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赵宏序
曾 巩
荆民与蛮合为寇,潭旁数州被其害。天子、宰相以潭重镇,守臣不胜任,为改用人。又不胜,复改之。守至,上书乞益兵。诏与抚兵三百,殿直天水赵君希道实护以往。
希道雅与予接,间过予道潭之事。予曰:潭山川甲兵如何,食几何,贼众寡强弱如何,予不能知。能知书耳,书之载,若潭事多矣。或合数道之兵以数万,绝山谷而进,其势非不众且健也,然而卒歼焉者多矣。或单车独行,然而以克者相焉。顾其义信如何耳。致吾义信,虽单车独行,寇可以为无事,龚遂、张纲、祝良之类是也。义信不足以致之,虽合数道之兵以数万,卒歼焉,适重寇耳,况致平邪?阳旻、裴行立之类是也。则兵不能致平,致平者,在太守身也明矣。前之守者果能此,天子、宰相乌用之?必易之,为前之守者不能此也。今往者复曰“乞益兵”,何其与书之云者异邪?
予忧潭民之重困也,寇之益张也。往时潭吏与旁近郡蕲力胜贼者,暴骸者、戮降者有之。今之往者将特不为是而已邪?抑犹不免乎为是也?天子、宰相之之意其然邪?潭守近侍臣,使抚觇潭者,郎吏、御史、博士相望。为我其贤者曰:今之言古书往往曰迂,然书之事乃已试者也。事已试而施诸治,与时人之自用,孰为得失耶?愚言倘可以乎?潭之患今虽细,然大中、咸通之间,南方之忧常剧矣,夫岂阶于大哉?为近臣、郎吏、御史、博士者,独得而不思也?希道固喜事者,因其行,遂次第其语以送之。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以克者相焉 踵:跟随
B.天子、宰相乌用之  易:轻视
C.天子、宰相之之意其然邪 任:任命
D.为我其贤者曰 谂:规劝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州及周边几个州县发生寇乱,百姓遭受危害,天子、宰相同意了潭州太守的请求,增派三百兵力前往平定叛乱。
B.赵希道曾经与作者谈过潭州的事情,两人对潭州山川、军队、粮食情况以及贼人的多少、势力的强弱都不了解。
C.潭州是荆湖南路的重镇,皇帝多次派郎吏、御史、博士等安抚观察潭州,这次又派赵希道护送军队前往。
D.本文的作者认为潭州的寇乱虽然微小但不容忽视,他希望近臣、郎吏、御史等能够好好思考此事,用恰当的方法解决。
【小题3】(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绝山谷而进,其势非不众且健也,然而卒歼焉者多矣。
(2)事已试而施诸治,与时人之自用,孰为得失耶?
【小题4】(小题4)作者是否认同太守“上书乞益兵”的做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1:10: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剑侠事

(清)王士祯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摄其踪迹,疑剑侠也。”

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帩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廨三间,东向,床榻甚设;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无妨。”久之,持朱封鐍山门而入。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帩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仆。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跌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市人集观者数百人。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帩头人也。罗拜谢去。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人有行橐者/皆往投宿/
B.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
C.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
D.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尼:佛教对比丘尼的称谓,简称尼、尼僧。比丘尼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在我国亦称尼姑,是中国对比丘尼的俗称,与佛教规仪略有不合,是结合中国民俗产生的称谓。
B.廨: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使用于汉代,常称郡廨、公廨,文中是指尼庵中住宿用的房屋,并非官府中官吏的办公场所。
C.三更:古代计时名词。古代一昼夜分12时辰或100刻,其中夜晚有40刻,每10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子时整作为三更,即北京时间23:00至凌晨1:00。
D.跌坐:指佛像的坐姿。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因此修行坐禅者经常采取这种坐法。文中则指老妪摔倒、跌倒并坐在蒲团上的姿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新城县役押送官银到济南去,晚上投宿之时遭到了客栈主人的拒绝,他们只好自己找到离客栈一里路左右的尼庵住下。
B.从允人投宿尼庵和为役某斩杀红帩头男子夺回官银这两件事情来看,尼庵剑侠是一个性格豪爽、行侠仗义而武功高强的女子。
C.著红帩头的男子是个武功高强的劫匪,他早就盯上了押送官银的役某一行人。尽管防范严密,但役某他们还是因打斗不过而被劫走官银。
D.从前后文来看,新城令崔懋在章邱西新店所遇的妇人就是尼庵里的老妪,而尼庵剑侠就是她的女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持朱封鐍山门而入。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
(2)市人集观者数百人。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汝心之固  固:顽固
B.惧其不已也 已:已经
C.寒暑易节  易:交换
D.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小题2】用原文回答下边的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⑵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