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老杜诗集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①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
B.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C.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小题2】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旨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头酒相逢须醉倒。

(注)凉州: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描写明月升高、银光铺泻之下的凉州城,且运用顶真手法,使语句递接紧凑。
B.诗歌中再次出现琵琶,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肠堪断”表现出琵琶缠绵哀婉的特点。
C.诗歌显露出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人生易老、久戍未归的悲凉,又有人生的自信与豪迈。
D.本诗与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秋天边城与此地音乐,但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小题2】有评价者说,诗人参加的这场夜宴,“兴会淋漓,豪气纵横”,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小题。
去蜀
杜甫①
五载客蜀郡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注)①这首诗当作于永泰元年(765)。这年4月,严武病死;5月,杜甫离蜀。②蜀郡,即成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回顾六年流寓之足迹,万千感怀尽在其中。
B.颔联写关塞险阻不能北返长安,只好远游潇湘,可见离蜀之不得已。
C.第五句诗人回顾世事,一无所成,可已黄发满头,表明哀伤至极。
D.“残生随白鸥”,即与鸥鸟相亲相随隐居湖山。此句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同。
【小题2】明人王嗣奭评此诗“结语乃失意中自宽之词”,请结合此句对尾联做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重阳

陈与义

去岁重阳已百忧,今年依旧叹羁游。

篱底菊花唯解笑,镜中头发不禁秋。

凉风又落宫南木,老雁孤鸣汉北州。

如许行年那可记,谩排诗句写新愁。

[注]①宋代爱国诗人。“靖康之难”后,国运飘摇,他从陈留避乱南奔,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极写忧愁的繁多沉重,既有个人羁旅漂泊之苦,也有国事之忧。
B.颈联视听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萧瑟、凄清和冷寂,情景交融。
C.“孤鸣”的“老雁”运用比喻,是宋朝当时风雨飘摇的国运的真实写照。
D.最后一句说随便写几句诗排遣新愁。语气看似轻松,实则心情沉重。
【小题2】这首诗中“篱底菊花唯解笑”一句极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明诗人的真实处境,并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对象燕子。
B.诗的颔联运用拟人修辞,用燕子的疑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与长期漂泊的无奈。
C.最后两句,前十一字是写燕子,深情而无奈;后三字转而写诗人自己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D.本诗所咏之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小题2】有人认为,本诗颈联的内容是以燕子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照应第二句的“万方多难”,警告吐蕃莫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的典故,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小题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刘秀才

许浑

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孤帆夜别潇湘雨,广陌春期鄂杜花。

灯照水萤千点灭,棹惊滩雁一行斜。

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注)①许浑:早年屡试不第,直至42岁才考中进士。此诗作于诗人早年应考途中。②三献: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献之楚厉王、楚武王,均不被认可。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楚文王,楚文王命人将这块璞玉雕琢成玉壁,并将玉壁命名为和氏以表彰卞和。③鄂杜:郭县和杜陵,代指京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中的“三献”暗指诗人多次科考不第,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
B.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
C.诗歌颈联描写诗人夜航所见:水中千点萤光被船灯照后变暗,沙滩上的宿雁被桨声惊飞。
D.诗歌写景富有艺术性,颔联两句形成暗与明、冷与暖的对比,颈联则由近及远、以动衬静。
【小题2】诗人为什么“望见乡山不到家”?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使君席奉饯卫中丞赴长水

岑参

节使横行西出师,鸣弓擐甲羽林儿。

台上霜风凌草木,军中杀气傍旌旗。

预知汉将宣威日,正是胡尘欲灭时。

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

(注)①奉饯:饯行。②擐:穿着。③泛菊:菊花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重阳节这一天,州郡长官设下宴席,为即将奔赴边关长水的卫中丞壮行。
B.首联通过“横行”“鸣弓”“擐甲”等词语描绘了出征军队威武雄壮的气概。
C.诗中以霜风吹凌草木渲染了出征前的悲壮气氛,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
D.尾联中“东篱”这一意象出自陶潜的《饮酒》,它在这两首诗中表达的内涵是不同的。
【小题2】本诗与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饮酒,请分析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还陕述怀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注]①这首五言短排是唐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后,回师关中时所作。②旂(qi):古代的一种旗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诗人手抚腰间长剑不禁慨然长叹,直抒胸臆,有力地表明自己出兵平乱的原因。
B.中间六句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恢宏大气,令人震撼,是全诗的核心部分。
C.最后两句诗人回忆过去“戎戈动”,而今“宇宙平”,与首联呼应,语气显得刚毅果绝。
D.此诗在艺术表现上,将议论、叙事、抒情巧妙熔为一炉;全诗构思精缜,且语言优美。
【小题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