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2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b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
“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我们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小题1】下列关于“过传统节日”意义的表述,哪一项不符合作者的观点( )
A.和谐天人,亲近自然。
B.和谐人事,呼唤人情。
C.和谐身心,关怀生命。
D.和谐肠胃,吃饱喝好。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也在时间上体现了国家意识。
B.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自然密切相连的。
C.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依然是当今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D.“摸秋”故事,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晴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2分)
答:异

【小题4】根据下列诗句中提到的“节物”和“习俗”,在后面的括号里填上相应的节日名称。(4分)
(1)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2)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
(3)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7-21 02:4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的血缘社群,若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

如果分出去的社群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物并不能说邑插入了这村落社群中,因为他们常常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是相通的,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

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需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一一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捕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缘社会相对稳定,它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来维持其结构的稳定,社会大的变动不利于它的形成。
B.家族这个社群它包含着地域的涵义,甚至可以替代地域的名称,在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中人口是没有流动的。
C.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村落也充满着地域的意义,在血缘和地缘合一的乡土社会里,其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
D.籍贯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取自我们的父亲,并不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能够和姓一般继承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
A.在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有等级,长幼有次序,年长的对年幼的拥有强制和权力,这就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B.乡土社会中,离开老家漂流到其他地方的人们,虽能设法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立足下来,但很难融入进去。
C.寄居社区边缘上的人们不能真正成为村落社群中一员,因此他们得不到一个普通公良的权利,不为人所信托。
D.亲密的血缘社会中,人们之间虽发生交易,却不存在商业行为,一般采用相互馈赠的方式,依靠人情来维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辈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
B.外米务工人员到广东打工,被当地人视为“外地人”,呼为“捞仔”。
C.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千万的现代社会大都市。
D.外省某个地域来的流动人口聚居在广州的城中村形成一个比当地人还多的团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梁赞诺夫是俄罗斯电影艺术的常青树,从16岁考入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到82岁执导最后一部影片《音乐人生》,他的艺术生涯长达66年,其间创作了10余部文献纪录片和近30部故事片,其中大部分是反映当代普通人生活的喜剧,这为他赢得了大量的观众和荣誉,在俄罗斯他被誉为“喜剧教父”、“每条狗都认识的人”。退休之后,梁赞诺夫仍笔耕不辍,在位于瓦尔代的乡间别墅中写下了大量诗歌和短篇小说。
在中国,梁赞诺夫的影片无疑也是最受欢迎的,甚至对于中国本土电影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蒙意义。在此之前的苏联电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大多只关注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追求宏大的场面和崇高的精神。梁赞诺夫登上影坛的年代,政治空气趋向缓和,他率先把目光投射到普通人的身上,同时发扬了俄罗斯深厚的喜剧传统,把讽刺和抒情结合得天衣无缝。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影片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陆续被译制成中文,在电视台播放,观众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他的忠实追随者。当时中国人也刚刚开始放眼世界,重新关注自身的处境,重新建立生活的坐标,梁赞诺夫的影片恰逢其时,为中国观众提供了现实的参照和想象的对象。
比如《办公室的故事》,先不说剧情,仅仅是展现“机关日常生活”这一点,就能吊足观众的胃口。对于成年观众,梁赞诺夫的“爱情三部曲”(《命运的拨弄》、《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有着恋爱教科书的“浪漫”意义;对于青少年观众,《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的魔力简直无法抗拒,为此很多人专门跑到北京动物园去看狮子,幻想着狮虎山下也埋着宝藏。这些家喻户晓的影片自然也成为中国电影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从陈佩斯的喜剧电影,到冯小刚的贺岁片,很难说其中没有梁赞诺夫的影子。
基于善意讽刺的幽默感正是梁赞诺夫影片的灵魂。在俄语中,他的很多影片都被冠以“抒情性喜剧”的标签,显然跟当代都市舞台上的“爆笑喜剧”“无厘头喜剧”“减压喜剧”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毫无根据的答案》一书中,梁赞诺夫写到“很遗憾,幽默变老了,将要死去。我所谓的幽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而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那种特有的幽默。”
进入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的十来年,俄罗斯影业几近崩溃,很多导演不得不提前“下课”。而梁赞诺夫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这一时期也是他电影生涯的第二个高峰,其中《天堂》和《老马》延续了以往作品对于普通人的关注,不过与早期的代表作相比,多了些许的悲凉和哀婉,毕竟苏联解体给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虽然梁赞诺夫的主要成就是在电影领域,但他的很多作品在拍摄电影之前,都是先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的,比如他亲自参与编剧的《命运的拨弄,或蒸得舒服!》《办公室的故事》(原名《同事》)和《车库》,以及改编的《残酷的浪漫史》《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卧室的钥匙》等。对于这些剧作,中国观众也不陌生。《命运的拨弄》早在1987年就由中央实验话剧院搬上舞台(导演文兴宇,主演韩童生、冯宪珍等);1989年人艺排演了他的《车库》(导演夏淳、顾威)。
近期,《办公室的故事》也将首次登上中国的舞台,导演亚历山大·库金在来华执导本剧前夕,曾与梁赞诺夫通了电话,梁赞诺夫得知此事非常高兴,并预祝中国演出取得成功。不想,他没能等到这一天。不过,放映他的影片、排演他的剧作,不正是对他最好的怀念吗?
(选自2015年12月《新京报》)
【小题1】下列关于梁赞诺夫的介绍,不符合原文的是:
A.梁赞诺夫的艺术生涯长达66年,其创作涉及电影、戏剧、诗歌和小说等众多领域,成就最高的当属电影。
B.梁赞诺夫在苏联影坛率先把目光投射到普通人身上,同时发扬了俄罗斯将讽刺与抒情相结合的喜剧传统。
C.基于善意讽刺的幽默感是梁赞诺夫影片的灵魂,《命运的拨弄》、《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能集中体现出这一特点。
D.梁赞诺夫晚期作品《天堂》和《老马》延续了他惯有的对于普通人的关注,但因苏联解体多了些许的悲凉和哀婉。
【小题2】【小题3】下列关于梁赞诺夫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的阐释,符合文意的是:
A.梁赞诺夫的电影从80年代初期便被介绍到中国,为重新关注自身处境、重新建立生活坐标的中国观众提供了现实的参照和想象的对象。
B.梁赞诺夫的不少作品都被改编为了戏剧,《命运的拨弄》《车库》在80年代就登上了中国的舞台,并还有其他作品会登上中国舞台。
C.梁赞诺夫的电影曾借助电视台的影响力迅速赢得了大批观众,对陈佩斯、冯小刚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D.梁赞诺夫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作品依然会上演,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依然存在。
【小题4】【小题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梁赞诺夫从16岁考入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开始便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俄罗斯电影艺术的常青树,被称为“喜剧教父”、“每条狗都认识的人”。
B.集讽刺、幽默和抒情为一身是梁赞诺夫电影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和他所经历过的特殊的时代密切相关。
C.梁赞诺夫在退休以后依然笔耕不辍,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小说,而且在去世前夕还执导了最后一部影片《音乐人生》。
D.苏联解体对俄罗斯影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很多导演不得不提前“下课”,但梁赞诺夫依然拍出了《天堂》和《老马》等优秀电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战国时各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推行“书同文”以统一全国文字。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没有制订与之相类似的“言同声”的政策。为什么?同声难,同文易。汉字“立形见意”,其字符系统总体上与事物之间存在可理解或追索的视觉联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较强的通约性,比较有利于跨越时空进行信息交流。而以记录语音为主的字符系统,却很难具备这一优势。因此,不论发音差异多大,只要识别出汉字字形,就可能领悟其意义。北方人到广东、香港或者闽南、台湾,用方言与当地人交流很困难,然而只要写出字形,就基本没有障碍了。汉字可以记录言语,却又超越言语乃至时空,极有助于以文化育天下的伟业。我国方言众多,然而地无分南北,时不论古今,文化主脉,千秋一系,沛然而下,浩浩如江河,至今不衰,汉字之功可谓大矣!
立形见意,其“形”必然复杂:点画种类以十计,部首数量以百计,单字总数以万计。但复杂而不紊乱,殷商时期的数千单字就已基本形成体系。此后绵延几千年,历经多次变化,最终凝定为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其中有古(篆)、今(隶、草、行、楷)之分,又有主流字体(篆、隶、楷)和辅助字体(草、行)之别。古今、主辅之间,看似差异很大,却保持了体系的延续性,大多数单字都可以理性地解析其形义渊源及演变理路。今文字中,隶、楷、行虽然已失去“视而可识”等直接摹写自然而来的形体特点,但大多数合体字仍保持以部首统领事物类别等方式,存在“察而见意”的可能。许多部首如“水(氵)”、“手(扌)”、“草(艹)”等所属之字,读者即使无法确知其音、义,只要知道部首的意义,仍可大致判断其物类归属。即使是形体变异最多的草书(特别是狂草),许多常用部首和字形也还是有迹可循的,因而历代流传至今的草书字迹,大多数都可以识读。
立形见意使汉字成为方块字,一字一形,所占空间比较规则,为汉语文学的一些独特体裁和手法奠定了基础。以骈文、对联等体裁创作的文学作品,语句对称,不仅音美、义美,而且排列形式也非常美观,至今很难找到相应的外文表现形式。一些具体的文学创作技巧,更是直接依托于汉字字形,如“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上下联都以“火、金、水、土、木”为部首,“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将“破”“枯”拆解为“石皮”“古木”。
立形见意,使得汉字造字方法(特别是形声)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可以不断丰富自身的字形体系以满足生活的需要。现在普遍使用的人称代词“她”以及许多化学元素的汉语名称,都是古代所无而近人创造出来的。当然,造新字要求谨慎,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字的主要呈现方式无非是刻、铸或写等,以写为主。汉字当然也不例外。然而,汉字在视觉形式上具有两个潜在的特点:一是基本合乎右手书写的生理习惯;二是可塑性强。前者利于实用,后者利于创造,巧妙集于一身,再加上毛笔等特殊工具,于是形成了文字书写中的一个“例外”——书法艺术。这是汉字在记录言语和传播信息的功能之外滋养出的一朵极其绚烂的艺术之花,不仅与诗、画等一同成为国人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更堪称世界艺术之林中独一无二的奇葩。
(节选自叶培贵《智通天地道洽人文——汉字之美与书法之魅》,2013年8月28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汉字“立形见意”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推行“书同文”和“言同声”的政策,因为汉字“立形见意”,有利于文化育天下的伟业。
B.汉字“立形见意”,其字符系统总体上与事物之间存在可理解或追索的视觉联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较强的通约性,比较有利于跨越时空进行信息交流。
C.汉字“立形见意”,北方人到广东、香港或闽南、台湾,用方言交流困难,只有识别出汉字字形,才可能领悟其中的意义。
D.汉字“立形见意”,是记录语音为主的字符系统,可以记录语言,却又超越语言乃至时空,使我国文化主脉,千秋一系,至今不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绵延几千年,历经多次变化,却保持了体系的延续性,都可以理性地解析其形义渊源以及演变理路。
B.立形见意使汉字成为方块字,一字一形,所占空间比较规则,使汉语的文字作品,语句对称,音美、义美、排列形式美。
C.立形见意使汉字造字方法具有强大的创造力,现在普遍使用的人称代词“她”以及许多化学元素的汉语名称,都是近人创造出来的。
D.汉字有两个特点:一是合乎右手书写的生理习惯,利于实用;二是可塑性强,利于审美。这两个特点加上毛笔等特殊的书写工具,形成了文字书写中独特的书法艺术。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今的汉字,尽管已失去“视而可识”的形体特点,但多数合体字仍有“察而见意”的可能。
B.汉字许多部首的所属之字,即使无法确知其音、义,也可以由部首的意义来大致判断其类属。
C.就创作技巧而言,“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依托于汉字字形,而,“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则是依托于字义。
D.汉字书法是由汉字视觉上的两个潜在特点和毛笔等特殊工具共同形成的,它堪称艺术奇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级、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老子所说的“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来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正是从对草木由盛而衰的生长周期,对水流冲击、侵蚀岩石过程的观察中,老子意识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进而总结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
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小题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子不是美学家,但《老子》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有深远影响。
B.“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它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C.“道法自然”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
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谈及了《老子》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其中“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B.文章第二段对中国美学中最广为人知的“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作了详细的阐释,进而让人明白“道法自然”的意思。
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了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
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生动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并举例认证,然后得出结论,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B.同为说明“道法自然”,“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的自然本性。
C.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
D.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闲话红烧肉
如果要找一些食物来代表中餐的话,红烧肉大概可以排到很靠前的位置。为什么红烧肉有那么大号召力呢?从食品技术的角度,“红烧肉"有两个基本元素:“红烧"和“肉"。这里,我们先说“肉"。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中,绝大多数时候人类都是在为了食物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尤其是在每个人都吃“纯天然、有机、野生"食物的那个久远古代,人们吃的大多数食物应该是野菜草根之类。吃肉就更加困难,现代人拿着猎枪也未必总有收获,只有树枝石头的他们在打猎的时候还得考虑不要被猎掉。即便是能够打到一些动物,天天唱“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的猎物们身上的脂肪也很有限。
对他们来说,能够迅速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无疑都是最优质的食物。优质而难得,就越发渴望拥有。对高脂、高糖食物的追求,在互相不通有无的各族人群中都流传了下来。从世界各地对婴幼儿食品偏好的调查来看,这种偏好或许已经写进基因而成为“先天"的了。
从现代食品科学的角度,脂肪对于食物的风味至关重要。一方面,许多风味物质存在脂肪中。另一方面,许多香味物质本来就是油脂分解转化的产物。而油脂产生的细腻丰富的口感也不是纯蛋白、纯淀粉,更不是纤维素所能比拟的。风味和口感,油脂尤其是肥肉中所含的饱和脂肪,都具有巨大的优势。
再说红烧。肉中总是有些蛋白质,而蛋白质与糖加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是各种肉类香气的。除了烧烤和油炸,红烧大概是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的“低温烹饪"了。分子美食学的创始人蒂斯探讨过这个问题,发现主要是脂肪中的磷脂容易发生氧化,产物在纷繁复杂的美拉德反应产物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一个实验是用半胱氨酸和核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在其中分别加脂肪酸或者磷脂,把得到的“肉味香精"用色谱进行分析,着重比较产生肉味的杂环化合物和脂肪氧化产物的谱峰。结果证实,磷脂在美拉德反应产生“肉香"中具有重要作用。于是,在完全不懂化学不懂生物的时代,老祖宗们琢磨出的红烧肥肉又一次被后世的科学证实了合理。
不过,人类折腾了这么久,到底是进入了“营养过剩"比“营养不足"更受关注的时代。“不天然、不野生"的饲养动物,可以轻易地提供极大丰富的脂肪。老祖宗说“物极必反"又得到了例证:比他们更老的祖宗们为之流血乃至牺牲的脂肪,最终变成了健康的敌人。不管你做得再“肥而不腻",只要它还能好吃脂肪就少不了。
同样质量的食物,脂肪的热量最高,是糖和蛋白质的两倍多,所以许多人担心吃了长胖。实际上,如果能做到吃了肥肉就少吃同等热量的其他食物,那么长胖的问题还真不大。肥肉中的脂肪大量是饱和脂肪,会促进“坏胆固醇"的增加,从而影响心血管健康,这才是肥肉真正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红烧肉就不能吃了。毕竟,食物的一大功能是享受,在美味和健康之间,并不需要完全偏向健康。红烧肉虽然不是健康食品,但偶一为之,尤其是吃了之后再减少其他饱和脂肪以及高热量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即便是有,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选自“果壳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食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久远的古代,人们获得食物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脂肪的补给就更是难上加难。
B.相比野菜草根一类的食物,肉类含有更多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因而也更难得。
C.婴儿似乎大多数更喜欢高脂高糖食物,这说明对食物的偏好或许是一种“先天”的习惯。
D.肉食不仅在能量方面比素食占有优势,口感也比素食更为细腻丰富。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肉类中的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与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烹饪过程中便会散发出香气。
B.烧烤、油炸、红烧等烹饪方法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这也就是这样烹制的肉类更香的原因。
C.通过半胱氨酸和核糖反应的实验,分子美食学创始人蒂斯证明美拉德反应的产物主要是磷脂的氧化物。
D.古人虽然不懂得化学生物方面的知识,但靠经验积累的烹饪技法往往是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饲养动物使今天获得肉类食物变得十分容易,于是人们对营养过剩的担心渐渐超过了对营养不足的关注。
B.“肥而不腻”只是通过烹饪手段改变食物的口感,并不能解决食物脂肪含量过高的问题。
C.肥肉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危害,这要比热量过高使人发胖的危害更大。
D.虽然红烧肉热量很高,但只要控制好数量并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人,就不会影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