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
①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中国古代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
②夏商以来,开始了“家天下”。(《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宫位世代相传)以为礼”。《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③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东汉未,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高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就是各州郡县的地方长官,将本地的人才按照九种不同的等级推荐上来,政府据此授以官职。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④隋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这种“学校一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落。1904 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便宣告终结。
(节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是对我国不同时期选官制的解说,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原始社会时期,考察选拔官员主要依据的是被选者个人的品行与才干。
B.“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夏商以后的“家天下”时期,担任官职的大小贵族有一部分遵照嫡长继承的原则相袭,确保世代垄断官职。
C.“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战争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政府选拔官员困难,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完全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D.“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用考试的方式按照规定所写文章的好坏来选拔官员,是科举制与以往官员选拔制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隋唐以后的依据考试成绩而不论出身来取士的科举制,是对以往门阀势力限制人才的一种有效突破。
B.春秋战国时期,出于争霸需要而逐步建立的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宣告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
C.秦汉以来建立的以个人德行才能为衡量标准的察举制,使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日趋规范化,确保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D.相比起“天下为公”时期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家天下”时期开始的任人唯亲的世袭制是一种明显的历史倒退,没有任何历史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请概括科举制的特点。(不超过50个字,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7-11 11:33: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对希腊精神的自我省察
别林斯基在《诗的种类的划分》中指出:“长篇史诗的登场人物应该是民族精神的十足的代表;但主人公主要必须是通过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民族力量的充沛,她的实质精神的全部诗意。荷马笔下的阿喀琉斯就是这样的。”
整个一部希腊神话除少数神祇和传说(如普罗米修斯及其故事)外,行为的动机都不是为了民族集体利益,而是满足个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或为爱情、或为王位、或为财产、或为复仇。他们的“冒险”,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健美、勇敢技艺和智慧,是为了获得权力、利益、爱情和荣誉。在他们看来,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而短促的欢乐。正是基于这种观念,珀罗普斯甘冒成为第十四个被杀死的求婚者的巨大的危险向着自己心爱的女郎走去。他对他的保护神海神波塞冬说:“总有一天我要死的,那么为什么愁苦地坐着,等待默默无闻的暮年到来而不参加光荣的冒险呢?我要去从事这种竞赛。请你保佑我成功。”
阿喀琉斯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最充分的代表。史诗作者把自己民族的全部理想和诗情融铸在这个具有太阳神般卷发的健美躯体之中,他那丰厚热烈的情感、无敌无畏的战斗精神,特别是明知战场上等待他的是死神也绝不肯消极躲避的人生价值观念都是典型希腊式的。
然而,有一个细节很值得我们品味:阿喀琉斯的母亲海神之女忒提斯出于疼爱儿子,曾倒提着阿喀琉斯的双足将他全身浸入冥河以使其身体能够刀枪不入。但是,是母亲的疏忽,还是命运使然?在交战中间,敌人的暗箭恰恰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后跟,那是唯一没有被浸泡过的部位。
神话故事的特点是隐喻。古希腊神话中有许多天才的臆测和机智的隐喻。这里,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古希腊人在自己“民族精神的充分代表”、无敌无畏的英雄身上留下一个致命弱点?无畏的性格与致命的弱点相统一,这是否体现了古希腊人对自己民族英雄的辩证认识?神话创造者们给阿喀琉斯安排的悲剧命运中是否包含着对自己民族未来的某种隐忧?
这种推测不是没有根据的。整个一部《伊里亚特》就是围绕“阿喀琉斯的愤怒”展开的。阿伽门农侵害了阿喀琉斯的财产、女奴和个人尊严,引起了阿喀琉斯的冲天愤怒。阿喀琉斯为了个人的荣誉和自尊,置整个希腊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不仅愤而退出战斗,而且祈求宙斯让希腊人流血牺牲。他闲坐在帐篷里眼看着自己的同胞一批批死去而无动于衷。这让希腊联军中以智慧著称的老将涅斯托尔感到痛心,名将埃阿斯尖锐地指责阿喀琉斯“不想再要那种超于整个大军之上的荣誉”,即民族的集体荣誉。所有这些,都表现出希腊人对正在萌发的个人意识的深重忧虑。如果说,脚后跟是阿喀琉斯肉体上的致命弱点,那么,这种把个人荣誉和自尊置于民族集体利益之上的意识就是他思想上的致命处。阿喀琉斯的悲剧性与其说是在脚后跟,不如说在他的头脑里。
在上古时代,从原始氏族社会中萌发出个人意识,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阿喀琉斯的愤怒”表现了西方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即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这种思想曾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的发展,但阿喀琉斯式的自由放任,漫无矩度的个人主义也给西方社会带来难以治愈的社会痼疾。面对现代西方的社会病,我们不禁想起两千多年前的盲诗人荷马那忧戚的面容,并且惊服于古希腊人对自己民族精神的深沉思考与自我省察。
在古希腊神话中还有一个美少年那喀索斯,他只钟爱自己,而蔑视周围的一切,爱神阿佛洛狄忒为惩罚他,使他爱恋自己水中的倒影,最后憔悴而死。这则神话作为一种隐喻,它同样表现了对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的批判。
稍微浏览一下西洋文化史就会发现:一切真正的思想家和艺术家都不是民族自大狂,他们总能站在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巅峰上,超越民族的狭隘意识,在自己的作品中渗入对本民族的批评与自审。这种传统,应该说从古希腊的荷马时代就开始了。
节选自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别林斯基认为,阿喀琉斯是古希腊民族精神、民族力量的代表,这种代表性是通过阿喀琉斯的个性表现出来的。
B.整个一部希腊神话,表现的都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C.珀罗普斯宁肯冒死亡的危险也要追求心爱的女郎,是因为他认为冒险是光荣而令人快乐的。
D.“阿喀琉斯的愤怒”与“美少年那喀索斯”都隐喻着古希腊人对把个人荣誉与自尊置于民族集体利益之上的狭隘自我中心主义的批判。
E.从古希腊的荷马开始,真正的思想家和艺术家都能自觉地对本民族的精神进行深沉的思考与省察。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3分)
A.古希腊人都不追求长命百岁,而追求巨大而短促的快乐。
B.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古希腊人都会选择“利己”而不是“利他”。
C.“未被冥河浸泡过的脚后跟”很可能是神话创造者们故意为阿喀琉斯设下的一个致命弱点。
D.两千多年前的盲诗人荷马就已经能预见到了现代西方的社会病。
【小题3】如何理解“阿喀琉斯的悲剧性与其说是在脚后跟,不如说在他的头脑里”这句话?(4分)
【小题4】选文为什么要从别林斯基的观点说起?(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90后”写作的兴起与文学的新变化

张颐武

最近,大冰、卢思浩、张皓宸、沈煜伦、苑子文、苑子豪等年轻畅销书作者的新书,在短期内占据了当当、京东等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半壁江山。而“80后”的张嘉佳更是成为最近最引人注目的作家。这些人在传统的纯文学领域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关注,但他们在“80后”、“90后”的读者中都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这些以“90后”为主的作者很多都是以篇幅短小、语言幽默与温和的小感伤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日常生活,这些作品有一点像过去的所谓“小小说”。但他们的写作很接近短小的段子,用一个小故事来表现温情和感伤的混合复杂的情绪。

这些作者的作品受到年轻读者的欢迎绝非偶然。一方面是生活环境的影响。“90后”生活在中国发展比较顺畅的时候,温饱有余,受过较好的教育,没有遭遇大喜大悲,过着庸常的生活,日常生活中失个恋可能就是大事。反观过去,牺牲、苦难、生活的艰窘都是稀松平常的事。他们的体验和前几代人不同,但同样有许多生活的挑战。因此写作是在当下的环境中出现。另一方面则是读者的需要,这些作者面对的读者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他们面临结婚生子、毕业就业、考试升学,有着人际关系、抗压能力不足等一系列的困扰,需要有文学作品来给他们更多的抚慰和激励。

与韩寒、郭敬明这些早年成名的“80后”作家相比,张嘉佳等虽然年龄接近,但写作显然和他们不同,他们和“90后”的作者的写作相当接近。“90后”作家出来较晚,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磨炼,从写段子开始,对市场的运作很熟悉,有高度的敏锐性。他们的作品中反叛性不强,就是生活的平常性,人物也是不好不坏,有点小感伤、小同情,又有调侃机智,似乎对社会看透了的感觉。没有大喜大悲,写的就是生活中恋爱失恋等小波澜,这也是全球的中产生活的一种常态的表达。韩寒、郭敬明接触现实和“90后”还是有所不同,当时的文学界对这几位作者有相当的关注。但今天的新的作家则似乎仅仅存在于一个新的阅读空间之中,似乎完全和传统的文学界井水不犯河水,是完全平行发展的。

有人就此说到纯文学不存在了,这显然是不合乎实际的。文学随着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分化,一部分是纯文学,另一部分是通俗文学。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期间又产生了网络文学,目前这三部分是平行发展。莫言、刘震云、苏童等都在写作,纯文学仍然是很庞大的一块,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90后”以及以张嘉佳为代表的一些“80后”作家的作品都和纯文学关系不大,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些年轻的畅销书作家,主流文学界和批评家们很少发声。当下这些年轻畅销书作家写的短小故事和段子,跟传统文学的结构模式不一样,没什么可比性,而且传统的纯文学在“90后”当中也没什么影响力。

现在看来,虽然当下的“90后”作家和纯文学没有多少关系,但日后会有“90后”纯文学作家的出现。现在的“90后”写作能否成为经典也要看时间的检验,谁能脱颖而出,哪部作品能够流传千古,还要时间和历史去检验。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节选自2016年1月13日《天津日报》)

【小题1】下列所举现象,不属于标题所说“文学的新变化”的一项是
A.“90后”畅销书作者的作品以及以张嘉佳为代表的一些“80后”作家的作品热销。
B.以“90后”为主的畅销书作者喜欢用小故事来表现温情和感伤的混合复杂的情绪,表现日常生活。
C.莫言、刘震云、苏童等一批作家在坚守纯文学传统,并且取得不菲成果。日后还会有“90后”纯文学作家的出现。
D.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一些走通俗路线的作品得到肯定,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经典。
【小题2】以下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冰、卢思浩等年轻畅销书作者虽在传统纯文学领域几乎未受任何关注,但在“80后”、“90后”读者中却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他们的新书短期便占据当当、京东等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半壁江山即为实证。
B.“90后”写作的兴起并得到热烈反响,与“90后”作者、读者过着庸常的生活,在生活中不轻易表露大喜大悲的激烈情绪有关。
C.尽管是“80后”作家,但张嘉佳与韩寒、郭敬明这些早年成名的 “80后”作家相比,写作上有着明显不同,倒是和“90后”作家的写作相当接近。
D.韩寒、郭敬明的写作在当时的文学界曾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如今的“90后”作家却基本上与传统的文学界井水不犯河水,彼此平行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90后”以及以张嘉佳为代表的一些“80后”作家虽然也关注现实,但他们和莫言、刘震云等作家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路径不同,其创作价值与传统文学相比望尘莫及。
B.一批年轻畅销书作者在“80后”、“90后”的读者中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但喜爱纯文学作品的读者对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关注。
C.“90后”作家作品反叛性不强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磨练,熟悉市场,高度敏锐,另一方面作品反映的是生活平常性的内容,无法体现反叛性。
D.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他们面临的生活困扰使得他们需要有文学作品来抚慰和激励,而一些“90后”作家作品中的内容恰好契合了这种心理需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寻找幸福密码
当美国总统选战激烈地进行时,过招的双方会忙于向选民们开出更低的失业率、更好的医疗保障、更多的教育机会等“幸福期权”。
要实现这些幸福承诺,需要尽快带领美国经济走出经济危机。面对高达1300万的失业人数,奥巴马和罗姆尼曾各自打出“经济牌”。奥巴马强调,加强市场监管,对富人增税,实现经济公平;加大基础设施与教育投入,增强竞争力。罗姆尼则提出,减少规章制度,给私营经济部门“松绑”;减税鼓励投资与成功;削减政府福利开支,以应对赤字。
到底是政府宏观调控还是市场自由调节更能创造新的美国梦?奥巴马和罗姆尼使出浑身解数,让美国人相信,自己掌握了美国社会的幸福密码。
中国也在寻找着幸福密码。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人的幸福感千差万别,让13亿人或者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感觉到幸福,何其艰难。尤其是在巨大的地区差异、城乡差距、阶层差别之下,全社会享有“幸福民生”实在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不是吗?当一些地区高考人数逐年下降、开始笑谈90%甚至可能是100%的高考录取率时,在中西部一些地区,拥挤在高考“独木桥”上的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当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家庭对“小胖墩”们营养过剩忧心忡忡时,贫困地区一些孩子为了温饱不得不外出打工;当不少特权阶层在享受公费医疗的盛宴时,仍然有贫困乡民不堪数千元医疗费重压,弃世而去。
中国首部《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用贫富差距正“逼近社会容忍线”,来警示中国社会正面临的系统性风险。这份报告说,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具有3个标志性的阶段特征:人口突破13亿、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城市化率突破50%。而新的社会需求、社会矛盾、社会现象,使得社会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加。
问题即是答案。中国社会的幸福密码,就是取消这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发展不均衡、权利不平等而带来的社会差别,让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价值取向。
我们需要经济的稳定增长,但经济增长解决不了政治问题。好比一辆奔驰的列车,惟有来自社会深层次的改革,才能纠正发展轨道上的偏差。这也是一次国庆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曾经强调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惟如此,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经济增长也解决不了社会价值观问题。前些时候,央视在全国各地街头曾锲而不舍地进行着“幸福追问”。“你幸福吗?”“你觉得什么是幸福?”镜头前答案种种,网络上抱怨声声。相信央视记者们是想记录“草根”们平实、简单的幸福,但我们不得不面对“吃地沟油,喝毒奶粉”的尴尬,面对70多岁拾荒老人闻听“幸福”一词时顾左右而言他的场景。
幸福是什么?前不久离世的中西方两位学者对此都有过阐述。一位是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他说,“如果人们仅有的一个理想就是通过获得物质利益而追求个人幸福,那么,人类就是一个渺小的物种”。另一位中国学者南怀瑾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小题1】下列对于“幸福密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奥巴马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还是罗姆尼的市场自由调节政策,都力图开出更多的经济上的“幸福期权”,也就是幸福承诺,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者和选票。
B.中国社会对“幸福密码”的界定则是取消由于各种各样的发展不均衡、权利不平等而带来的社会差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如让贫困地区一些孩子不必为了温饱外出打工,贫困乡民不必因为几千元医疗费付不起而离开人世等。
C.中美两国都在寻找社会的幸福密码,但这绝非易事。虽然中美国情差异较大,两国寻找的答案也还需时日验证,但很显然,“幸福民生”并不只需要政府的努力。
D.因为中国当前的地区差异、城乡差距、阶层差别较大,国人又身处“吃地沟油,喝毒奶粉”的困境,所以,面对央视记者们在街头的“幸福追问”,“草根”们都是顾左右而言他,可见,让13亿人或者其中的大多数人感觉到幸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地区的差异表现在高中教育方面也很明显,东部地区高考人数逐年下降,升学率有90%到100%,一直居高不下;而中西部地区的高考人数却逐年增多,升学率一直保持稳定。
B.人口突破13亿、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城市化率突破50%,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取得新的成就,同时,人口多、城市化率高等情况带来了新的问题。
C.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有识之士的话语实际上在提醒人类认真对待幸福的问题,不能只从表面上看待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更深层面的思考不可缺少。
D.我国社会正面临着系统性风险,社会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是经济单方面增长解决不了的问题,它需要社会深层次的改革。
【小题3】对霍布斯鲍姆和南怀瑾的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人都强调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强调了构建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
B.霍布斯鲍姆认为人类如果一味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并把这种享受认定为幸福,就会变得卑微而渺小,失去了灵魂的高贵。他的话从反面佐证了帕斯卡尔“思想形成人的伟大”的言论。
C.南怀瑾所说的“坏”,既指目前社会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更指让人们产生痛苦进而无法感受到“幸福”的种种不良情绪,如冷漠、恐惧、烦恼、空虚、狭隘、自私等。
D.南怀瑾认为中国人物质文明发达而精神生活贫乏,这种尖锐对比让他们在精神上最痛苦,并将引发新的危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种经济状态成为常态,一定是合乎规律的状态,体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近年来,我国经济由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这是我国发展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的阶段性特征。
中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是由现阶段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决定的。现阶段的经济结构、技术基础和资源供给决定了我国现在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就是中高速增长率。明确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的意义在于,一是不盲目追求高于潜在增长率的速度,二是要使潜在增长率充分释放出来。
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种新常态,是规律性状态,是长期状态,但不意味着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都属于新常态。近期世界经济不景气,企业面临的资金不足、产能过剩以及消费和投资需求不旺等现象属于短期困难,不属于新常态。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率虽然处于合理区间,但离潜在增长率下限已很近。应采取有效调控措施,促使经济增长率止跌企稳,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跌出合理区间。
提出新常态,表明我国的经济建设理念进一步由增长转为发展。从发展角度研究新常态,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中高速的速度应可持续,否则就不能成为新常态。二是保持中高速的目的是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留出空间,从而实现发展的其他方面目标。这意味着新常态不只是速度状态,中高速的新常态不是孤立的,需要其他方面的新常态来支撑。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调结构成为发展战略的新常态。在低收入发展阶段高速增长形成的现有产业结构,制造业偏重,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偏多,产业链处于中低端,由此产生高产值、低附加值问题。因此,与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相适应,调结构要将产业结构向高端提升,突出发展服务业;将产业链向中高端提升,提高附加值。
创新驱动成为转方式的新常态。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此形成新的增长点,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绿色化的融合。为此,需要由模仿和引进创新转向与开放式创新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由跟随创新转向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引领创新,由技术创新转向以科学发现为源头、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惠民生成为发展动力的新常态。供给推动和效率优先的收入分配为我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进入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这些动力已发挥到极致,收入差距扩大也使发展动力出现衰减。针对需求拉动力长期不足的问题,应改变过去低收入阶段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应突出消费的拉动作用。在新常态下,消费需求的拉动力突出表现在民生改善上。其中,收入是民生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再加上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从这些民生改善中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将会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总的来说,经济新常态是个系统,我国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已经形成,支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正在显现。只要这些新常态都能形成并发挥作用,我国经济发展就不仅可持续,而且是高质量的。
(选自2015年1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是我国发展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的阶段性特征。
B.我国现在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就是中高速增长率,明确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的意义极为重大。
C.经济下行压力不全属于新常态,我们应采取有效调控,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跌出合理区间。
D.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新常态,解决新问题。
 
(小题2)下列有关“经济新常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新常态,指的是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呈现出的新的状态,它是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
B.经济新常态,在我国现阶段表现为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这是由现阶段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决定的。
C.经济新常态,与其它方面的新常态是密切联系的,保持新常态是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留出空间。
D.经济新常态是一个系统,我国支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正在显现,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而且是高质量的。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针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存在的弊端,解决好发展服务业、提高附加值等问题,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B.创新驱动成为转方式的新常态,要摒弃过去的模仿、引进、跟随与技术创新,转向自主、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
C.惠民生是发展动力的新常态,要提高拉动力,改变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突出消费的拉动作用。
D.改善民生,就是要改善收入、就业、教育和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更多的分享改革的发展成果。

同类题5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特重诗,以为它可以兴、观、群、怨;又特重礼乐,以为“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论语》有一段话总述儒家教育宗旨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三项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就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蕴于中的是性情,受诗与乐的陶冶而达到和谐;发于外的是行为仪表,受礼的调节而进到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儒家教育出来的人要在伦理和美感观点都可以看得过去。

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他们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德育是他们的最后鹄的,这是他们与西方哲学家、宗教家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相同的。不过他们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因为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误认美育可以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从根本做起,必须怡情养性。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严格地说,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所以在古希腊文与近代德文中,美善只有一个字,在中文和其他近代语文中,“善”与“美”二字虽分开,仍可互相替用。真正的善人对于生活不苟且,犹如艺术家对于作品不苟且一样。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文章求惬心贵当,生活也需求惬心贵当。我们嫌恶行为上的卑鄙龌龊,不仅因其不善,也因其丑,我们赞赏行为上的光明磊落,不仅因其善,也因其美,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

美育为德育的基础,道德起于仁爱,仁爱就是同情,同情起于想象。比如你哀怜一个乞丐,你必定先能设身处地想象他的痛苦。诗和艺术对于主观的情境必能“出乎其外”,对于客观的情境必能“入乎其中”,在想象中领略它,玩索它,所以能扩大想象,培养同情。这种看法也与儒家学说暗合。儒家在诸德中特重“仁”,“仁”近于耶稣教的“爱”、佛教的“慈悲”,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修养。仁的修养就在诗。儒家有一句很简赅深刻的话:“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就是美育,温柔敦厚就是仁的表现。

美育不但不妨害德育而且是德育的基础,如上所述。不过美育的价值还不仅在此。西方人有一句恒言说:“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这句话最能见出艺术的功用,也最能见出美育的功用。

(摘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儒家就认识到了美感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诗”“礼”“乐”都属于美感教育。
B.儒家教育出来的人要有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在伦理和美感观点都可以看得过去。
C.儒家教育的重点在道德方面,德育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但他们认为美育是德育的必经之路。
D.一个正直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我们赞赏行为上的光明磊落不是因为善,而是因为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并用儒家的诗、乐教育就是美感教育,以此完成情感教育来论证这一提法。
B.文章用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儒家和柏拉图对美育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的不同。
C.文章以古希腊文和近代德文中美和善只有一个字为例论证“美是一种善,善也是一种美”的观点。
D.文章在最后强调美育和德育的基础,美育最终的价值就是为了德育服务,不然美育就没有任何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的教育可以使仪表行为规范,养成生活的秩序,做的好也会具有美。
B.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认为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
C.因为不善和丑,行为上就会卑鄙龌龊,这会让我们嫌弃和厌恶。
D.儒家重视“仁”,“仁”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修养,可以由诗教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