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河湟
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河湟,吐蕃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宪宗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猝然而逝。诗人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入侵。②元载(唐代宗时宰相),对西北边防多方筹措,后因事诏令自杀。③晁错对于削藩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汉景帝听信谗言错杀了他。④《水经注》:“…有黄帝冢,帝崩,惟弓剑存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以异族占领的土地——“河湟”为题目,十分醒目,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B.元载与晁错的主张和遭遇颇为相似,诗人叙其事,表达对他们的推重和惋惜之情。
C.二、四句相承,以黄帝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流露出诗人对其猝然而逝的嘲讽之意。
D.河湟百姓身着异族服装,处境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却没有被征服,永为汉臣。
E. “虽”和“尽”两个虚词用得极妙,一抑一扬,侧面写出了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
【小题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1-06 10:07: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内文言文阅读。

六王毕,四海,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  一:统一
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咸阳 走:趋向
C.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融融:和乐
D.尽态极 妍:姿容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一人心,千万人之心也
B.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架梁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使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用了六组“……多于……”的句子构成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B.作者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作者在“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指出奢侈浪费祸害之重,委婉地提出了节俭持国的观点。
D.文章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借古讽今,可谓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