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周参军
吴均
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沈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注]吴均,南朝梁文学家,素有才名,然位仅下吏。【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起”,是在烦恼滋扰下的举动;次句中的“倚户”,更见其无聊与无奈。 |
B.“水传”二句借水的远阔、风的凄寒营造出高旷肃杀之境,凸显了诗人寥落的心绪。 |
C.“沈云”二句互文见义,以乔树隐、层峦灭暗喻自己不为世所知,深深寄寓不平之气。 |
D.全诗以忧怀开端,以饮酒抚琴收结,又兼寓情于景,语言古朴刚劲,情致清拔高远。 |
巽上人①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节选)
(唐)柳宗元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②丽奇色,圭璧无纤瑕。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涤虑发真照③,还源荡昏邪。
(注)①柳宗元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至永州,此诗作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柳宗元被贬时暂寓水州龙兴寺,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下文“雪山客”亦即重巽上人,②圆方:圆的方的,这里指盛茶的器具.③真照:本性。【小题1】诗歌首句中“_____”一词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_____,且照应诗歌题目“竹间”二字。
【小题2】新茶是作者被贬期间第一位友人亲手采摘相赠的,饱含股切情谊,使困境中的诗人倍感欣慰,倍觉新茶珍贵,诗歌后六句是如何表现新茶珍贵的?
夜起岳阳楼望月
(清)姚鼐
高楼深夜静秋空,荡荡江湖积气通。
万顷波平天四面,九霄风定月当中。
云间朱鸟①峰何处?水上苍龙②瑟未终。
便欲拂衣琼岛外,止留清啸落江东。
①朱鸟:指南岳衡山。②苍龙:指湘灵,为湘水之神。《楚辞•远游》中有记载:“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楼深夜静秋空”描绘洞庭月夜景色,诗人登上岳阳楼感受到万籁俱寂,四周悠远空旷,令人有天地孤独之感。 |
B.“九霄风定月当中”写风静无声,皓月当空,清光四溢,天水空灵一片,上下澄澈,令人幽然神远。 |
C.“云间”一联引用两个典故,从夜空想到朱鸟化为衡山的传说,又从湖波中幻起湘灵鼓瑟的想象,为全诗增加了神秘色彩。 |
D.第四联间接抒发感慨,表达自己要拂衣飞去、长啸升空的念头,也表明了自己辞官归隐的愿望。 |
A.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
B.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C.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濛濛隔寒镜。(刘禹锡《洞庭秋月行》) |
D.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元稹《洞庭湖》) |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①云山皆北向,二陵②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③。
(注)①三晋:指古晋国,春秋末韩、魏、赵三家分晋,故有此称。②二陵:指崤山南北二陵,据《左传》载,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③陶然共醉菊花杯:指白衣送酒的典故,晋代王弘遣白衣使者送酒给陶渊明。【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题目点出写作的时间、事件和目的,这是一首登临兼应酬的诗。 |
B.首联交代了望仙台是由汉文帝修建的,华丽渲染了在望仙台所见的景色。 |
C.颔联表面写了望仙台景色的变化,实际上是作者在感慨历史的变迁。 |
D.第五句与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抒发的感慨一致。 |
饮酒(其七)
晋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②其英③。
泛④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释:①裛(yì):通“浥”,沾湿。②掇(duō多):采摘。③英:花。④泛:浮。意即以菊花洒在酒中。【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菊有佳色”中“佳色”意思是“欢笑”,写诗人看见秋天菊花盛开露出高兴的表情。 |
B.“泛此忘忧物”中“忘忧物”指酒,曹操《短歌行》中就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句。 |
C.“远我遗世情”意思是远离世俗,遗世独立,与“复驾言兮焉求”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
D.“归鸟趋林鸣”,诗人以飞鸟自喻,有“倦飞而知还”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喜悦。 |
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
D.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浔阳江头夜送客”把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都作了概括介绍。 |
B.“枫叶”“荻花”“江月”等意象渲染了诗人送客时的落寞伤感。 |
C.通过“主人忘归客不发”的正面描写,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
D.选文的语言通俗却有强烈的感染力,虽是叙事却有高度的概括性。 |
次韵和甫①“咏雪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①和甫,即王安礼,是王安石的六弟。此诗当作于新法推行时。【小题1】这首诗的前两联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了“雪”的?
【小题2】作者在诗中寄寓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东溪(注)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东溪:流经梅 尧臣的家乡安徽宣城。此诗是诗人 53 岁丁母忧居家乡时所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 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诗人叙 看水之意,抒流连之情。山水之美,爱之不厌,虽平平写来,但已蕴含“闲意”,总领了全诗。 |
B.颔联写水旁岸上,颈联写水 中洲渚,春意盎然而又清单平远。这两联虽只写景,但游人之喜悦,自在言外。 |
C.尾联“情虽不厌”总括了全诗情感,又照应了“发船迟”,两句中多次转折,表达了诗人疲倦厌世的感情。 |
D.全诗有新意,有名句,有“道前人所未道”之处,通篇结构严密 ,层次繁多,语言形象生动又言之尽意。 |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建[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
B.“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
C.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
D.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西京,长安。②牙璋,古代发兵所用兵符。③凤阙,代指都城长安。④铁骑,穿铁甲的骑兵,这里指精强的骑兵。⑤百夫长,古代军队中的低级军官。
【小题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边防有变,以“照西京”来渲染边情之紧急,由此也激发出书生内心的爱国热情。 |
B.颔联以“牙璋”“凤阙”与“铁骑”“龙城”分别照应,写出了受命出征转战沙场的气势。 |
C.颈联夸张地表现了出征将士的视听感受,刻画出风雪中同敌人英勇搏斗场面的悲壮激烈。 |
D.尾联用“宁为”“胜作”明志,抒发了只要国家需要、愿意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