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今之作文者,如人相见,作揖曲躬之际,阔别致谢,寒温都尽。及其执茶对坐,别无可说,不过再理前词,往往重复。又如俗人唱曲,以一句为数句,以一字为数字,不死不活,希图延场;及其当唱之处,则又草草读过而已。噫!此所谓“时套”也。今之作揖不如是,则人必怪之;唱曲不如是,则无人击节赏音。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其病在于无师友传授,而少浸润之于义理,徒逞其私臆,求作新奇,不知反落套矣。

②钱生伯庸,其家师于岳水部之初。其至金陵,以之初书谒见于予。予观其人,不为时俗所染,岂非欲随地求师而汲汲于义理者①,予愧浅率,不足以答伯庸。伯庸归,试以其文质之尔师之初②。之初之作人,无时套者也,其论文亦如之。

[注]①汲汲:急于得到的意思。义理:文章的思想内容。②尔:其。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家于岳水部之初(_______________)    (2)以之初谒见于予(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认为,造成作文弊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用原文)
【小题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所说的“时套”在之中的具体表现。
【小题4】下列各项中的“序”,与《钱伯庸文序》的“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伶官传序》
B.《新序》
C.《白莽作<孩儿塔>序》
D.《<激流>总序》
【小题5】试比较本文中“钱生伯庸”与《师说》中“李氏子蟠”两人在求学背景与学习表现上的异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7 08:0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公平倭冢记
明童蒙吉
①自辽阳守将刘江败倭寇于樱桃园之后,不敢犯顺者,几二百年矣。嘉靖壬子,东南又受荼毒,而淮扬尤甚。天子轸念畿辅重地,特简白川刘公以浙江副使拜命兹地。运筹布策,井井有条。迨己未夏,倭连艘数千余入寇,破通州副总兵于水上,遂薄如皋,西窥淮扬,势如风火。公誓诸将,奋不顾身,亲勒部陈。一捷于丁堰,再捷于东门。贼乘夜循海而趋庙湾,军门李公遂大破之。
②此盖初至之贼云。既而江南逸贼复犯通州,公乃选轻车数百,扼雉皋之岔河,以断贼西向,而自以其兵同边将邱公待贼于西场。少顷,贼(甲)趋西场,公命骑兵张两翼以冲其腋,而以大炮摧其中,俘斩者三百有奇,贼遂奔入仲家园。公进围,越三昼夜,缺其一面,贼(乙)不敢遁。凡斩大酋长以下千五百二十七级,生虏十五人,余党歼于刘庄,迄无噍类,海帮赖以安堵。
③蒙吉以公务至西场,见路有碣曰“刘公平倭冢”,盖场之人仿古京观,萃倭贼骨而封之,以识公功也。蒙吉询诸父老,津津道公灭贼状。夫西场之捷,其己未成功之尤者乎?盖胜之丁堰诸处者,至西场而后赫其威;歼于刘庄者,在西场已先褫其魂。而西场之得名,与樱桃园一辙矣。然樱桃园一捷,而倭奴不敢犯华者二百年,则斯捷也又焉知不可保数百年无虞矣乎
④公为人沉毅,而智虑绝人。师行尤有纪律,不扰民间一草一木,而以休养抚循之意寓于师旅饥馑中。故民之肖像以生祀公者,无问远迩。在扬州则祠,在太州则祠,在如皋则祠,在宝应则祠,在海安镇则祠。兹石之树,乌足以尽公哉!尝窃计之:公之老成厚重似赵充国,忠义精诚似郭汾阳,仁和谦谨、敬礼士夫下吏似曹彬,岂刘江可同日语哉!于戏,自倭犯中国未有能一大创者,公以文墨儒绅,义激于衷,兴师挞伐,横厉岛夷,前后折馘约三千有奇,铭纪旆常,有国史氏在,蒙吉何能与焉!
⑤公讳景韶,字子成,号白川,湖广武昌府崇阳县人,起家甲辰进士,今升浙江按察使,仍掌海道事。斯为记。
﹝注释﹞①噍(jiào)类:本指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人。②于戏:语气词,表感叹。
【小题1】以下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迨己未夏   等到
B.遂薄如皋   逼近
C.俘斩者三百有奇   奇特
D.无问远迩   近
【小题2】根据文意,选取表达效果最好的两个虚词,分别填入甲、乙两句的(   )内。
甲:少顷,贼(   )趋西场   乙:贼(   )不敢通
A.终   果
B.遂   则
C.则   遂
D.果   终
【小题3】下面各项虚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故民之肖像以生祀公者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夫西场之捷,其己未成功之尤者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破通州副总兵于水上   因击沛公于坐
D.公乃选轻车数百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4】下面分析错误的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势如风火”比喻倭寇来势像风火一样猛烈。
B.根据第⑤段信息,若“刘公”与朋友相聚,“刘公”应自称为景韶或白川,朋友还可尊称“刘公”为子成或白川(或白川先生)。
C.刘公为人深沉刚毅,深思远虑,智谋过人。
D.刘公面对来犯倭寇,首先控制要害之地,切断倭寇向西之路,逼迫倭寇进入西场埋伏圈。之后在两场冲乱倭寇阵型,对其形成包围之势;在刘庄进兵围攻倭寇。并留下一个缺口;最后在仲家园全歼倭寇。
【小题5】根据文意,将下面纪念刘公平倭的对联补充完整最恰当的项是(   )
(1)上联:瞻战场留千秋胜迹   下联:
(2)上联: 下联:刊石颂英雄功昭天下万千年
A.(1)平倭寇颂万载伟业   (2)挥师扫倭寇安靖海疆三百载
B.(1)平倭寇歌百年功绩   (2)挥师扫倭寇安靖海疆千秋安
C.(1)灭倭寇歌万载伟业   (2)挥师扫倭寇安靖海疆千秋安
D.(1)平倭寇颂万古雄师   (2)挥师扫倭寇安靖海疆三百载
【小题6】对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公誓诸将,奋不顾身,亲勒部陈,
刘公向众将宣讲作战意义、鼓舞斗志,奋不顾身,亲自统兵(作战)。
B.则斯捷也又焉知不可保数百年无虞矣乎?
那么此次西场大捷又怎知不可保(我)数年无忧呢?
C.兹石之树,乌足以尽公哉!
区区一块石碑,不能值得刘公尽心关注!
D.蒙古询诸父老,津津道公灭贼状。
我询问各位父老,他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刘公消灭贼人的情形。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游石钟山记

(明)罗洪先

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辩,以补其遗。

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旌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入其中,犹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故钟之制,甬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虚者大,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今夫瓮盎罂卣,均虚器也。注之水,则瓮盎不若罂卣之声,此中外大小之验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

呜呼!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是石当彭蠡入江处,众流迸驰,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虽坚,不胜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顽悍而轮囷,略不相肖。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耶。因记以俟好古者。

【小题1】苏轼与本文作者在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上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_____。
【小题2】对“石虽坚,不胜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石头即使坚固,也禁不住(水)长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具备钻研磨刮的巧饰,晶莹如玉。
B.石头虽然坚固,但禁不住(水)长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像具备钻研磨刮的巧 饰,晶莹如玉。
C.石头虽然坚固,但它不会胜过(水)长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经由人工钻研磨刮的巧饰,晶莹如玉。
D.石头即使坚固,也超不过(水)长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经由人工的钻研磨刮,晶莹如玉。
【小题3】对“垂者悬,侧者茁”一句中的加点字进行赏析。
【小题4】从本文作者、苏轼等人对石钟山命名原因的探讨中你受到哪些启发?(至少写出三点)

同类题3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虚白上人
明高启
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见其称勤之贤曰:“使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焉。
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之上,固心已贤之矣。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而有感焉。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选自《高青丘集•凫藻集》卷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巨官要人,车马相属   相属:相连接
B.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 胜:美景
C.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   骈然:两两相对的样子
D.一以风乎人  风:风俗、风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往云岩诸峰间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虚白形癯而神清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C.间出所为诗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D.议于庐者欢然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虚白上人,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他对达官贵人不屑一顾,而对志同道合的友人却是唯恐招待不周。
B.作者在第三段通过描写居室环境的简陋凸显出虚白上人安贫乐道的形象特点。
C.作者在第四段采用对比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当时士大夫和僧人风气日坏。
D.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仅为了赠给虚白上人,而且也为了“风乎人”“省乎己”,针砭时弊。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⑵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
【小题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之轻重,是与草木( )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又草木之( )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吾于此,重为君子之羞。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之,则虽显者亦不足贵,况隐于山林邱壑之中者耶?

②吾友朱君大泾,世精疡医,存心济物,而自号曰菊隐。菊之为物,草木中最微者,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朱君,君子也。存心济物,其功甚大,其名甚著,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之中者,而乃以草木之微,与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以自名,其心何耶?盖菊乃寿人之草,南阳甘谷之事验之矣,其生必于荒岭郊野之中,惟隐者得与之近,显贵者或时月一见之而已矣。而医亦寿人之道,必资草木以行其术,然非高蹈之士,不能精而明之也。是朱君因菊以隐者,若称曰:“吾因菊而显。”又曰:“吾足以显夫菊,适以为菊之累,又何隐显之可较。”云。

③余又窃自谓曰:“朱君于余,友也。君隐于菊,而余隐于酒。对菊令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者矣。”因绘为图,而并记之。

(唐寅·《菊隐记》)

(注:①南阳甘谷:南阳郦县有甘谷,山有菊,相传食之长寿。②刘伯伦:西晋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作《酒德颂》。曾为建威参军,主张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
【小题1】根据文意,在第①段括号处填入合适的词。
A.是与草木(________)耳。
B.则又草木之(________) 也。
【小题2】概括段意。
第①段: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之中者”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朱君)本来就是所说的普普通通杂处于隐者之中的人。
B.(朱君)本来就是所说的普普通通杂处于显者之中的人。
C.(朱君)本来就不是所说的普普通通杂处于隐者之中的人。
D.(朱君)本来就不是所说的普普通通杂处于显者之中的人。
【小题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阐述),第①段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说理。
【小题5】唐寅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最终潦倒而死,年仅54岁。在《菊隐记》中,唐寅肯定了“朱君因菊以隐”,表示“余隐于酒”,并说“对菊令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者矣”。你对唐寅的这种心态有何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