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孙秋士序(清)
梅曾亮
为名公子贵介弟①,而无官于朝,无迹于场屋②。斗室中课六七童子,十馀年主者不易姓③,往来不过一二士。诗一卷,纸墨暗昧,读者卷舌滞口而不可舍去。敝衣冠,独行市中,断烂古书外不市他物。居近正阳门,不二三里,目不见朝报一字④,不知何者为今日时事、达官要人。盖古之山林枯槁之士,无过于孙先生者,而今于京师中遇之,亦异矣。
韩昌黎言居京师八九年,不知当时何能自处。夫士至京师不可居,困矣。然困有至非京师无可居如先生者,为愈奇耳。吾观东方曼倩及扬子云⑤,皆非嗜禄利者,其居长安中甚落拓矣,亦卒不舍去。岂古今人之遇或同与?二子在当时,虽其遭遇若此,后之好事者或传其书,写放⑥其貌,忻慕笑抃⑦,而欲从游,则以吾所言如先生其人者,后人好事者见之,有不欲传其书,写放其貌,而欲从之游者乎?有不忻慕笑抃,而忘其为落拓于当世者乎?
太史公班固书,屡言长安诸公贵人,皆不出其名氏,以其人日异月新,不胜识也。然而有名氏如二子者,落拓亦何负于人哉!曾亮交先生十馀年,今先生年六十矣,乃述其行之似古人者以为寿,以见寿莫寿于使后世知我为古人也。
[注释]①贵介弟:高贵子弟。介弟,对别人兄弟的敬称。②场屋:科举考场。③主者:东家。④朝报:古代官报,刊载诏令、任免、奏章等。⑤东方曼倩及扬子云:东方朔,字曼倩;扬雄,字子云。皆西汉文学家。⑥写放:摹画。放,通“仿”。⑦忻慕笑抃(biàn):钦佩羡慕而欢欣鼓舞。
【小题1】“秋士”是古代文化中特有的名称,高中课文《 》对此有所论及。【小题2】第二段举韩愈、东方朔、扬雄为例的作用是:
【小题3】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孙先生作诗一卷,纸张陈旧,墨色暗淡,常使读它的人辨识不清又不忍放下。 |
B.孙先生经常穿戴破旧的衣帽,独自行走于集市,除了残破古籍外什么也不买。 |
C.东方朔和扬雄都不是贪图利禄的人,他们居于京师宁可穷困落拓也不肯离去。 |
D.班同《汉书》多不提京城达官贵人名氏,却留有落拓者如东方朔、扬雄之名。 |
【小题5】文中孙先生是一位让作者感到“异”、“奇”的隐士。请联系全文,评析这一人物形象。
任光禄①竹溪记
明·唐顺之
①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②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 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以此观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②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注)①光禄:官名。②徼(jiào):边界。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A.而 | B.皆 | C.则 | D.乃 |
【小题3】第①段写“京师人贵竹和江南人贱竹现象”有何用意?
【小题4】下列的表述,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受舅父任光禄之托为竹溪写的一篇“记”。文章并没有记叙任君筑园植竹事件的始末,而把重心放在了议论上。 |
B.作者舅父任光禄身为江南人却喜竹爱竹,有人厌我爱,敝帚自珍的心理。 |
C.文章在写了江南人与京师人对竹的态度截然不同,却在对奇花石的喜好上,存在着一致心理。 |
D.任君自称为“竹溪主人”,与东晋陶渊明爱菊、北宋周敦颐爱莲,意趣情怀相似。 |
求志园记
(明)王世贞
①吴域之东北隅,为友人张伯起园。园当其居之后,问遗以度,入门而香发。则杂荼靡,玫瑰屏焉,名其径日采芳,示吴旧也。径逶迤数十武,而近有庭廓如,名其轩日怡旷,示所游目也。轩之右三而楹者,以奉其光隐君像,名之日风木堂,示感也。轩之右斋以犹图史,名之日尚友,友古也。斋之后馆,馆临大池,中多金银玳瑁杂细鳞,名之曰文鱼,池所蓄也。穿池而桥,循桥稍西南,为古梅十余树,名其廊曰香雪,言梅德也。
②伯起之言曰:“吾吴以饶乐称海内冠,不佞夫差之墟。甲第名圃,亡虑数十计,即屈诸君指且遍,亡及吾园者。诸材求之蜀、楚,石求之洞庭、武康,卉木求之百粤、交州,鸟求之闽、广,而吾园固无一也。然至于旦而旭,夕而月,凤于春,雪于冬,诸甲第名圃所不能独擅而长秘,而吾得窃其余。吾他无所求,求之吾志而己。且不见夫都将相贵重用事于长安东者耶?彼其于忠若无所不之,然往往人得挟其遇以屈吾志。吾外若伸而中则屈,甚或发其次,且慨叹于所见,而辐辏沃丽之地,等之于荆榛鸟雀之区,闻歌以为哭,见乐以为忧,而不悟其所自。吾无所求伸于外,然吾求之于千百祺注之前而若吾俟,求之八荒之际而著吾应,求之千百禊之下而若吾为之符节者,此岂可与豪举迹赏者道哉?”
③王子闻之,叹曰:“善乎!子之求也。志则可与闻乎?”伯起笑而不答。王子有间日:“命之矣。”
[注]禩:即祀,表示“年”的意思。
【小题1】第①段按照口口顺序描写求志园。【小题2】下列用来描述求志园的词语,不贴切的一项是( )。
A.花木秀美 | B.自然天成 | C.古风浓郁 | D.格局雅致 |
【小题4】下列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为了完成心志无所不做,但往往受制于人而难以施展抱负。 |
B.他们看似实现了理想无所不能,却处处要委屈自己来换取机遇。 |
C.他们为了追求志向似乎无所不能,但每每受制于人才赢得机遇。 |
D.他们看似实现了想得到的目标,却常常要委屈自己才换来机会。 |
杂说
清周实①
①浅草不盈寸,微风荡成波,倚楼睨之,不忍遽去,则吾之爱此草也为何如?东园桃与李,香色袭人魂,有时日坠游倦,便欲和衣宿其下,则吾之爱此花也为何如?
②虽然,吾尝见世之爱草者,往往踏之以足;爱花者,往往折之以爪。夫至踏之折之,与桎梏之蹂躏之将毋同?揆②诸爱之初心,讵不大相背谬哉?在踏之折之者之心,固以为吾之踏之折之,正吾所以爱之,而不意其踏之折之之时,已与爱之之心南辕北辙也。
③无尽于是得一解焉。方爱之之心之初萌,乃天性之流露于莫知其然而然者;及其踏之折之,则不免济以人欲之私矣。夫自私者,未有能爱物者也,虽间有貌似爱物之顷,亦非真能爱物,特以物足供一己之愉快耳。踏草折花者,非此类而何?
④噫,天下之真能爱物者,至不惜以身殉物。试问踏草折花者,能以身殉花草也否耶?不能以身殉花草,而徒桎梏花草,蹂躏花草,此其人早溢乎爱之分际,而流于纵欲矣。
⑤是故善用其爱者,能保存天性而扩充之,而天下民物,无不在胞与之中③;不善用其爱者,遂狭小其天性而戕贼之。后世战争盗窃之纷纭,畴④非欲攫取天下之民物以快己私者乎?踏草折花,其小焉者也。呜呼噫嘻!
(注释)①周实(1885—1911),号无尽,清末著名诗人、革命者。②揆(kuí):揣度。③“而天下民物”二句:宋朝张载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言泛爱一切人与物。与:朋友。 ④畴:谁。【小题1】第②段着重指出踏草折花者________与_________的背离。(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萌生喜欢花草之情乃是天性的自然流露;而踏草折花行为则是人的私心促成的。 |
B.对待花草的爱心,源自人的自然天性;而那些踏草折花行为则是贪婪之心膨胀。 |
C.花草初生之际,爱物之心自然流露;(等到花草长成)则踏草折花,私心暴露。 |
D.万物初生时节,人们都有爱物的天性;等到花草可以采摘践踏,私欲自然形成。 |
【小题4】比较《种树郭橐驼传》中“他植者”与本文中踏草折花者行为的异同。
【小题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秋水阁记
钱谦益
①阁于山与湖之间,山围如屏,湖绕如带,山与湖交相袭也。虞山,嶞山也。蜿蜒西属,至是则如密如防,环拱而不忍去。西湖连延数里,缭如周墙。湖之为陂为寖者,弥望如江流。山与湖之形,经斯地也,若胥变焉。阁屹起平田之中,无垣屋之蔽,无藩离之限,背负云气,胸荡烟水,阴阳晦明,开敛变怪,皆不得遁去豪末。
②阁既成,主人与客,登而乐之,谋所以名其阁者。
③主人复于客曰:“客亦知河伯之自多于水乎?今吾与子亦犹是也。尝试与子直前楹而望,阳山箭缺,累如重甗。吴王拜郊之台,已为黍离荆棘矣。逦迤而西,江上诸山,参错如眉黛,吴海国、康蕲国之壁垒,亦已荡为江流矣。下上千百年,英雄战争割据,杳然不可以复迹,而况于斯阁欤?又况于吾与子以眇然之躯,寄于斯阁者欤?吾与子登斯阁也,欣然骋望,举酒相属,已不免哑然自笑,而何怪于人世之还而相笑与?”
④客曰:“不然。于天地之间有山与湖,于山与湖之间有斯阁,于斯阁之中有吾与子。吾与子相与晞朝阳而浴夕月,钓清流而弋高风,其视人世之区区以井蛙相跨峙而以腐鼠相吓也为何如哉?吾闻之,万物莫不然,莫不非。因其所非而非之,是以小河伯而大海若,少仲尼而轻伯夷,因其所然而然之,则夫夔蚿之相怜,鯈鱼之出游,皆动乎天机而无所待也。吾与子之相乐也,人世之相笑也,皆彼是之两行也,而又何间焉?”
⑤主人曰:“善哉!吾不能辩也。”姑以秋水名阁,而书之以为记。崇祯四年三月初五日。
(注):嶞,山形狭长的样子。陂,河岸。寖,同浸,渗透之意。吴海国、康蕲国:海国公吴祯,蕲国公康茂才,均为明初大将,协助朱元璋一统天下。天机:自然。(1)根据文中相关信息,作者以“秋水”名阁,是取 (人名)《秋水》之意。
(2)第③段写主人登阁产生“黍离”、“江流”之悲,其作用是什么?
(3)结合上下文,对文中划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世间万物没有不是这样的,也没有是这样的。 |
B.持肯定的立场去认识世间万物,这样的方法是不对的。反之亦然。 |
C.顺着所肯定的方面就去肯定,世间万物没有不被肯定的。反之亦然。 |
D.对世间万物的态度,要么持肯定的立场,要么持否定的立场。 |
(5)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将情景理有机结合的。
青溪别业记
(清)廖燕
①青溪别业者,为金陵鹤闲朱先生读书处也。予未至其地,其胜概则不可得而知者焉。今得而记之者,□因其嗣君林修未予道其详也。
②林修于兹岁甲子春自金陵来粤。袖图示予曰:“予族始家四明,至于祖双塘公值流寇之乱,以越地濒海不可居,遂徙家金陵。父鹤闲公以孝廉历宦荆楚,虽清白所遗,而堂构恢廓,颇称名阀。有别业在秦淮名青溪者,为予祖父及予身三灯火之地,兹图是其大略者。君其为予记之。”
③予按其图,青溪为秦淮胜地。唐诗人王昌龄曾卜居于此。而别业隶其中,园林泉石,左右环绕,其最高而迥出城堞者,曰尘外楼,鹫岭、蒋岭、虎踞诸胜隐然在望。而沿溪一带,阁其上者八九,可弈可钓。对岸游人,曳屐扶筇,往来短篁疏柳间。凡图之所有者,皆可书而记也。
④虽然,人当役境,不当为境所役。故舜禹有天下而不与①,颜子陋巷而不改其乐。有舜禹之心,则虽天台、雁荡、罗浮以及鄱阳、洞庭伟丽奇崛之景,只如其胸中文章之所变现。有颜子之心,则虽一箪一瓢,皆足以寄其心斋坐忘之怀。况兹园林泉石之胜,有可乐而可游者耶?自②非然者,吾俱其诱于物者必多也。此林修所以欲记之,而有所取舍于其间也。呜呼!知林修,则可以知鹤闲先生焉。于是乎书。
(注)①与:私有,享有。②自:假如【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亦 | B.夫 | C.故 | D.盖 |
【小题3】第④段中“舜禹之心”和“颜子之心”可贵之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下列关于“青溪别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溪别业是作者仰慕已久的秦淮名胜。 |
B.青溪别业有鹫岭、蒋岭、虎踞等美景。 |
C.青溪别业曾有唐代诗人王昌龄居住过。 |
D.青溪别业是朱家三代人生活过的地方。 |
游翠微峰记
[清]恽敬
⑴自宁都西郭外北望群山,有虎而踞者,二峰若相负,北峰为翠微峰,易堂九子①讲学之所也。
⑵背郭十里,陟(zhì登)山西折而北,过前所望虎而踞之南峰,有崖复北,有岩夹磴而上,西折有冈,冈之西为金精洞,北即翠微峰。循冈行,有石门木阖②,背扃(jiōng上门闩)之,仰视绝壁而已。冈之东望果盒山,有楼阁,于是欲返游果盒山,而阖为从游所排,遂游焉。
⑶过石门,有南北崖,相去以尺数,倚立俯仰相隐闭。北崖为磴(dèng山道石阶)以登,级三十有六,道绝,植梯级十有六以出于穴,有木构少息,为第一巢③。复登为梯磴之级二十有八,有巢隘于前,巢不可息,为第二巢。级十有七为第三巢。级八十有三为第四巢,皆可息。至此始出崖。日杲杲(gǎo,明亮)然射诸峰,峰如相荡矣。复得磴八十有三,有坪为易堂,已毁废。其北有屋,魏氏居之,其屋后无他道,复循故道而下。
⑷魏氏之先为避乱计,故凿山无左右折,上下皆悬身,以难其登,登山极劳弊,无游览之胜。然九子穷居是山,能各有所守,不欺其志,是则不可没者。九子:宁都魏际瑞、际瑞弟禧及礼、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南昌林时益、彭士望。唯际瑞为本朝招吴三桂贼将韩大任难焉。
注释:①九子,是明朝覆灭后士人魏兆凤之子和其余士人等九人,他们痛悼明朝覆灭,提倡古文实学,世称“易堂九子”。易堂,乃其避乱之处。②木阖,木制的门扇。③巢,此处为落脚休息处。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①仰视绝壁而已 ②而阖为从游所排
【小题2】文章第⑶段是如何写出翠微峰的陡峭和攀登的艰辛的?
【小题3】翠微峰之所以难于攀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以下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如电影中的远镜头,将宁都西北诸峰尽收眼底。 |
B.第⑵段多用方位词,写出了山路的回环曲折。 |
C.第⑶段中划线句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密集。 |
D.翠微峰非常险峻,令人望而生畏。 |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
王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恽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夷陵县至喜堂记
欧阳修
①峡州治夷陵,地滨大江,虽有椒、漆、纸以通商贾,而民俗俭陋,常自足,无所仰于四方。地僻而贫故夷陵为下县而峡为小州。
②州居无城郭,通衢不能容车马,市无百货之列,而鲍鱼之肆不可入,虽邦君之过市,必掩鼻以疾趋。而民之列处,灶、廪无异位,一室之间上父子而下畜豕。其覆皆用茅竹,故岁常火灾。而俗信鬼神,其相传曰作瓦屋者不利。
③景祐二年,尚书驾部员外郎朱公治是州,始树木,增城栅,甓①南北之街,作市门市区;又教民为瓦屋,别灶廪,异人畜,以变其俗。既,又命夷陵令刘光裔治其县,起敕书楼,饰厅事,新吏舍。三年夏,县功毕。某有罪来是邦,朱公与某有旧,且哀其以罪而来,为至县舍,择其厅事之东以作斯堂,度为疏洁高明而日,居之以休其心。堂成,又与宾客偕至而落之。
④夫罪戾之人,宜弃恶地,处穷险,使其憔悴忧思而知自悔咎。今乃赖朱公而得善地,以偷宴安,顽然使忘其有罪之忧,是皆异其所以来之意。
⑤然夷陵之僻,为吏者多不欲远来,而居者往往不得代,至岁满或自罢去。然不知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美秀,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是非惟有罪者之可以忘其忧,而凡为吏者莫不始来而不乐,既至而后喜也。作至喜堂记藏其壁。
⑥夫令虽卑,而有土与民;宜志其风俗变化之善恶,使后来者有考焉耳。(注)①甓(pì):用砖铺。
【小题1】给下列句子断句,用“/”表明。
地僻而贫故夷陵为下县而峡为小州
【小题2】简述朱公“变其俗”的具体措施。
【小题3】第④段“所以来之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因罪来到夷陵,知州朱公与作者有老交情并且同情作者。 |
B.作者在厅事堂东面为朱公兴建至喜堂,住在里面可以修养身心。 |
C.朱公治理峡州时开始建设修整夷陵城,并着手改变当地陋俗。 |
D.朱公让夷陵县令刘光裔加强治理夷陵,建起敕书楼,整修吏舍。 |
李龙眠画罗汉记
黄淳耀
①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②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③为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不合。一人脱衣,又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①自得。
④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②。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③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注)①轩渠:愉快、畅适的样子。②锡:锡杖。僧人所用。锡飞:跨着锡杖飞行。杯渡:乘着木杯渡河。锡飞杯渡都是古代关于高僧的传说。③作止语默:活动、休止、说话、沉默。【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一角漫灭(______)(2)一人值坏纸(______)
(3)回顾微哂(______)(4)一人左手策杖(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 | B.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 |
C.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1)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
(2)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
【小题4】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结尾增述“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意在_______
德量
刘基
人之度量相越也,其犹江海之于瀸①泉乎?瀸泉之微,积而至于海,无以尚之矣,而海亦不自知其大也,唯其不自知其大也,故其纳不已,而天下之大莫加焉。圣人之为德,亦若是而已。是故汧泉纳瀸泉,池纳汧泉,沟纳池,浍纳沟,溪纳浍,川纳溪,泽纳川,江河纳泽,而归诸海。故天子,海也;公、侯、卿、大夫,江河也,川泽也;庶官,溪浍之类,而万民皆瀸泉也。瀸泉之于海,其相去也不亦大县绝乎?而其势必趋焉,其志之感,情之远,如气至而虫鸣也,如雨来而础润也。君人者惟德与量俱,而后天下莫不归焉。德以收之,量以容之,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故量小而思纳大者,祸也。汋谷之蝇不可以陵洪涛,蒿樊之鴽②不可以御飘风。大不如海而欲以纳江河,难哉!
(注)①瀸(jiān):泉水时流时止。②鴽(rú):古指鹌鹑类小鸟。【小题1】依据文意,标题中“德”、“量”两字不能互换位置的原因是_______
【小题2】对“其相去也不亦大县绝乎?”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们不也相继流过所有的大县城吗? |
B.它们相互之间的差距不也很悬殊吗? |
C.它们先后离去,不就像大绳断绝吗? |
D.小溪离开大海,不也是自寻绝路吗? |
【小题4】同是借大海说理,本文与庄子的《秋水》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
【小题5】综观全文,评析本文的思想内容。