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论中国的绘画
宗白华
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它所描写的对象,山川、人物、花鸟、虫鱼,都充满着生命的动——气韵生动。但因为自然是顺法则的,画家是默契自然的,所以画幅中潜存着一层深深的静寂。就是尺幅里的花鸟、虫鱼,也都像是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中,意境旷邈幽深。至于山水画如倪云林的一丘一壑,简之又简,譬如为道,损之又损,所得着的是一片空明中金刚不灭的精萃。它表现着无限的寂静,也同时表示着是自然最深最后的结构。有如柏拉图的观念,纵然天地毁灭,此山此水的观念是毁灭不动的。
中国人感到这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万动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老、庄名之为“道”、为“自然”、为“虚无”,儒家名之为“天”。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西洋油画先用颜色全部涂抹画底,然后在上面依据远近法(或名“透视法”)幻现出目可睹手可捉摸的真景。它的境界是世界中有限的具体的一域。中国画则在一片空白上随意布放几个人物,不知是人物在空间,还是空间因人物而显。人与空间,溶成一片,俱是无尽的气韵生动。我们觉得在这无边的世界里,只有这几个人,并不嫌其少。而这几个人在这空白的环境里,并不觉得没有世界。因为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是万象的源泉、万动的根本。中国山水画是最客观的,超脱了小己主观地位的远近法以写大自然千里山川。或是登高远眺云山烟景、无垠的太空、浑茫的大气,整个的无边宇宙是这一片云山的背景。中国画家不是以一区域具体的自然景物为“模特儿”,对坐而描摹之,使画境与观者、作者相对立。中国画的山水往往是一片荒寒,恍如原始的天地,不见人迹,没有作者,亦没有观者,纯然一块自然本体、自然生命。所以虽然也有阴阳明暗,远近大小,但却不是站立在一固定的观点所看见的 Plastic(造型的)形色阴影如西洋油画。西画、中画观照宇宙的立场与出发点根本不同。一是具体可捉摸的空间,由线条与光线表现。一是浑茫的太空无边的宇宙,此中景物有明暗而无阴影。有人欲融合中、西画法于一张画面的,结果无不失败,因为没有注意这宇宙立场的不同。清代的朗世宁、现代的陶冷月就是个例子。中国画中不是没有作家个性的表现,他的心灵特性是早已全部化在笔墨里面。有时亦或寄托于一二人物,浑然坐忘于山水中间,如树如石如水如云,是大自然的一体。
所以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花鸟画所表现的亦复如是。勃莱克的诗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真可以用来咏赞一幅精妙的宋人花鸟。一天的春色寄托在数点桃花,二三水鸟启示着自然的无限生机。中国人不是像浮士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表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脱的,但又不是出世的。他的画是讲求空灵的,但又是极写实的。他以气韵生动为理想,但又要充满着静气。一言蔽之,他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最切近自然,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是自然的本身。表现这种微妙艺术的工具是那最抽象最灵活的笔与墨。笔墨的运用,神妙无穷,也是千余年来各个画家的秘密,无数画学理论所发挥的。
(选自《美学散步》,有删节)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E.中国画追求深沉静默与无限自然合为一体的精神境界,而宋元山水画却是最写实的作品,堪称传统中国画中的独树一格的另类。
A.中国画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中国传统哲学认为,自然法则是虽动而静,画家顺应自然,故画中无须表现世间生命的动。
B.中国古代的哲人们认为,世间万象、世间万物生命的灵动,乃至生生不已的创造力,都于宇宙深处的无形无色的虚空。
C.因为认识宇宙的立场和出发点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不可能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画法融合在一张画中,古今失败的例子很多。
D.中国画常在一片空白上随意布放几个人物、一处云山烟景,因此往往显得荒寒,就像原始的天地,看不出作画者的个性特征。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画底不着色,而西洋画的画底全部着色。
B.中国画中的景物有明暗无阴影,而西洋画注重明暗阴影变化。
C.中国画颜色单纯无光,而西洋画油色光彩灵动。
D.中国画从不使用模特,而西洋画必须使用模特。
【小题3】(小题3)画线句“他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最切近自然”,“超越”与“切近”,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4】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擅长画虾,他画的水中之虾,栩栩如生,但画面中只见小虾不见滴水。依据文意,分析齐白石先生的虾趣图(见右图)表现出来的中国绘画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4-07 03:0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礼仪文化
礼仪本身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在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大量西方文化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地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探讨和思考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必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在中西礼仪的融合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鹜,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因为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文化施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地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选自《文化纵横》2013年2月)
【小题1】关于礼仪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西方文化涌进中国,西方礼仪文化不断冲击并促使中国的礼仪文化进入了一个纵向传承与横向融合的最快时期。
B.我们民族的礼仪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与西方的差距难以弥补,是因为我们民族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
C.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以及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使得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是西方礼仪。
D.礼仪是社会文明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如果一个社会的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就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
【小题2】(小题2)对中西方礼仪的差异与融合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人,探讨和思考如何保护中国传统礼仪以及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地融合。他们认为中西礼仪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B.盲目热衷西方礼仪,拿它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或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会使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陷入误区。
C.当前中国在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中体现更多的是借鉴西方,我们借鉴其形式容易,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价值体系也不难。
D.当前,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并将二者合理有效融合是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的必由之路。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礼仪文化最具民族代表性,当前部分青年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做法,淹没了民族的传统礼仪,丧失了民族的自尊。
B.要实现中西方礼仪的有效融合,需要在借鉴西方的同时,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建立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实现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C.一个社会缺乏礼仪,往往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只有别人认同了我们的礼仪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施行于世界。
D.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礼仪文化则是物质、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先行军。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自由”二字,亦中国人所常用,与自然二字相承而来。乃谓一切由他自己,便就是自然如此了。因中国人重自然,故亦重自由。儒家所讲一切大道理,其实都即是天命之性,每一人自然如此的,亦即是由他自己的,所以又说自由自在。由他自己,则他自己存在,故说自由自在了。
近代国人争尚自由,乃百年来事。然百年来之中国社会情景,则日失其自在。不自在,又乌得有自由。此一端,可证近代国人所争尚之自由,乃与中国传统自由自在之自由大异其趣了。此因近代自由乃竞向外面人群中求,而中国传统之自由,则每从人群中退隐一旁,向自己内里求。各自之自由,即各人内在之心性。今人言自由,则指对外之行为与事业言。孔子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是对外不自由,孔子亦自知之。又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其对自己内在之一心,固已获得其极端圆满之自由矣。故孔子为中国之至圣先师,逝世已两千五百年,而其当生之存心为人,则至今尚宛然如在。
故中国人言自由主在内,在心性之修养。不贵在外,为权力之争取。今人则一意向外,只要外面有一罅缝可钻,即认为乃一己自由所在,肆其性情,尽力争取,求变求新,无所不用其极。而各人之本来面目,则全已失去,渺不复存。亦不知在此上作计较。如此则仅知有外在之自由,即不再知有内在之人格。人格失去,复何自由可言?
西方人无不向外争自由,而亦终至失去其己身之存在。如希腊、罗马,乃及现代国家,无不皆然。而中国则自由自在,五千年来,依然一中国。故中国俗语,“自由自在”两语连用,涵义深长,实堪玩味。
今纵谓人生可分内外,但内在者总是主,外在者仅是客。失去其内在,则一切外在当无意义价值可言。则又何必尽向外面去争取呢?
中国人又言“自得”。《中庸》言:“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君子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把人处境分作贫贱、富贵、患难、夷狄四项,实即上述所谓人生之外面。每一境必有一处置,处置当,即可有得。得之由己,亦得于己,故谓自得。然则人各可自由自得,非他人与环境之可限。
亦有“自谴自责”,“自认己失”,“自悔自改”,此皆其人之能自新处。人能自新其德,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又是一大自由。自由、自在、自得,不关他人。
今人则外面受形势之引诱,又受权力之制裁,故其自由最多亦仅能在外面权力与法律之制裁下,获取其身外者。而其主要内心方面,则已失去,渺不可得。尚何争取之足云。
(节选自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中国人而言,自由与自然是一脉相承的,“一切由己”便是“自然如此”。
B.传统中国人的自由,贵在内在的心性修养与人格,而非争取外在的权力。
C.自得就是对外在环境处置得当,人们都可以自由自得,不受外界束缚。
D.今人的自由最多只是在权力与法律制裁下获得的“身外”之物,内心不自由。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所讲的一切大道理,其实都是人的天性,既是自然形成,又是自主形成,其本质就是自由。
B.近代国人所推崇的自由,之所以与传统的“自由”大相径庭,正是因其失去了“自在”这一存在基础。
C.在追求自由时,近代国人用尽方法一心向外求取,却忽视了心性的自由自在,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D.人生可以有内外之分,但内在却比外在更重要、更关键,不应颠倒主客关系,将外在自由看得过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孔子的两句话,意在表明孔子虽已逝世两千五百余年,但其思想至今能让人深受启发。
B.文中对比西方与中国,试图证明外争自由权力会丧失立身之本,内守自由自在则能使国家存续。
C.文中引用《中庸》,旨在表明尽管处境不同,人却可以做出适当应对,从而不失自由自得之心。
D.文中认为能做到“自谴自责”“自认己失”“自悔自改”的,都是依循自己心性而为的自由之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众所周知,城市雕塑应当是“石头的史诗”,作为一种凝固的公共艺术,城市雕塑所传递的时代文化信息比文字图画和一次性的艺术展览对市民的影响更直接明白。目前,全国的城市,大到北京、上海,小到县城乡镇,到处充斥着彩带、钢球、电子符号、月亮帆船之类所谓抽象雕塑,很多人物雕塑形象拙劣,甚至丑陋不堪。还有那些立于公园湖畔的假鱼,十字路口的假马,小区里的假鹤更是令人不忍卒睹。就连一些名人纪念馆,重要集会场所的雕塑也有不少是粗制滥造。

有愿望又有钱来美化城市,这本是好事,问题是政府应当认识到城市雕塑的好坏,对所在城市市民的精神文明、文化传承以及新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当立法干预而不是无所作为。因为作为公共空间艺术存在的城市雕塑不立则已,一经伫立,就不仅仅是规划者和创作者个人情感意志的承载物,而应当是城市市民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政府乃至于民族所倡导所引领的文化的载体。这种可视可触的公共艺术对这一座座城市的文化延绵是长久的而非一时的。不仅从城雕的选题和思想内容来说如此,从城雕与建筑的空间美感诸多审美要求来看,也非想立就立,而是要根据具体城市的不同历史、不同性格、不同地貌特征、不同的市民生活方式等因素通盘考虑的。规划并非长官意志,也非独断专行,而是对城市的尊重对市民的尊重,不像今天千篇一律的彩带钢球亵渎着城市,亵渎着公民的审美情趣。

如果承认城雕之重要,则必有立法做保障。立法并不约束创造,也不会遏制城雕艺术的百花齐放,而恰恰可以杜绝城雕无序混乱现象。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可以效法国家环保总局的做法。环保局是环境保护法的落实执行单位,哪个地方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哪个地方要立项建厂,都要由环保总局下设的环评司负责评定,其评定不是随意的,是有数据可依有标准可循的。这是对自然生态的立法保护。那么对文化生态的保护呢?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生态的一部分,也必然要立法以保护其健康发展。当作为公共空间艺术的城雕也有了管理条例后,随即配置以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及下设的公共空间艺术审评处(名称可另议),这个处由建筑、雕塑、空间、文化艺术专家组成。省市县重要公共空间所设城市雕塑都应上报评审,必要时可采取市民听证会形式对所报方案进行审议。有了这个法律保障和评审管理机制,各城市雕塑项目立项人、设计者和施工单位才会认真考虑所立雕塑与建筑之关系,与本城历史之关系,与本城文化特征之关系等诸多要素,这才能保证城雕文化的质量。

(节选自章建国《中国城雕忧思谈》,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雕塑是一种凝固的公共艺术,它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对市民有重要的影响。
B.目前我国城市雕塑的情况令人担忧,大小城市都充斥着粗制滥造的城雕作品。
C.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生态的一部分,政府应当立法干预以保护其健康发展。
D.面对目前我国各地城市充斥着粗制滥造城雕作品的现状,政府不能无所作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凝固的公共艺术,城市雕塑在传递时代文化信息方面比文字图画和一次性的艺术展览更重要。
B.城雕作品一经伫立,就应当是城市市民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政府乃至于民族所倡导所引领文化的载体。
C.创作城雕作品要根据具体城市的不同历史、不同性格、不同地貌特征、不同的市民生活方式等因素通盘考虑。
D.要保证城雕文化的质量,需要雕塑项目立项人、设计者和施工单位等多部门共同努力,要考虑历史文化等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各地的城市雕塑有许多粗制滥造、丑陋不堪的作品,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政府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
B.城市雕塑不是单纯的艺术作品,它对所在城市市民的精神文明、文化传承以及新文化建设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C.环保部门通过立法对自然生态加以保护的做法,为我们加强对作为公共空间艺术的城市雕塑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D.只要政府的立法工作做好了,城市雕塑有了法律保障和评审管理机制,各个城市雕塑的面貌就一定会焕然一新。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
“关公”文化的现实意义
正式制度的实施会受到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并且,当正式制度发生崩解的时候,非正式规范在社会整合方面展现出其异常强韧而深远的力量。其中,非正式规范“义”的作用特别值得我们审视和研究。“义”是儒家除了“仁”之外最重要的道德范畴。“义”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就提出来了,历经三千年不衰,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也是义字当头。在不同时代,对“义”有不同的语言阐述,但语意核心从未变化。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提出:“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这里用“仁”说明彼此关系宽容;繁体“義”字下有个“我”,可以看做自制、自律,与18世纪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利他”主张近似。唐中叶后随着茶瓷交易盛行,社会流动性增大,“义”、“谊”混用,凸显了非血缘或乡邻之间的情义。宋代多国并立,出现“国家民族”概念, “义”的概念随之扩大,提升为家国担当的“忠义”。历代不断诠释,使“义”的观念贯彻始终, “义”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逐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基石之一。
“义”是关公文化中拥有最高道德含金量的决定元素。关公所代表的“义”,超越了血缘家族关系,成为调节更广泛社会关系的规范,政府在推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推崇的文化理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应该是知识分子认同、老百姓熟知,并能唤起集体清晰记忆的某种具象。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能起到和谐社会、繁荣经济、强盛国家的作用。而关公文化以及和他相联系的“义”就具备这样的特点。孔子、孟子都有理论著述流传至今,但关公没有,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实践者,他用行动阐释“义”。这样,他的影响力超过所有人并流芳百世,到处都是关羽的故事和传说,关公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做过一天皇帝,却被后人尊称为“帝”的人。
关帝庙在中国有几十万座,由此可见关公和他的“义”,是最有群众基础和最具有具象特征的。关公与异乡异姓的刘备、张飞“恩若兄弟”,几经离合、艰辛备尝、同生共死的经历,不仅是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关公崇拜者、信奉者的榜样。这种关系是历朝历代流动社会公共空间中最为需要的。因此,它逐步演化为一种从普通百姓到上层官员,包括所有流动人口都敬仰效仿的待人接物的态度,成为中国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这也是关羽成为常年流动性群体,如军队、商人、漕帮等尊崇备至的楷模的主要原因:每个人都希望合作者、同路者是个义士——“以仁治人,义治我”,懂得“利他”和自律的人。关公文化还通过宗教和史诗双重途径,远播到蒙、藏、满等多个民族和周边国家地区,至今遗存仍很多。关公不仅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各民族崇敬的历史人物,也是民族和睦安康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从中汲取扬弃后的营养,在理性精神的防火墙前适当重塑这一英雄人物。
【小题1】下列关于“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是非正式规范之一,在社会整合方面展现出异常强韧而深远的力量。
B.“义”是重要的儒家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将它诠释为自制、自律和利他。
C.“义”属于道德范畴,早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就已出现。
D.“义”的内涵、外延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不同,但其语意核心从未变化。
【小题2】【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关公所代表的“义”,成为一种社会规范,它能调节超越血缘家族关系的更广泛的社会关系。
B.关公摒弃空洞的理论著述,他用行动阐释“义”,是“义” 的实践者,这样,他的影响力超过所有人并流芳百世。
C.关公与朋友几经离合、艰辛备尝、同生共死,其待友之道是各朝代流动社会公共空间中最为需要的,它成为中国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
D.通过宗教与史诗的双重途径,关公文化远播到蒙、藏、满等多个民族和周边国家地区。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思想中,“仁”“义”本为一体,是用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他们的作用相同。
B.“情义”“忠义”都属“义”的范畴,前者是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大而产生的,后者是随着宋代“国家民族”概念的出现而产生的。
C.“义”的观念贯穿中国历史历经三千年不衰,也是关公文化中拥有最高道德含金量的决定元素。
D.重塑关公形象,弘扬“义“的传统,有利于推动文化建设,但对此类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须以理性分析、扬弃为前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恐龙也有青春期
(1)古生物学家常常对恐龙以何种方式能长成这么巨大而备感迷惑。有些专家认为它们就像今天的爬行动物,终生不停地生长;另外一些专家推测,它们如同鸟类和哺乳动物一样,有一个快速生长期。研究者们最近证实,霸王龙有一段身体快速生长的青春期,这期间它们生长速度很快。但它们远比科学家认为的死得更早,霸王龙“苏”只活了28岁。
(2)霸王龙是陆地上曾经生活过的最大的食肉动物之一。科学家们十多年来发现了更为完整的霸王龙骨架化石。展现在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生活在6700万年前白垩纪的恐龙——“苏”,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霸王龙骨架 。对其肋骨化石进行研究后,发现“苏”是一只活了28岁的恐龙,“苏”在死去的9年之前就已经停止了生长,科学家们还无法得知“苏”的性别。
(3)持续不断的发现的恐龙骨骼使得科学家们得以对恐龙进行深入研究。如同植物学家利用树木的年轮来计算树木的年纪一样,古生物学者也通过研究恐龙骨骼的年轮以揭示它的年龄。所谓骨骼年轮是动物骨骼内一些以年为单位沉积的矿物质。以往的研究常常是基于那些承受重量的大骨骼。但霸王龙的大骨骼化石往往是中空的,一些年轮已经丢失了。所以研究小组从那些不承受重量的小骨骼下手,进行研究。科学家们将这种方法用在了短吻鳄和蜥蜴身上,他们发现可以准确地测算出它们的寿命。
(4)研究小组发现这些恐龙标本的寿命都在2岁到28岁之间。他们推算霸王龙在到达18岁成年期的前4年体重会长1~6吨,这就是它们快速生长的青春期,在那之后它们可以再活上10年。
(5)研究小组得出结论,霸王龙在巨型恐龙当中有着最快的生长期。
(6)恐龙庞大的身躯给它带来了问题。约翰•赫金森说:“随着身体越长越大,霸王龙的奔跑能力也许受到了影响。”体重轻一些的幼恐龙也许能以时速40公里的速度奔跑,但当它们的体重达1000公斤时,它们就跑不了那么快了。它们的捕食能力会受到巨大体重的影响,既然如此,它们又是如何摄入足够的食物而生存下来的呢?这仍有待科学家们日后进一步研究。
【小题1】下列有关“恐龙青春期”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霸王龙就像今天的所有爬行动物一样,有一个快速生长期,一生都会不停地生长。
B.因为恐龙有一段身体快速生长的青春期,所以它的寿命大多不会超过28岁。
C.霸王龙在14岁到18岁之间会有一个快速生长期。这期间,它的体重会长1~6吨。
D.霸王龙在巨型恐龙当中有着时间最长的青春期,因此它生长最快,体型最大。
【小题2】下列关于“恐龙骨骼研究”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恐龙骨骼的年轮来揭示恐龙的年龄,这和植物学家研究树木年纪的方法是一样的。
B.骨骼年轮研究是指研究承受动物重量的大骨骼内一些以年为单位沉积的矿物质。
C.大骨骼化石有年轮记忆。但是,霸王龙的大骨骼化石往往是中空的,一些年轮已经丢失了。
D.科学家们将恐龙骨骼研究方法用在了短吻鳄和蜥蜴身上,他们发现可以准确地测算出它们的寿命。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霸王龙骨架,虽然它只活了28岁,但它的年龄应该更大一些。
B.霸王龙的奔跑能力与它们的体重成反比,体重越轻奔跑越快,体重越重奔跑越慢。
C.霸王龙庞大的身躯决定了它有着超强的捕食能力,使它能够摄入足够的食物而生存下来。
D.由于恐龙离我们时代遥远,研究起来很有难度,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相信古生物学家对恐龙的研究会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