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壅塞。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 君之大经也。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 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 “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 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 ”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晩也?寡人请今 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莫敢谏 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 失之本也。

赵简子沉鸾徼于河,曰:“吾尝好声色矣,而鸾徼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鸾徼为之; 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鸾徼来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绌 善也。”故若简子者,能厚以礼督责于其臣矣。以礼督责于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 为非;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此三代之盛教

(《吕氏春秋•骄恣》)

(注)①简:怠慢。②春居:齐宣王臣。③辟:同“避”。④鸾徼:赵简子臣。⑤绌:减损。⑥三代:指夏 商周。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物则无 备:储备
B.而乐为  轻:轻快
C.箴谏不可不 熟:深思熟虑
D.而鸾徼之 致:招致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欲无壅塞,必礼士
想要不闭塞,必须礼贤下士。
B.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
即使有一千名大臣进谏,也没有人能劝阻楚王。
C.何谏寡人之晩也
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
D.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
可以跟他一起做正确的事,不可以跟他一起做错误的事。
【小题3】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②此三代之盛教。
【小题4】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这篇短文的标题是“骄恣”,请用现代汉语的短语形式概括君王骄恣的三种危害。
②分别用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来评价齐宣王、赵简子对待骄恣的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7 09:06: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小题1】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绳    中:合于。
B.而江河    绝:横渡
C.遗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矣   彰:彰显
D.王公大人弗敢也    骄:骄傲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A.吾尝跂望矣
B.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学者师达有材
D.怀腐欲香也
【小题3】下列选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第一段首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段尾部分则归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B.《吕氏春秋》认为,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C.荀子《劝学》认为要学习更要思考,文章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比喻,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
D.《吕氏春秋》认为,说教应当使人心悦诚服,否则就像给溺水者绑上石头,用毒药救人一样,会使得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来越昏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名号显矣,德行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能为魁土名人者,未尝有也。
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传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之,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B.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C.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D.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D.百工,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吕氏春秋·劝学》也提倡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
B.韩愈不顾流俗,直指师道不复的时弊,作有《师说》,振兴儒学,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C.《师说》以圣人孔子的实践为例,正面论述了正确的择师观。在从师而学方面,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D.《吕氏春秋·劝学》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匿,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抒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抒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钧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抒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注:【1】践绳之节:正直之士的节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亦有困穷屈匮 穷:困厄
B.直兵造胸 造:制造
C.而迭晋事 迭:多次
D.审赏罚 审:慎重地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达乎死生之分  其孰能讥之乎
B.故晏子与崔抒盟而不变其义 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
C.俞然而以待耳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D.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到达某地,事物就不能看清楚了
B.则今是已
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
C.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D.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通晓义理,为官和离任都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
B.禹通晓生死之义,但是面对黄龙,依然十分害怕死亡。
C.白圭认为“正直之士的节操”是天下最杰出的事情之一。
D.文章结尾指出贤主应用赏罚的方式役使“不肖”之人。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②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
【小题6】请从“次非”“晏子”中任选一人,概述其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做法,并谈谈你对这种做法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取材于《说苑·卷八》)

(2)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1)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朝,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1)霸王:这里指霸主。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尊贤而士    下:居于……之下
B.故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因授以为相,而国大    治:治理
D.有不至 靡:没有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犹鸿鹄无羽翼也  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王也
B.有千里之望 中行氏欲无亡
C.今君有士,过八矣 遂出
D.一日三至不得见  于是相率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霸王者托于贤
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
B.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简主听了这些话,拒绝吃饭,叹息不已
C.明镜所以昭形也
明镜是用来清楚地反映形状的
D.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齐桓公一统天下,是因为他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士人啊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
(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
【小题5】以上两篇短文体现了赵简主和齐桓公的用人之道,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加以概括,并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