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今之作文者,如人相见,作揖曲躬之际,阔别致谢,寒温都尽。及其执茶对坐,别无可说,不过再理前词,往往重复。又如俗人唱曲,以一句为数句,以一字为数字,不死不活,希图延场;及其当唱之处,则又草草读过而已。噫!此所谓“时套”也。今之作揖不如是,则人必怪之;唱曲不如是,则无人击节赏音。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其病在于无师友传授,而少浸润之于义理,徒逞其私臆,求作新奇,不知反落套矣。
②钱生伯庸,其家师于岳水部之初。其至金陵,以之初书谒见于予。予观其人,不为时俗所染,岂非欲随地求师而汲汲于义理者①,予愧浅率,不足以答伯庸。伯庸归,试以其文质之尔师之初②。之初之作人,无时套者也,其论文亦如之。
[注]①汲汲:急于得到的意思。义理:文章的思想内容。②尔:其。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其家师于岳水部之初(_______________) (2)以之初书谒见于予(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认为,造成作文弊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用原文)
【小题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所说的“时套”在之中的具体表现。
【小题4】下列各项中的“序”,与《钱伯庸文序》的“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伶官传序》 |
B.《新序》 |
C.《白莽作<孩儿塔>序》 |
D.《<激流>总序》 |
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自骄则简①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壅塞。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 君之大经也。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 春居②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 “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 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 ”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③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晩也?寡人请今 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 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 失之本也。
赵简子沉鸾徼④于河,曰:“吾尝好声色矣,而鸾徼致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鸾徼为之; 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鸾徼来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绌⑤ 善也。”故若简子者,能厚以礼督责于其臣矣。以礼督责于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 为非;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此三代⑥之盛教。
(《吕氏春秋•骄恣》)
(注)①简:怠慢。②春居:齐宣王臣。③辟:同“避”。④鸾徼:赵简子臣。⑤绌:减损。⑥三代:指夏 商周。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轻物则无备 备:储备 |
B.而乐为轻 轻:轻快 |
C.箴谏不可不熟 熟:深思熟虑 |
D.而鸾徼致之 致:招致 |
A.欲无壅塞,必礼士 想要不闭塞,必须礼贤下士。 |
B.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 即使有一千名大臣进谏,也没有人能劝阻楚王。 |
C.何谏寡人之晩也 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 |
D.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 |
【小题3】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②此三代之盛教。
【小题4】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这篇短文的标题是“骄恣”,请用现代汉语的短语形式概括君王骄恣的三种危害。
②分别用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来评价齐宣王、赵简子对待骄恣的态度。
菱溪石记
(北宋)欧阳修
①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②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濆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①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③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②而然□?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③,尚有居溪旁者。
④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丰乐)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⑤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释)①杨行密:唐昭宗时淮南节度史,后称帝自号为吴,据有淮南一带地盘。②秩欲:深失之欲。③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小题1】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
A.矣 | B.邪 | C.焉 | D.夫 |
A.第①段交代了菱溪之石的数量与各自的命运。 |
B.溪旁人把最大的石头当作神祭祀因其姿态非凡。 |
C.菱溪之名原无记载,只有通过考察与询问了解。 |
D.菱溪得名的真实原因是避杨行密的名讳而改名。 |
A.叙议结合 | B.对比反衬 | C.欲扬先抑 | D.借题发挥 |
【小题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孙志康墓铭
(宋)苏过
熙宁初,先君通守钱塘,孙君介夫使其子志康贽所业以见,愿留授经于门下,时年未弱冠也。先君嘉之,使与余长兄游。既卒业归,自是走四方,为文章士。以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终于淮宁之私第。其子虬泣血以告曰:“虬先人寡所合,仕才至尚书郎,自少至老,受国士知者莫如东坡公,不得公铭其墓,得公子铭之,亦庶几矣。敢以外祖黄才叔所状行事来请。”过惟志康父子于余家为世契,自龆龀辱与之游,曩又同宦于并门,知之最详,其敢以辞力不能为解?乃为泣而书之。
公讳勰,志康其字也,世为虔州感化人。曾大父长孺,故任太子中舍,知浔州,祖父师房,故不仕;父立节即介夫也,终于桂州节度判官,赠朝散郎。公赐进士第,授奉宁军节度推官,历冀州幕、郓州州学教授,用荐者改宣德郎,知舒州太和县;八宝恩及,累迁至朝散郎,赐五品服。自湖外官满,从辟高阳、太原两路安抚司机宜文字,除知岳州,请宫祠,除提点崇福宫,归于陈。公有田在陈,遂为终焉计。明年乞骸骨,又明年乃以疾不起,享年七十。
公以文章名世,而循循然加不出诸口,未尝恃己以陵物。贤愚少长,待之如一,称其善而掩其过。在边之久,虽武夫悍卒,皆心服其诚而为之尽最。后守岳阳,政亦可观。岳阳尝经火灾,谯门两砚鞠为灰烬。公至之数月,登城叹曰:“昔岳阳楼观以伟丽闻天下,今乃没于丘墟草棘间,不能复前人之迹,守臣罪也。”父老闻之,欣然有请曰:“岳人怀此久矣,非我贤守,谁当任之?有无惟所命。”公得朝廷所赐度牒,与虞人所献山林巨植,聚集工匠而鼎新之,不逾年,壮峙如昔。州人扶老携幼来观,有自数百里至者,皆叹曰:“孙公不扰吾民,不鞭一人而所立如斯,召父之甘棠不在是耶?”故去郡之日,人挽留之不得出郊,又维其舟,使不得去者累日。
平生无嗜好,老不废书,如饥渴然。善作古篆,秦汉而下不取也。娶黄氏。公晚得痹疾,黄夫人躬治药石,相其饮食卧起,经纪家事,不以毫发累其胸中者二年。公没,安葬之事,皆夫人自任之,有古烈妇之风。公文集若干卷传于世。鸣呼,风俗之不振也久矣!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风俗安得不薄乎?而士气安得不卑也?此贤人君子所甚惧者。先君尝作《刚说》一篇,为介夫而发,叹天下无其人也。介夫流落不遇,至死不悔;志康又不偶于世,抱才无所施,介夫真有子哉!
以某年月日葬于某地,子一人,曰虬,事亲有立,能克其家。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与余长兄游 游:交往 |
B.敢以外祖黄才叔所状行事来请 状:描绘 |
C.相其饮食卧起 相:互相,一起 |
D.志康又不偶于世 偶:迎合,投合 |
A.以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B.遂为终焉计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
C.今乃没于丘墟草棘间 衡乃诡对而出 |
D.风俗之不振也久矣 及其所之既倦 |
A.文中“龆龀”是孩童垂髫换齿之时,“弱冠”则指20岁,王勃有“等终军之弱冠”,化用汉代终军请缨报国的典故。 |
B.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近义词还有“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
C.文中提及的岳阳楼,为古代名胜,文人墨客多有登岳阳楼的佳作,如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D.文中说孙志康“善作古篆”,“古篆”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包括大篆、小篆,秦统一六国后,大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西汉则通行小篆。 |
A.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
B.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
C.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
D.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
A.文章首先交待了为孙志康写墓志铭的缘起,因为孙志康是苏轼的学生,世代与苏家交好,所以作者为其写墓志也是义不容辞的。 |
B.墓铭中涉及孙志康的生平政绩,特别是重新修缮岳阳的环境,深得民心,百姓将其比作古之先贤。 |
C.文中除介绍孙志康的生平外,还写到了他的父亲孙介夫,介夫为人受到苏轼赞许,又写到志康的妻子黄氏,为人贤惠。 |
D.在墓志后半部分,作者指出孙介夫孙志康父子由于正直贤明,使当时的风俗为之一振,成为天下士人的表率 |
(1)贤愚少长,待之如一,称其善而掩其过。
(2)岳人怀此久矣,非我贤守,谁当任之?
(3)又维其舟,使不得去者累日。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蕾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②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宠之,怒而贬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①鄂韡:花蕾繁盛。②赀:财货。【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 | B.焉 | C.哉 | D.也 |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宠之,怒而贬之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小题4】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自然规律,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原有的牡丹枯死。 |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 |
C.客人认为主人处理不当,使旧牡丹死去。如今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
D.作者认为导致原有的牡丹的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主人自身的修养、性情、见识有问题。 |
一春寒甚,西直门外,柳尚无萌蘖。花朝之夕月甚明寒风割目与舍弟闲步东直道上兴不可遏遂由北安门至药王庙观御河水时冰皮未解一望浩白冷光与月相磨寒风酸骨。趋至崇国寺,寂无一人,风铃之声,与猧吠相应答。
(取材于袁宏道《答梅客生》)
车窗记
①河东薛德温官御史近五年,始买小屋两间于京师,仅容几榻床席,又苦其东壁暗甚,力不能办一窗。小子淳乃取废鹿车上辕,卸去两傍长木,以中方为棂,类若窗者,穴壁而安置之。
②余归自外来,因叹曰:‘以御史之显,曾不能办一窗,致以此物为之,使富者见焉,必睨目而哂,掩口而走矣。御史之拙于生事,乃至乎此。’
③既而取古书读其下,则旭日漏彩,清风度凉,心神通融,四体超爽,忽不知天之迥、地之广,而屋之陋也。复从而自解曰:‘吾之屋如是,可谓陋矣。然安之而忘其陋,是居虽小而心则大也。彼贪民侈士,巍堂绮户,可谓广且丽矣。彼方褊躁汲汲,若不足以自容,日夜劳神惫精,思益以扩大之。是其居虽大,而心则小也。小大之说,君子必能辨之。’于是作《车窗记》。
【小题1】本文以御史薛德温屋舍之“小”及“暗甚”起笔的用意是:(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小题2】第③段中写道:“是居虽小而心则大也”,其“心则大”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③段划线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请加以赏析。
【小题4】对本文运用的表现手法概括不当的一项是
A.叙议结合 |
B.对比衬托 |
C.褒贬分明 |
D.以小见大 |
宝界山居记
归有光
①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喂,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子卑稚①,不足以极水之趣。太湖漭淼澒洞②,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奔涌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②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批水之间。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父子并中年失偶,而皆不娶。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③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地势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其减华子同、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洁清思逸韵,出尘壒③外,而不能自引决于开元、天宝之际以濡羯胡④之膻。以此知士大夫出处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⑤,则其于一切世分若太空浮云,曾不足入其胸次矣。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选自《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作品选》)
注释:①卑稚:矮小。②漭淼澒洞(hòngtóng):水势广阔浩荡,相连不断。③壒:灰尘。④羯胡:匈奴人的别称,此处代指安禄山。⑤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小题1】归有光,是明代“ ”(文学流派名)代表人物,我们在高一学过他的作品是《 》。
【小题2】作者在第①段描写太湖的用意是 。
【小题3】第②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
【小题4】第③段中的王右丞指的是诗人__ ,作者写他的故事是为了说明“___”。
【小题5】作者写王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感叹“何可及哉!何可及哉!”的意图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与冯宿①论文书
韩愈
①辱示《初筮赋》,实有意思。但力为之,古人不难到;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即人必大怪之也。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即必以为大好矣,不知古文,真何用于今世也,然以俟知者知耳。
②昔扬子云②著《太玄》,人皆笑之,子云曰:“世不我知,无害也;后世复有扬子云,必好之矣。”子云死近千载,竟未有扬子云,可叹也!其时桓谭亦以雄书胜老子。老子未足道也,子云岂止与老子争强而已乎?此未为知雄者。其弟子侯芭颇知之,以为其师之书胜《周易》。然侯之他文,不见于世,不知其人果如何耳。以此而言,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即使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
③近李翱从仆学文,颇有所得,然其人家贫多事,未能卒其业。有张籍者,年长于翱,而亦学于仆,其文与翱相上下,一二年业之,庶几乎至也。然闵其弃俗尚而从于寂寞之道,以之争名于时也。
④久不谈,聊感足下能自进于此,故复发愤一道。愈再拜。
[注]①冯宿,字拱之。婺州东阳人。公同年进士。②扬子云:名雄。【小题1】第①段中划线句通过写作者自己怪诞的遭遇,表现了________和_______的矛盾。
【小题2】简要说明第②段的举例论证的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倡导写古文的韩愈认为,向古人学习写作古文已经很困难了,而更难的是不为世人所认可。 |
B.韩愈认为相对于《太玄》,《老子》不足道,是因为他尊崇儒家道统。 |
C.这封信是韩愈对于古文的好处不为人知,由所感发而作,从中也流露出他的坚强和自信。 |
D.这封信文笔简洁,强烈的感情贯穿始终。 |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①,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
陆子曰:“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③,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节选自陆游的《书巢记》
(注)①杪(miǎo):树梢的细枝。②觌(dí):相见。③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
【小题1】陆游作为一名爱国诗人和文学家而为人们所熟知,同时他也是一位大藏书家,本文就生动地描述了他藏书之丰富。请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小题2】陆游曾特为书斋作《书巢记》并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文中同样反映了陆游这种读书状态的语句有________ 。
【小题3】文中的“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与苏轼《石钟山记》中的________观点很相似。
【小题4】从全文看,陆游命名“书巢”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
【小题5】作者写《书巢记》是要警示什么样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