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氛垢:尘埃。【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刚放晴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天空也没有尘埃:这不禁令诗人欣喜去远眺美丽的风光。 |
B.诗人纵目望见:城门口对着人来人往的渡头,一片喧嚣;村边绿树紧连溪流的入河口,秀丽明净。 |
C.诗人用动态的人物给原野平添无限生意,让人想见田间活跃的情状且感受到农忙劳动的热烈气氛。 |
D.这首诗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景色宛若一幅优美、静谧的风景画,显示出王维高超的写景艺术才能。 |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蝶恋花 散花楼送客
纳兰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小题1】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__________诗,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____________【小题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
送 李 端
卢 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 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小题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
B.“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
C.“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
D.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空间、时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颔联中“翻疑梦”这一细节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
C.尾联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只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两人对友谊的珍惜。 |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
B.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北返的飞离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
C.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写出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
东 溪
梅尧臣[注]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梅尧臣(1002-1060),此诗作于1055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三句作者写景,抓住了物象——凫,读者由此物象的描写可品出作者的情怀。 |
B.第四句写岸旁老树着花,此亦常见之景。“老”与“丑”往往相连,但作者说它“无丑枝”,构思新颖。 |
C.二、三两联,意新语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蕴含着浓郁的情趣。 |
D.尾联写作者虽然不厌烦东溪之景,但归来后筋疲力尽,委婉含蓄的表现了心中难以排遣的愁情。 |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责,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几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小题1】简述两位诗人作诗时的心情。
【小题2】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看,“近试”是临近考试之意;“张水部”是称张籍的官职:“酬” 为答谢。 |
B.“待晓堂前拜舅姑”是指新娘早晨拜见公婆。 |
C.“一曲菱歌敌万金”是喻指朱庆馀一定会金榜题名。 |
D.两首诗就近设喻、言此意彼;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
归园田居五首(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墟曲”写出了经过战乱,到处都是废墟,诗人只能拨开荒芜的草,和村子里的乡邻来往,生活很艰辛。 |
B.诗歌写出诗人与乡邻相见,谈话的主要内容是桑麻的长势,显示诗人与乡邻关系友好的淳朴之情。 |
C.开辟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感到霜霰将至,生怕自己的辛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是一种单纯的喜惧。 |
D.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日常片段,让读者在其中领略乡村的生活的特点。 |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①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②如流水涵青苹③。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二年徐州任上。②炯:光明,明亮。③青苹: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
【小题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情景交融,人因物而情迁,物因人而生色,句句景语都或明或暗地透出忧愤之情。 |
B.由首句观之,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 |
C.最后两句写的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的凋零之花,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 |
D.本诗将写人、写花、写月、写酒四者揉为一体,又穿插写来,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 |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穷尽”讲。 |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 |
C.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赞美并鼓励了弟侄。 |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