子里都有五爷要捧的角儿。这下可就忙坏了五爷和他手下的那些人,城东听一半,赶紧勒马上车,急匆匆往城西赶,城西听过了紧要处,再匆匆忙忙往城东赶。因为对台上的戏了然于胸,哪里出彩儿,哪里该叫好儿,五爷把握得恰到火候,一个晚上在城东城西间穿来穿去,竟然也不耽误五爷为两边要捧的角儿叫好儿。这也是一种本事。

那年,邻省有一个戏班来临城搭台唱戏,其中有一个唱花旦的少年,十四五岁,生得儒雅俊秀,唱腔深情婉转。五爷坐在台下,搭眼一望,侧耳一听就觉得他是一块唱戏的料。自此,每有少年的戏,五爷一场不落。等那戏班在临城唱到第二十五天的时候,五爷同往常一样前去听戏,却发现台上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陌生脸孔。五爷急了,匆忙去后台打探,方知唱戏的少年嗓子出了问题,那会儿正神情落寞地在给班主烧水沏茶呢。看到五爷前来,少年的眼圈儿一下子就红了。

五爷去找班主,让少年继续出台唱戏。班主面露为难之色:“孩子的嗓子坏了,怕是祖师爷没赏他这碗饭吃啊……”五爷不知怎么的,就认定这少年日后必成大器。那晚与班主商议不成,五爷竟然做出一个有生以来最疯狂也最大胆的决定。他花了几百两银子将少年从戏班里赎出来,又花了几百两银子带着少年去求名师:“孩子,只要找对师傅,别看你嗓子坏了,你仍然能成名成角儿。”

五爷的这一举动差点把家里的老爷子气得吐血。

少年对五爷的举动,却是感激涕零,在五爷面前长跪不起,要认五爷为义父。五爷没应承,扶起少年就俯身去掉少年膝盖上的土:“演戏有三境,一要演‘准’,二要演‘美’,三要演出‘味儿’,这就好比‘三级跳’,一跳要比一跳难啊,难能可贵,你小小年纪,就已悟得演戏的第三境了。好好唱吧。”

自此,五爷与少年以朋友相称。少年仍旧称五爷为“五爷”。

五爷大半辈子只爱戏、捧角儿,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家中所有积蓄几乎全部被挥霍在这上面,父母在时还好,等到父母归西,家里四分五裂,五爷自己的生活都变得困难。五爷仍旧痴迷于戏,那份痴迷却仅仅局限于自己家里那台老旧的唱机。唱机嗞嗞啦啦,当年他捧红的那些角儿,在咿咿呀呀地唱。年迈的五爷眯着眼睛,摇着纸扇,半躺在院中的摇椅上,听到至情处,手上的纸扇“啪”地一合,“好!”那一声,气息不减当年。

却再也没有如潮的“好——”来附和了,只有院角的一树洋槐叶子在“唰啦啦”地响……五爷病危,想念自己昔日捧红的那些角儿,老生,花旦,小生……却无一个前来。除了那个他曾为他赎身的少年——彼时,那少年已是红透大江南北的名伶。

看到五爷老态龙钟,病体恹恹,身边唱机里依然在放着师兄师妹们的唱片,名伶的眼眶儿就湿了:“五爷,这些年,为这,可苦了你哇……”

不苦,不苦,苦因是迷,乐因是悟,五爷好的就是这一口儿哇……

五爷长叹一声,欣然闭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余五年轻时未能继承家业,但每每出行,仍然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这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余五晚年悲剧命运出现的必然性。
B.余五在梨园界影响巨大,只要是被他捧过的戏子,无论个人条件如何,最终没有不红的,唱花旦的那位少年便是典型的例证。
C.余五为了赎出已经被戏班子淘汰的少年,竟然花了几百两银子,这把其父气得吐血。这一细节暗示了余五的父亲是被气死的。
D.烘托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有关余五的父亲以及街坊的眼光和态度等侧面描写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它们对突出余五对戏的痴迷作用明显。
【小题2】小说中的余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余五是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