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不短与繁不烦
罗书华
诗以简法语言作为自己的本色语言,然而,简省绝不意味着简单。阿恩海姆说:“‘简化’在艺术领域里往往具有某种与‘简单’相对立的另一种意思,它往往被看作是艺术品的一个极重要的特征。当某件艺术品被誉为具有简化性时,人们总是指这件作品把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在一个统一结构中。由艺术概念的统一所导致的简化性,决不是与复杂性相对立的性质,只有当它掌握了世界的无限丰富性,而不是逃向贫乏和孤立时,才能显示出简化性的真正优点。”古代诗学的简省,就是这样一种包含了丰富与复杂的简省,它的价值不在其简,相反却在其简所带来的繁。
对于诗学简省的语言中包含了丰富与复杂,早在刘勰时就已发现,《文心雕龙·物色》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皎日暳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及离骚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 刘勰认为,诗作的语言与辞赋的语言各有自己的特色,诗作简约而辞赋繁丽,然而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简省的诗学语言却并不见得比繁辞丽句差,毋宁说简约的诗句反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灼灼”“依依”等词所表达的“一言穷理”“两字穷形”“情貌无遗”的艺术境界,就是辞赋语言所难以企及的。
刘勰以为简省的语言可以少总多。在他看来,在无限丰富的对象世界面前,语词其实相当有限,要用同样多的语词来对对象进行对应式的描摹根本没有可能,其结果只会造成词语的杂沓和堆积。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只有变换一种思维方式,将繁言变成简语,这样与对象相对应的可能性反而可以增大。
其实,从诗学的语言结构来看,以少总多确实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由于诗学语言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语言的冗余性,摒弃了那些只是为了交流的语符,语言的能指系统和表意功能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活,因此,诗歌的信息含量较之其他文体语言来说确实要更大。王夫之在解释诗学语言的这种特点时,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以为诗学简法语言中蕴含了一种由内向外辐射的力量。由于诗学语言本身的简省,这就给了读者以相对多的想象空间,从而使读者有在想象之中描绘出物象的美丽的机会,这应该是其以少总多实现的最后一个环节。将窗户打开,一览无遗的房间,总是不如挂上一袭窗帘的房间有魅力。
如果单纯地从表意的效率来看,叙事学的繁法语言以几千几万言来表达一个简单的道理,其效率当然是相当低下。然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并非只是为了传情达意,甚至可以说主要并非是传情达意,既然如此,也就不能只是以表意的效率的高低来衡量叙事学。事实上,表意效率之低恰恰是叙事学的需要与吸引力所在。与诗学的向着作者不同,叙事学是一门向着读者的艺术,换句话说,叙事学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向读者提供娱乐与消遣。这可以说是小说叙事学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这就决定了小说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而且也要用详尽细琐的语言,这样,叙事作品就会更加直观,更加接近于形象本身,而读者接受起来也可以毫不费神,能够自得其乐。严复、夏曾佑说:“读其书者,一望之顷,即恍然若亲见之事者然。故读简法之语言,则目力逸而心力劳,读繁法之语言,则目力劳而心力逸。”当然,从小说的说理教化的目的来看,以详尽的笔墨来渲染或解说某个道理,也能令人接受,正如管达如所说:“凡事详切言之则易晓,浑括述之则难明。”
诗学语言简而不觉其短,叙事作品繁而不觉其烦,这就是中国诗学与叙事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选自《中国叙事之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在艺术领域,“简化”与“简单”往往是相对立的概念,而与“复杂”“丰富”不是对立的概念。 |
B.古代诗学的简省,表现在文字的简约和意蕴的丰富两方面,它的价值在于其简所带来的繁;辞赋的语言繁丽,它的价值在于繁词丽句所带来的美,二者各有特色。 |
C.简约的诗句所达到的“一言穷理”“两字穷形”“情貌无遗”的艺术境界,是辞赋语言所难以企及的,简单的语言比繁复的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
D.诗学是向着作者的艺术,叙事学是向着读者的艺术,因此,诗主要是给作者自己看的,小说主要是给读者看的。 |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咫尺有万里之势”的绘画原理与“以少总多”的诗歌原理有相通之处,可用来形象地说明语词的少与意义的多之间的辩证关系。 |
B.“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说的是辞赋语言的特点,“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则是诗歌语言的特点。 |
C.诗学以简法语言作为审美特征,叙事学以繁法语言作为审美特征。《孔雀东南飞》是以简法语言为主要审美特征的作品,《水浒传》则是繁法语言的代表。 |
D.民间说书艺人的“说书”是向着听众的艺术,它运用的是繁法语言,即用通俗、详尽的语言叙事,使听众听起来毫不费力,以提供娱乐与消遣。 |
【小题4】诗学语言与叙事学语言有哪些不同?(4分)
文学的认识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认识内容还是人。一个时代的文学可以反映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这各个方面的状况其实都是人的状况。文学成为人用来反照自身的镜子。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学界的历史就是人的自我认识的历史。
在古希腊的文学中可以看到古希腊人关于人的观念。古希腊人对人充满着乐观的信念,认为人同神是相通的,人在灵魂和肉体两个方面都能达到像神一样完美。他们庄严地宣告,“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语),“人是第一重要的”(伯里克利语)。因此,正如希腊神话里的神都具有人性一样,《荷马史诗》中的人也无不放射着神性的光彩。那些人间的英雄们,无论是奥德修,还是阿喀琉斯,都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强健的体魄,他们敢于同神斗智、同神搏力,在神的面前也毫不逊色。《荷马史诗》所奏响的正是这样一曲赞美人的意志、力量和智慧的颂歌。
但是中世纪的文学却表现出了对人的另外一种认识。在中古的那些用拉丁文写成的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里,人被解释成带着“原罪”降生到人间,人无力自救,只有信仰和崇敬上帝,仰仗上帝的力量在来世获得拯救。在这种解释里,人完全沦为上帝的附庸,这种前所未有的对人的贬低是人类自我认识史上的大倒退。
文艺复兴时期再度发现了人,再度把人提升到与神并驾齐驱的地位,而且还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个性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充分反映了人的自我认识的这种新进展。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都是当时最重要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当时最重要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在自己的作品里塑造了人的各种各样的性格,表现了人的各种世俗的情欲,颂扬了人的各种品性和美德,体现出反对神权统治和封建压迫、激励个性的自由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里的这种人的观念被后来的新古典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所继承,并分别向两个极端发展。新古典主义文学强调的是人的理性,主张人的个体性要服从人的群体性。高乃依的悲剧《熙德》就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观念,它描写了在悲剧主人公身上责任感如何高于爱情、理性如何战胜情感的。与此相反,浪漫主义文学强调的是人的情感和人的个体性的一面,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这可从拜伦描写的那些以孤独的个人反抗社会的“英雄”们看出。
从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又可以看到关于人的一种新见解。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那里,人身上的神性光彩已经消褪,人成为现实的人,成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人的现实的社会性造成了人各种各样的遭遇,形成了人各种各样的性格。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巨大成就就在于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反映着现实人的不朽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通过人来说明社会,又通过社会来说明人如何改造、如何提高和如何发展。
如果说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是从抽象的人转向社会的人,那么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人则从社会的人再次转向抽象的人。但又不是转向古希腊的那种放射着神性光辉的完美的人,而是转向一种丑陋的、残缺的、畸形的、孤独的、充满着各种阴暗心理和罪恶冲动的人。现代主义作家完全丧失了对人的乐观信仰,被一种悲观的、绝望的情绪所代替。在他们眼里,人不仅褪尽了神性的光辉,甚至连人性也没有了,完全变成了“物”和“魔”。“我是谁——我是心灵驱使的小丑”,“我永远是多余的”,“他人就是地狱”,“使我感到荒诞的不是任何社会制度,而是人本身”,这些话最能代表现代主义作家对人的基本看法。
【小题1】下列关于“文学与人”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对“人”的认识,从本质上说,文学发展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 |
B.文学认识的主要内容是人,是人用来反照自身生存、发展状况,认识自我的镜子。 |
C.文学对人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形成了对人的正确而全面的看法。 |
D.文学中的“人”都是虚构的,任何时期的文学都不可能真实地揭示“人”的本性。 |
A.《荷马史诗》放射着神性的光彩,其中的人物都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强健的体魄,奏响的是一曲赞美人的意志、力量和智慧的颂歌。 |
B.中世纪文学认为人是带着“原罪”降生到人间的,只有仰仗上帝的力量在来世获得拯救,把人完全沦为上帝的附庸,是对人的贬低。 |
C.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充分反映了人的个性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体现出反对神权统治和封建压迫、激励个性的自由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 |
D.现代主义文学把人妖魔化,人在作家笔下,褪尽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辉,成了丑陋的、充满着各种阴暗心理和罪恶冲动的物和魔,这和把人完全神化同样有害无益。 |
A.古希腊人对人充满着乐观的信念,表现了人神相通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是最重要的,人的地位比神更尊贵。 |
B.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观念都是继承文艺复兴时期激励个性自由发展的人文主义文学观发展而成的。 |
C.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反映现实的不朽的典型形象,刻画了人的各种各样的性格,是对人的认识的理性回归。 |
D.拜伦描写的那些以孤独的个人反抗社会的“英雄”,强调的是人的情感和人的个体性的一面,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 |
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
①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

②夏商以来,开始了“家天下”。(《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宫位世代相传)以为礼”。《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

③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东汉未,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高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就是各州郡县的地方长官,将本地的人才按照九种不同的等级推荐上来,政府据此授以官职。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④隋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这种“学校一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落。1904 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便宣告终结。
(节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是对我国不同时期选官制的解说,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原始社会时期,考察选拔官员主要依据的是被选者个人的品行与才干。 |
B.“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夏商以后的“家天下”时期,担任官职的大小贵族有一部分遵照嫡长继承的原则相袭,确保世代垄断官职。 |
C.“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战争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政府选拔官员困难,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完全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
D.“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用考试的方式按照规定所写文章的好坏来选拔官员,是科举制与以往官员选拔制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 |
A.隋唐以后的依据考试成绩而不论出身来取士的科举制,是对以往门阀势力限制人才的一种有效突破。 |
B.春秋战国时期,出于争霸需要而逐步建立的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宣告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 |
C.秦汉以来建立的以个人德行才能为衡量标准的察举制,使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日趋规范化,确保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
D.相比起“天下为公”时期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家天下”时期开始的任人唯亲的世袭制是一种明显的历史倒退,没有任何历史意义。 |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以上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具体说明。(4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哲学视野中的艺术
柳延延
①人类最早的知识之树是艺术(仪式)、神话。即便是原始先民,都没有仅仅满足于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和武器的实用功能,而是极力进行装饰和美化,于是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洞穴中的壁画、器具上雕刻的图案。因此,人类这种存在物既有动物性的一面,也有通过艺术、宗教、哲学超越其动物性,追求精神价值的一面。正是这一特点,打破了重复的、千篇一律的常规生活,而与生活的最终本质相联系。如果我们将文化看成是由人的自由的首创精神所创造的,则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文化的基本功能应该都是双向度的,一个向度是维持人的生命存在,提供日常劳作的规范与程序,另一个向度是超越日常劳作的规范,为人的存在提供意义、价值和美感。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个生活被分解为两个部分——事功和闲暇,战争与和平,某种以必然和有用的东西为目的的行为与某种以“美”的东西为目的的行为。确实,我们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实际的。但是人对生活从一开始就有另外的不讲狭隘实用目的的态度,在这种时刻,我们对事物和人并没有任何要求,而是作为审美情感的基础,是对世界无私的享受。某种意义上,美,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②如果说科学是逐渐发展并不断进步的,那么艺术则不是这样。科学是不断更新的,其成果往往不能经久持年,或迟或早注定要被更好更新的成果所取代。与此相反,由于艺术的特性,其作品则可能永葆青春。关于这一点,1923年毕加索如此评论说:“对我来说,艺术上并无过去和未来之分。如果某件艺术品现在没有永久生命,就根本不要考虑它。希腊、埃及和以往伟大画家们的艺术并不是往昔的艺术;恐怕现在它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富于活力。”
③艺术与整个文明的进程有很大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最先敏感到时代的特征,因此,要想理解我们的历史和时代,到艺术作品中去寻找是不会错的。
④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的发展开始加速,且其转化为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技术对人的统治开始全面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技术日渐发挥主宰性作用的同时,传统人文知识则相对衰落了。许多人对20世纪以来出现的现代艺术感到不能理解,可是我们不要忘记,每一个时代都会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形象投射到这一时代的艺术之中。在当代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我们能够毫不含糊地捕捉到一种心灵趋于瓦解、破坏冲动抬头的倾向,它表现为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代之以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
⑤既然今天是科学理性方式统领着一切,为什么现代艺术和现代哲学却呈现出强烈的非理性或关注非理性的特征?在这方面存在主义提出了生存的荒诞性,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物化”和“异化”本质,其实所有这一切恰恰都是当代真正的思想家、艺术家对抗这种统领一切的技术理性思想方式的努力。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种努力是我们的出路吗?
⑥有人说,现代人已被自己创造的技术牢笼所囚禁。这种背景下,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使人们脱离困境的力量?
⑦如何使人文价值成为科学的内在基础,是当代哲学和一切理论探讨的重大使命。现代艺术家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吗?里尔克将诗人的工作阐释为“我赞美”,这也许可看成是对今天的艺术家的恳求:别忘了“文学、艺术、绘画的使命是呈现无法显示的东西——崇高”。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4分)
A.正因为人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实际的,所以原始先民装饰其工具、美化其武器。 |
B.技术对人的统治全面侵入社会生活使传统人文知识衰落,科技进步无益于艺术创造。 |
C.与科学成果往往会被更新不同,具有价值的伟大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
D.在作者看来,呈现非理性特征的现代艺术创作正是现代人冲破技术牢笼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方式。 |
【小题2】“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出现的原因及其特征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说明。(4分)
答:
【小题3】根据文意,请分条陈述“艺术”的特点。(4分)
答:
(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2)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3)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4)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5)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 、 、 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小题1】在选文第(5)段空格处填入一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A.坚韧不拔、满腔热情和卓有成效 B.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
B.满腔热情、卓有成效和坚韧不拔 D. 卓有成效、满腔热情和坚韧不拔【小题2】说说文中加点的“如此”“这样”所指代的内容。
如此:
这样:
【小题3】概括第(3)段的段意。(不超过15个字)
【小题4】选文(1)(2)两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试举例分析。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b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
“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我们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小题1】下列关于“过传统节日”意义的表述,哪一项不符合作者的观点( )
A.和谐天人,亲近自然。 |
B.和谐人事,呼唤人情。 |
C.和谐身心,关怀生命。 |
D.和谐肠胃,吃饱喝好。 |
A.“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也在时间上体现了国家意识。 |
B.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自然密切相连的。 |
C.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依然是当今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
D.“摸秋”故事,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晴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
答:异
同
【小题4】根据下列诗句中提到的“节物”和“习俗”,在后面的括号里填上相应的节日名称。(4分)
(1)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2)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
(3)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戏曲舞台上众多的艺术形象都有自己的一副面孔,但舞台上的人物毕竟是有限的,把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表现出来,是艺术的首要任务。因而人物的类型化就表现出它的必要性。在戏曲舞台上,这种类型化主要是通过脸谱来体现的。文人有文人的特性,武者有武者的性格,但同时它又概括了众多的一类人。戏曲脸谱的类型化是一种艺术概括,它必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本原。
那么,这种类型化在戏曲舞台上为什么要用脸谱来表现呢?戏曲是舞台艺术,它的生命力在于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即通常所说的唱、念、做、打。唱腔从曲牌体到板式体的变化使演唱艺术更加成熟,虚拟化的表演和程式化的动作是戏曲表演艺术化的规范,而戏曲脸谱则是这种艺术化的更高规范。我们都知道“兰陵王”的故事,兰陵王为了退敌,特意戴了一副面貌凶恶的面具。这个面具改变了兰陵王原来的性格特点,从貌美相善一下子变得貌丑面恶,使敌人望之胆寒,落荒而逃。这种使观者改变心理定势的效果,被戏曲运用得非常自如。一般来说,现实中很难找到脸谱中那样的形象,戏曲艺术故意夸大某一特点,并把这一特点在脸谱中表现出来。“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就是这样的表现。
戏曲舞台上的脸谱完全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从中国戏曲的悲剧观念来看,中国的悲剧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表现悲剧的手法,在悲悲戚戚的气氛中可以穿插配角的喜剧化的插科打诨,这就缓解了观众的心理压力。其次是悲剧的结尾,在历经坎坷之后,主人公终于可以团圆。中国戏曲在表现悲剧的同时,自始至终是把观众的审美需要看作第一位的。大多数观众都希望悲剧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以说也是一种思维定势。所以在中国戏曲里,好人无论多么贫困潦倒,还是正面形象,不失正人君子风范,终有好报;坏人不管如何富贵荣华,还是反面形象,总是奸佞小人举止,结局必将大快人心。戏曲到了舞台上便把好人坏人分得清清楚楚,在人物的面部涂上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图案,以使观众一目了然。红色代表忠勇,白色代表奸恶,黑色代表粗猛,绿色代表侠义……而脸谱的图案也各有不同,有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象形脸……不同类型的人勾以不同的脸谱,这在观众看来,正是将他们的愿望表现了出来。
【小题1】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具有程式化特点,它集中表现在演员的唱、念、做、打上,而“脸谱’’则突破了这种程式。 |
B.兰陵王戴面具退敌一事启发戏曲通过脸谱改变观众对生活中的某些人的原有印象,以达到形象的艺术化。 |
C.戏曲脸谱的类型化是一种艺术概括,它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本原,在戏剧舞台上通过脸谱来体现一类人的性格。 |
D.“正是将他们的愿望表现了出来”的“愿望”就是指观众要求在戏曲舞台上把好坏人分得清清楚楚。 |
【小题3】以《窦娥冤》为例,具体分析中国戏曲在表现悲剧的同时,怎样做到自始至终把观众的审美需要看作第一位?(3分)
论中国的绘画
宗白华
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它所描写的对象,山川、人物、花鸟、虫鱼,都充满着生命的动——气韵生动。但因为自然是顺法则的,画家是默契自然的,所以画幅中潜存着一层深深的静寂。就是尺幅里的花鸟、虫鱼,也都像是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中,意境旷邈幽深。至于山水画如倪云林的一丘一壑,简之又简,譬如为道,损之又损,所得着的是一片空明中金刚不灭的精萃。它表现着无限的寂静,也同时表示着是自然最深最后的结构。有如柏拉图的观念,纵然天地毁灭,此山此水的观念是毁灭不动的。
中国人感到这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万动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老、庄名之为“道”、为“自然”、为“虚无”,儒家名之为“天”。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西洋油画先用颜色全部涂抹画底,然后在上面依据远近法(或名“透视法”)幻现出目可睹手可捉摸的真景。它的境界是世界中有限的具体的一域。中国画则在一片空白上随意布放几个人物,不知是人物在空间,还是空间因人物而显。人与空间,溶成一片,俱是无尽的气韵生动。我们觉得在这无边的世界里,只有这几个人,并不嫌其少。而这几个人在这空白的环境里,并不觉得没有世界。因为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是万象的源泉、万动的根本。中国山水画是最客观的,超脱了小己主观地位的远近法以写大自然千里山川。或是登高远眺云山烟景、无垠的太空、浑茫的大气,整个的无边宇宙是这一片云山的背景。中国画家不是以一区域具体的自然景物为“模特儿”,对坐而描摹之,使画境与观者、作者相对立。中国画的山水往往是一片荒寒,恍如原始的天地,不见人迹,没有作者,亦没有观者,纯然一块自然本体、自然生命。所以虽然也有阴阳明暗,远近大小,但却不是站立在一固定的观点所看见的 Plastic(造型的)形色阴影如西洋油画。西画、中画观照宇宙的立场与出发点根本不同。一是具体可捉摸的空间,由线条与光线表现。一是浑茫的太空无边的宇宙,此中景物有明暗而无阴影。有人欲融合中、西画法于一张画面的,结果无不失败,因为没有注意这宇宙立场的不同。清代的朗世宁、现代的陶冷月就是个例子。中国画中不是没有作家个性的表现,他的心灵特性是早已全部化在笔墨里面。有时亦或寄托于一二人物,浑然坐忘于山水中间,如树如石如水如云,是大自然的一体。
所以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花鸟画所表现的亦复如是。勃莱克的诗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真可以用来咏赞一幅精妙的宋人花鸟。一天的春色寄托在数点桃花,二三水鸟启示着自然的无限生机。中国人不是像浮士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表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脱的,但又不是出世的。他的画是讲求空灵的,但又是极写实的。他以气韵生动为理想,但又要充满着静气。一言蔽之,他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最切近自然,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是自然的本身。表现这种微妙艺术的工具是那最抽象最灵活的笔与墨。笔墨的运用,神妙无穷,也是千余年来各个画家的秘密,无数画学理论所发挥的。
(选自《美学散步》,有删节)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E.中国画追求深沉静默与无限自然合为一体的精神境界,而宋元山水画却是最写实的作品,堪称传统中国画中的独树一格的另类。
A.中国画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中国传统哲学认为,自然法则是虽动而静,画家顺应自然,故画中无须表现世间生命的动。 |
B.中国古代的哲人们认为,世间万象、世间万物生命的灵动,乃至生生不已的创造力,都于宇宙深处的无形无色的虚空。 |
C.因为认识宇宙的立场和出发点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不可能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画法融合在一张画中,古今失败的例子很多。 |
D.中国画常在一片空白上随意布放几个人物、一处云山烟景,因此往往显得荒寒,就像原始的天地,看不出作画者的个性特征。 |
A.中国画的画底不着色,而西洋画的画底全部着色。 |
B.中国画中的景物有明暗无阴影,而西洋画注重明暗阴影变化。 |
C.中国画颜色单纯无光,而西洋画油色光彩灵动。 |
D.中国画从不使用模特,而西洋画必须使用模特。 |
【小题4】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擅长画虾,他画的水中之虾,栩栩如生,但画面中只见小虾不见滴水。依据文意,分析齐白石先生的虾趣图(见右图)表现出来的中国绘画的特点。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⑴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り”,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几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是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是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⑵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

⑶传统节日,历来就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⑷江苏省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⑸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是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 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
C.“‘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
D.“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 |
【小题2】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