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①(其十七)
杜甫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鹉窥浅井②,蚯蚓上深堂③。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落到秦州。其间,他先后写了二十首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②窥井:求食。③深堂:内堂,屋宇深处的厅堂。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边”指秦州,这两句诗是说秦州秋日因久雨而给人阴沉昏暗之感。 |
B.用“乱”字写檐下雨水乱溅、淋湿帐幔,暗写风向不定,寄寓飘摇之感。 |
C.用“度”字来写山头乌云急速行进的状态,暗示此地很快就能雨过天晴。 |
D.尾联使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深刻表现诗人境遇的凄冷,而又含蓄隽永。 |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1)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释:(1)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州。【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 “恨醉迟”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 |
B.颔联紧承首联,写燕子不耐阴雨,而海棠却能傲立春寒中,经雨不谢。这里的“燕 子”“海棠”既是眼前之景,又别有寓意。 |
C.“天翻地覆伤春色”一句,写巴陵气候变化无常,虽已是春日却犹有冬日之寒,诗人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为眼前凄迷的春景而感伤。 |
D.尾联二句为全诗作结。“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则既指眼前景物,也指由此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 |
A.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 |
B.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王冕《白梅》) |
C.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 (王雱《绝句》) |
D.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李彭《春日怀秦髯》) |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病后登快哉亭
贺 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 |
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
C.颈联回到现实,前一句写鸦投古刹,落日斜晖,透露出诗人“人的归宿不知在何处”的漂泊之意和“时我与”的迟暮之感。 |
D.尾联直抒胸臆,主要表达诗人病后思归之情,遥想故园菊花又开,而自己却辜负了回乡赏菊之约,心头更觉惆怅。 |
满纸荒唐言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咏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满纸荒唐言》是作者的高明预见,每个人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红楼梦》。 |
B.《满纸荒唐言》的作者借《红楼梦》给世人消愁解闷,同时寄托了内心的感慨。 |
C.《咏菊》的颔联描写黛玉临霜作诗、对月吟咏的情景,富有美感。 |
D.《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 |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为吊古伤今之作,慨叹历史兴亡变化,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心声。 |
B.首联即景生情,古台之上,草木凋零,也使身在他乡的诗人怀念起故乡。 |
C.颈联有声有色,夕阳为旧垒增添了一抹亮色,磬声使空林多了一丝生气。 |
D.尾联抒情,诗人感伤于世事沧桑,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中仍独自流淌。 |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陈与义避难湖、湘间,湖南守帅向子湮组织军民对金军进行了有力的阻击,本诗便作于此时。【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对身份、情态的自述,塑造出了坐看风云、不问世事的隐逸形象。 |
B.颔联运用多感官描写,描绘出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的壮阔,气势雄浑。 |
C.颈联中的“海”意指暴雨,连劲拔的竹枝此时都被压低,足以看出雨势之大。 |
D.尾联反用杜甫诗句“床头无漏无干处”,表现出与杜甫截然不同的情感状态。 |
A.“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 |
B.“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李贺《伤心行》) |
C.“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D.“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八声甘州》) |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了起兴的手法,落木萧萧,鸿雁南飞,萧瑟之秋引发了悲哀之情。 |
B.颔联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能体味到诗人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
C.颈联将思乡情一泻无余,遥看孤帆远去,自己却无法一同前往,思乡更甚。 |
D.“迷津”这一典故有关隐士长沮和桀溺,表现出诗人远离尘俗的决然之意。 |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小题1】下面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冬至,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代中国的节日。 |
B.思家,是羁旅愁思的一种,也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主题。 |
C.白居易,盛唐时期的代表性作家,《春晓》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 |
D.驿,即“驿站”,过去指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
夜泊水村①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②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③?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作此诗时,作者正奉祠居家,时年58岁。②老子:“老夫”之意,指陆游自己。一说指老子李耳。③泣新亭:东晋初年,从洛阳逃到江东的文士,常到新亭饮酒赋诗,谈到半壁河山沦亡,常相对而泣。【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二句“燕然未勒铭”,运用典故,和范仲淹《渔家傲》中“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燕然未勒”的意思基本相同。 |
B.颔联第一句“老子犹堪绝大漠”中“绝”的意思和《劝学》中“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基本相同。 |
C.颔联将诗人奋发的壮怀与达官贵人的怯懦孱弱对照,并用“泣新亭”的典故,表达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 |
D.尾联点题,回笔写眼前夜泊水村的景象。汀州凄寒,新雁鸣叫,诗人以新雁暗指入侵中原的外族人,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
【小题3】这首诗和《书愤》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