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车窗记

①河东薛德温官御史近五年,始买小屋两间于京师,仅容几榻床席,又苦其东壁暗甚,力不能办一窗。小子淳乃取废鹿车上辕,卸去两傍长木,以中方为棂,类若窗者,穴壁而安置之。

②余归自外来,因叹曰:‘以御史之显,曾不能办一窗,致以此物为之,使富者见焉,必睨目而哂,掩口而走矣。御史之拙于生事,乃至乎此。’

既而取古书读其下,则旭日漏彩,清风度凉,心神通融,四体超爽,忽不知天之迥、地之广,而屋之陋也。复从而自解曰:‘吾之屋如是,可谓陋矣。然安之而忘其陋,是居虽小而心则大也。彼贪民侈士,巍堂绮户,可谓广且丽矣。彼方褊躁汲汲,若不足以自容,日夜劳神惫精,思益以扩大之。是其居虽大,而心则小也。小大之说,君子必能辨之。’于是作《车窗记》。

【小题1】本文以御史薛德温屋舍之“小”及“暗甚”起笔的用意是:(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写道:“是居虽小而心则大也”,其“心则大”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③段划线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请加以赏析。
【小题4】对本文运用的表现手法概括不当的一项是
A.叙议结合
B.对比衬托
C.褒贬分明
D.以小见大
【小题5】本文与课文《项脊轩志》的写作目的是否相同,请作具体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8 09:14: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称三不朽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士非此三者,无以托于世而列于士君子之林矣。兼之者,其命世之豪杰乎!道德不足,则功业、文章亦足表见。若夫希世取容,求为富贵利达而已,又何足比其数也。我朝英贤辈出,其以道德、功业、文章名世者,代不乏人。余尝窃高山之仰,景行先哲
诚意伯刘公基,少通《春秋》,长务理学,尤精兵法。会太祖定栝苍,是时吴、汉为敌,众苏湖地饶,宜先取吴。公密谋曰:“汉灭,吴直囊中物耳!宜先伐汉。”上纳其言,灭汉取吴,收中原。志在澄清天下,言于上曰:“当使纪纲振肃,而后惠政可施。”上皆嘉纳之,累欲进公爵,公固辞不受。公刚毅,慷慨有大节,遇急难,勇气奋发。与金华宋濂友善,并以功名显于世。文章二公尤著,基曰《郁离子》,濂曰《龙门子》。
宋濂始见上于金陵,问:“世乱奈何?”对曰:“愿明公不嗜杀人,天下可定。”上悦之。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侍上多所陈说,直谅不务文饰。上喜曰:“卿可参大政。”对曰:“臣少无他长,徒以文墨议论事。一旦授职不效,有负陛下。”顿首力辞。上尝廷誉公曰:“古人太上为圣,其次为贤、为君子。若濂,事朕十九年,口无毁言,身无饰行,宠辱不惊,始终无异,匪惟君子,抑可谓贤矣。”公尝自言曰:“古人为学,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无愧而已。”后居青萝山,闭门著述,人罕睹其面。
方孝孺,恒以明王道为己任。太祖尝召见,喜其举动端整。建文即位,召为文学博士,凡将相谋议,辄资孝孺。及靖难兵起,诏檄皆出其手。兵既渡江,坚守誓死。建文逊去,文皇召用,不屈。文皇命孝孺草即位诏,悲恸彻殿,大哭且骂曰:“死即死,诏不可草!”文皇大怒:“即死,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文皇大怒,竟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戮,之死靡悔。其所著述甚多,文大类苏氏,而正论过之。
此数英贤,岂非志于道德,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富贵不足以累其心者耶!迨今承平日久,今之士人非科第无以自见,故始为诸生,欣羡一举,不啻起渊谷、腾霄汉也;既推上矣,羡登甲第,汲汲不减诸生时;既成名矣,骎骎希冀显荣;位列公卿,犹思恩逮上世,赏延后裔。所谓诵法圣贤者,取陈言应制科尔,甫服冠裳,辄尽弃去。悲夫!以是立功名不可,何论道德!
余告门下举试不第者曰:“君子修身善行,睹穷达显晦,不入于心,充然喜乐在我。焉知竞进争先,戚戚穷年也!别矣,毋令世俗驰骛之态摇惑本心。以尔清才好学,何所不至?所患志不立,汩外慕而损真心。汝其以贤为师哉!”

(取材于明·张瀚《松窗梦语·士人纪》)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功业、文章亦足表见   表见:显扬
B.若夫希世取容   取容:讨好取悦
C.直谅不务文饰   直谅:宽恕
D.毋令世俗驰骛之态摇惑本心   驰骛:奔走趋赴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命世之豪杰乎   如礼乐
B.众苏湖地饶   亦足畅叙幽情
C.收中原   我欲之梦吴越
D.以是立功名不可   犹从师而问焉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足比其数也
又哪值得和他们相提并论呢
B.余尝窃高山之仰,景行先哲
我曾私下仰慕德行高尚的前辈先哲
C.以尔清才好学,何所不至
凭你拥有的卓越才学,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D.汩外慕而损真心
沉迷外物因而迷失了本心
【小题4】下列评价与文中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 忠愤激发,百折不回
② 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
③ 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
A.①刘基   ②方孝孺   ③宋濂
B.①方孝孺   ②刘基   ③宋濂
C.①方孝孺   ②宋濂   ③刘基
D.①宋濂   ②方孝孺   ③刘基
【小题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匪惟君子,抑可谓贤矣。
②焉知竞进争先,戚戚穷年也!
【小题6】文中三位英贤与“今之士人”相比,在立言、立功、立德三个方面的表现有哪些不同?请以其中一位英贤为例,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张公洞记
王世贞
由义兴而左泛,已泊湖氵父。湖氵父者,洞所从首径也。夜过半,忽大雨,滴沥入蓬户。余起,低回久之。质明始霁。从行者余弟敬美,燕人李生,歙人程生,郡人沈生、张生。可四里许,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张生者,故尝游焉,谓余当从后洞入,毋从前洞。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意尽而穿横关,险狭甚多,中悔不能达。余乃决策从后入。多列炬火前导,始委身一窍,鱼贯而下。渐下渐滑,且峻级不能尽受足。后趾俟前趾发乃发,迫则以肩相辅。其上隘,又不能尽受肩。如是数十百级,稍稍睹前行人,如烟雾中鸟;又闻若瓮中语者。发炬则大叫惊绝。巨万乳皆下垂,玲珑晶莹,不可名状。大抵色若渔阳媚玉,而润过之。稍西南为大盘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谓床及丹灶、盐廪者。稍东,地欹下而湿,迹之则益湿,且益洼不可究,即所谓仙人田也。
回顾所入窍,不知几百丈,荧荧若日中沫,时现时灭。久之,路几断。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过,下上几百余级。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石状如潜虬,如跃龙,如奔狮,如踞象,如莲花,如钟鼓,如飞仙,如僧胡,诡不可胜纪。余时惫足益蹇,强作气而上,至石台,俯视朗然。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张公者,故汉张道陵,或曰张果,非也。道陵事在蜀颇著。许远游贻逸少书称:“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汉末得道之徒多在焉。”此亦岂其一耶?王子曰:“余向所睹石床、丹灶、盐米廪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乌言仙迹哉!”
(选自《王世贞文选》,有删改)
丹灶:炼丹的灶。②张果:即张果老,唐代道士。③左元放:东汉末年方士左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名状    名:命名。
B.迹之则益湿   迹:追踪。
C.诡不可胜记   诡:怪异。
D.仿佛貌之耳   貌:表现。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B.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C.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D.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湖上留宿时,因为半夜下起了大雨而焦急徘徊,难以入睡,等到天亮雨停,才和五位同伴走了四里多路,抵达张公洞。
B.作者一行从后洞进入,沿着陡直湿滑的石阶艰难地向下行走,途中看到了晶莹的乳石和前人用过的石床、丹灶、盐廪等遗物。
C.张公洞狭窄险隘,低洼潮湿,洞里的乳石色彩缤纷,形状怪异,这使作者一行既享探险之趣,又欣赏到奇幻壮丽的景观。
D.作者根据游洞经历和张道陵的事迹,指出“张公”既不是汉代的张道陵,也不是唐代的张果老,澄清了张公洞的有关传言。
【小题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
(2)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白母传   

(明)徐渭

白母者,山阴某里葛氏女也。年十六,归白公瑾。公素弱,母为善调节,使读书成所学。成化中,以进士为分宜知县,母与俱往。其明年,公病逾时,而库所贮折银尚数千两,邻境有因饥而作乱者,聚徒百余人,将劫取之。县固无城郭,寇仓卒将及门,诸薄丞与其妻孥既弃署走匿他所,母独分命家人力拒其两门,乃始迁公别室,埋其银污池中,着公之服,升堂以俟贼。贼至,则阳为好语相劳苦,益尽出其所私藏钗珥衣服诸物以与贼。贼谢而去,而不知阴已表识其间,用是后稍捕得之。未几,公竟以病死于县。先是县阻江水,一方舟渡,人多争溺死者,母劝公为浮梁以济。而公之政治有恩惠,又大略时出母之意。母之贤既已闻县中,至是丧公而归也,民哭声溢郊野,其妇人载橐哭以送者,途相次如鱼鳞,母都一毫无所取以归,时年若干矣。归若干年而后卒。其始归时,独闭门谢外事,修饰谨慎,以率先其帷中,教子孙使治行谊。里中人贤母,亦如其在分宜也。至其末年皓首时,乃始听邻人诸族戚之请,为之决疑难,断不平。有不讼于官而谋于母者,即桀猾,母一言冰解而兽伏。于是府若两县学诸生数百人,以母走告知府汤公,公令榜其门。时母已老就枕席,至榜日,独呼其孙宪令起,沐浴更衣坐堂中,益遍召其诸子孙使来前,榜声绝而母逝矣。

论曰:古今称节妇贞女者多矣兼才与智而有之唯孙诩妻徐氏耳纤缓图之而乘时以亟发殆兵家所谓债弩发机者与然徐既许览以昏则可延日时得自为谋有两故将可召则可与共事。未闻以文吏妇与其家众数人,阻百余创起之寇于呼吸之间,匿贮金,徙病男子,假冠服出所藏,又默识其所欲与,若母之敏给而奇者也。假令母与诩之妻不为妇人,在今日得提数万之众,以与闽越东夷之寇相从事,其所谓敏给而奇者,又不知何如也!余于斯重有感焉。母之曾孙贫数为余道母事,且曰:母死时,出其筐中所计族人婚姻巾括衰带至麻缕系缀之细无不具,其他物称是,子孙男妇人哭泣成礼而已。嘻!观于斯,而母之慎密计深远又如是哉! 注①橐:袋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公瑾 归:女子出嫁。
B. 县无城郭 固:原本。
C. 母劝公为浮梁以 济:渡。
D. 又默其所欲与 识:记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益遍召诸子孙使来前 丈夫亦爱怜少子乎
B. 则可共事 入则王图议国事
C. 未闻文吏妇与其家众数人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 母之曾孙贪数余道母事 臣韩王送沛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所记述的白母,于民则“却寇”造桥、断讼分难,于家则竭才尽智、“修饰谨慎”,故深受百姓和族人的尊敬。
B. 文中关于白母与徐氏“不为妇人”,则完全可以像男子一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假设,表现了作者的遗憾与惋惜之情。
C. 本文在表现白母机智勇敢的“丈夫气”之外,还通过对白母临终前预先精心安排丧礼用具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缜密周到的一面。
D. 本文撷取白母一生中的几个生动片断,绘其形象,写其精神,笔法详略有致,体现出作者驾驭材料的良好能力。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古今称节妇贞女者多矣兼才与智而有之唯孙诩妻徐氏耳纤缓图之而乘时以亚发殆兵家所谓债弩发机者与然徐既许览以昏则可延日时得自为谋有两故将可召则可与共事。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素弱,母为善调节,使读书成所学。

②其妇人载橐哭以送者,途相次如鱼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报刘一丈书

(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 :“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 ,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 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 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许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怡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于不之病   信任B.即门者持入 名帖
C.闻鸡鸣,即起盥 梳头D.道经其门 操小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则不才益将何以报   置杯则胶B.则起入之 抶仆之
C.长者谓仆能乎 及其所既倦D.得无厌为迂乎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时“相公”,可以是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也可以指审相、贵族青年,或泛指官吏。“南面召见”中的“南面”,是面朝南方的意思。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
B.作者在文中具体而微地描绘了一个小官僚两次向掌权者干谒拍马的过程,揭示了当时所谓“上下相孚”的黑暗腐朽的政治生态。虽没有从正面议论。但是批判的力度更猛烈。
C.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以讽刺的笔法,描绘出小官僚在肮脏的环境里等待的屈辱和进谒之后得意洋洋的姿态,通过对比,揭示了其卑鄙丑恶的灵魂。
D.宗臣作为“后七子”的突出代表,其文笔简洁流畅,犀利生动。本文通过自画像,展现了自己耻于干谒、刚正不阿的骨气,但也正如他自己所说,不免也有听天由命、过于迂腐的缺陷。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乡 园 多 故 不 能 不 动 客 子 之 愁 至 于 长 者 之 抱 才 而 困 则 又 令 我 怆 然 有 感 天 之 与 先 生 者 甚 厚 亡 论 长 者 不 欲 轻 弃 之 即 天 意 亦 不 欲 长 者 之 轻 弃 之 也 幸 宁 心 哉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2)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怡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